第674章:现实(21)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674章:现实(21)

真话伤人,诤言伤义,有些事只能做而不能说,就连知情者都只能限定在最高层。

比如对澳新战争,对下传达一直是反击侵略、保家卫国,能随随便便透露真实目标么?

别说真实目标不能透露,就连在和平协议没签署前,往上面移民安置都需要小心再小心,中高级干部或许已能看懂,或许还懵懵懂懂,但不管怎么说,都不能随便承认。

干部文化水平底子不足是人所共知的事,中央大会时说一下、组织系统和直接领导强调下,这件事基本就这么过了。

倘若中央天天发文强调、批评下面不懂行、不知具体情况,是不是就在厌烦甚至嫌弃革命有功之臣?算不算过河拆桥?

主席道:“文化底子低,一时半会没办法改变,从一个革命政党转型为建设的政党,难度莫过于此。但我们不能因为干部文化水平低就完全放弃,还是要安排教育、培训、锻炼,让他们慢慢成长为合格的干部。

“我们也是这么想的,但现在问题很多...

林冠华一一列举,“首先,有部分干部不学无术,以大老粗自居,动辄老子不识字也干革命成功了,抗拒学习,不要说经济战线,南京军事学院有不少将军都不爱学、不愿学、不善于学。

其次,学习效果不好。目前管理干部基本平均水平大概是7.4年教育年限,而一个合格管理者,尤其现代化大工业管理者需要16年教育年限。

中间差距是8.6年,虽然可砍掉不必要的科目,但他们的学习状态、学习能力包括学习时间决定了要达到合格水平,可能需要8-10年的长期,这还是在方法对头的前提下...

老总道:“你说学8-10年我觉得乐观了,好多同志恐怕得要系统性补课...

“但我们没这么多时间呀。

董老道:"夜校、节假日、包括其他抽调进修可以想办法挤一挤...

“这些是对的,但我说的没时间还有另外一层含义...

林冠华摊牌道,“组织部有过统计,这2400个大型国有企业,近1.2万核心管理干部(副厅以上)目前平均年龄在1958年已到44.7岁,如果按学习10年算,学成合格就是55岁....国家还准备安排他们60岁正常退休么?”

众人脸色大变。

活到老、学到老是学习状态,但退休却是为保持干部梯队更迭而必须贯彻的制度。

真按林冠华所说,55岁才培养出来,然后干5年退休,这当中有多少浪费和蹉跎?

常委们并非对基层情况一无所知,真要培养到林冠华所需的水平,10年恐怕都不够。

主席沉吟道:“我看各大企业运作情况还不错,包括你自己汇报、统计的工业产品、产能、技术各方面都持续进步,这又怎么解释?难道不合格干部在岗位上能自动合格?”

“靠外援啊..

林冠华苦笑,“我们目前有前将近600万外国顾问、专家、技术工人及他们的家属。

按25%的比例折算,在各条战线.上150万外国人,其中经济战线占比虽然不是最高,但数量相当庞大。

骨干企业核心层一般安排1个外国副厂长,1-2个外方副总工程师,各车间安排1-2个外国车间主任,各工段、各技术岗位都有大量外国人带着中国工人一起运作。

张春桥扯淡国有大中型企业外国殖民地化、资产阶级化,他也不想想,没外国专家帮助,这些工厂怎么正常运转?

有好多企业,干脆是外国专家从头到脚帮我们建立、调试起来的,我们的工人和干部只在里面打打下手、慢慢学习...

当然,我不是说外国专家100%完美无缺,我们也处理过不学无术的外国专家、辞退并严厉处分了不尊重中国同志、主观傲慢的外国人,也和国安、公安部门配合抓捕过其中的间谍和破坏分子,但整体占比并不高。

毕竟,这些人都从国外自愿举家移民来华,不是我们用枪炮捆绑来的,他不一定赞同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但对工业化事业有管理心得,是热爱工作的。

有些事不能公开说,比如海军练兵法、操作典范等等,基本就是日本联合舰队的核心成果,但能说光荣的中国人民海军继承日本昭和海军传统么?不能!

所以我们的基本口吻是主要学习海军强国英国的一套规范并加以中国化,毕竟日本这套也师承皇家海军...

倘若有一天中英交恶,说这套尴尬么?能指责人民海军当初拜倒在帝国主义、军国主义脚下么?”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回答。

其实很多人看见过张春桥那篇文章,确实点到了这方面内容,隐隐约约指责中央主管部门不信任工农出身的基层干部,现在林冠华挑明了为什么不信任?不就是因为能信得过的不多么?

在水平最高的导弹、计算机和军工部门,也没说不信任工农干部吧?

总理道:”外国专家确实比历史上多得多也全面得多,目前掌握了企业运作核心也可以理解,我们不要把工农干部和外国专家对立起来。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又红又专的干部,当这种干部缺乏时,暂时可以把红和专拆开,中外干部尽可能配合起来,共同完成工业化大业。

对了,历史上苏联顾问撤走后,自己是怎么完成工业化的?”

林冠华苦笑:“那就载跟斗、吃苦头啊..总理,您得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历史上苏联给我们的156项目其实并不全面,只涉及很小的领域,很多是低水平重复。

这些局部工业,跌跌撞撞、艰苦摸索,咬牙了30年才基本成型。

我拟定的工业化计划,目前统辖的2400个大型企业,基本把工业化全门类都覆盖了。

技术是少量的30年代后期和50年代早期水平,大部分是40年代中期水平,到三五计划完成,中国在技术上可能还落后,但至少覆盖40年代工业化水平的基础工业体系会完整建立起来。

联合国后来将全球工业分39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三五计划完成后,中国将拥有39个大类,178个种类和463个小类。

请注意,未覆盖的门类并不是我忽略了,而是这些门类的技术水平还没到,目前国际上还不存在配套产业,甚至连萌芽都很少....

我制定一五计划与20年中期规划时,从来就奔着全工业门类、全产业链建设通道而去....

众人脸色大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色十分凝重。

林冠华的工业化计划,在地理上是局部,但产业上却是全部,这放大了干部短缺的困难,甚至在倒逼进步。

场面套路和送军队3000辆坦克倒逼裁军一样,新装备、新战术有了,你不会,那只能淘汰;

2400个大型企业虽不等于2400个项目,但大家评估认为8-10倍于156项目规模有可能,这等于倒逼干部进步,工业体系和设备都有了,你不会,那只能下岗淘汰。

陈云叹气道:“制定计划并落地时,我们也讨论过,当初也很想赶快建成,最发愁是钱怎么搞,没太想过人怎么搞,尤其高水平管理人怎么搞的事...”

少奇道:“全面引进、全力上马、快速工业化,我当时都赞同。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