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现实(22)
现在场面很清晰了。
直属央企大部负责领导在林冠华看来是不太合格的,要培养的后续梯队,一时半会还接不上。
在这个青黄不接的时候,只能靠外国顾问、外国专家顶,张春桥这时候跳出来叫嚣遏制资产阶级法权"、“遏制经济技术殖民地化“本质上是挑拨外国专家和本国管理者的关系,是在干扰和破坏管理体系。
偏偏其中的很多道理,是不能说穿也不能点明的。
既不能普遍地指责分管领导不合格,这是挫伤士气;
又不能点明目前必须依靠外国专家,这叫长他人威风。
再退一步说,目前的快速全面工业化、仰仗外国专家的方针并不是林冠华一个人的意见,是经过中央讨论和确定的,中央已定调的事,不通过正常渠道来反映,反而要在报纸上打嘴仗煽动民意,手段是很恶劣的。
林冠华认为这不啻于公然张贴大字报,如果这种风向不遏制,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他不愿意和张辩论,不屑于打嘴仗,只想把张直接拿掉。
主席缓缓道:“以你之见,我们本土专家要能切实合格并掌握大局,我指的是基本能够自力更生,不是说一个外国专家也不要,你觉得还要多少年?”
“可能还得要20-25年...”
林冠华解释道,“工业化一共六部曲:引进、使用、维护、仿制、升级、创新。
目前我们已基本全套引进了,只要等所有项目投产,第一步基本完成;
第二、三步目前进度参差不齐,有些可以自力更生,但更多还需要别人帮忙;
第四步也有一些涉及,但覆盖面是很低的..
如果我们横向来对比,目前大体处在1935年左右的苏联阶段,既基本完成了产业布局,当然,1935年苏联整体水平比我们还是要高的,苏联早期有工业化基础,而我们是第一次、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工业革命一起上;
苏联目前大部分产业都已完成了仿制,处在第5-6步上,我们可以看到,苏联迫切需要外汇从欧美引入工业设备。
苏联缺少的设备,就是那些用于工业体系升级阶段的东西,靠自己摸索不是说不行,但太慢,很多时候直接引入比较快。
刚才我说了,1965年,我们基本可建成一成套相当于资本主义世界1945年平均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和主流技术差距大约是20年,意思我们拥有落后主流强国20年的工业体系;
从1965年开始,后续需要再次进行技术引进,并在前期使用、维护基础上进行大规模仿制使其国产化,本阶段大概要15年,意思到1980年,我们基本能够自产、仿制主流强国60年代中后期产品,技术差距大约是10-12年;
1980年开始,再花20年时间,我们争取达到和主流强国技术完全一样的地步;
进入21世纪,那大概率各国都要开始创新了,大家各有所长,但因我们体量大、规模惊人同时齐全,这时候就会出现所谓的中国VS外国。
中国到时候不是和具体某个国家比,而是和整个国际先进水平比,人家有的,中国都要有,人家没有的,中国也要想办法。”
董老问:“能不能适当加快-点呢?比如大学多招收一点学生?比如每年多毕业他5万8万的...
“快不起来啊.....
林冠华叹气道,"大学招生,需要学生受过完整的高中教育,但高中生也不是凭空掉下来的,虽然这几年中等教育也在扩容,但因为原来基础教育存在问题,所以高中生也不多...
在条件不具备的前提下扩大招生,就是把不合格的苗子强行放到高等院校,毛病将会很多,要知道,高等院校毕业直接就是国家干部。不合格的国家干部,您能随便要么?
而且我国高等教育还受不了宽进严出这样的办法,上次按德国大学试验了一次,下面怨声载道,最后还是恢复原来的策略,收进来的,尽可能予以毕业..
德国高等教育就是宽进严出,所以有“德国留学的三年可能是你人生五年中最漫长的七年的俏皮话,说明德国毕业是多么不容易。
有时候别说德国专家的严厉尺度了,中国本土教授照样很难过关,钱学森在中科大是兼职教授,给中科大力学系学生出考题,试卷只有两道题:
第一道是概念题,占30分,要求推导出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齐奥尔可夫斯基公式、阿克莱公式、霍曼轨道...等等。这道题还比较好做,当然第三宇宙速度、阿克莱公式和
霍曼轨道的推导有一定难度,要有很好的数学功底,想把题目做得完美并不容易。
第二道占70分,题目看着很简单,但非常棘手,内容是从地球上发射一枚火箭,绕过太阳,再返回到地球上来,请列出方程、求出解。
上午考到中午,学生们冥思苦想、抓耳挠腮,都感到很难落笔。
钱学森看了看考场,让众人先去吃饭,吃完午饭回来再考。
虽然做不出来,但学生们彼此都各自思索,没有互相讨论,大家都认为作弊是十分丑恶的事情,所有同学都自觉遵守考试纪律。
大概在下午三点多钟,陆续有四位同学晕倒,被监考的助教抬了出去。其余同学继续奋发,一直到傍晚,实在干不出来只好交卷了。
考试成绩出来后,95%的同学不及格。
钱学森把卷面所得分数开方再乘以10,这样卷面成绩36分的同学就成了60分,卷面成绩100分的还是100分。
当然,考试没人得100分。用开方乘10处理后,70%的同学及格了,再加平时测验、作业等因素,80%通过了,仍有20%同学在下学期开学后的第二周需要补考。
钱学森认为同学们基础还不够扎实,需用一定时间补课,这是很大的事,各方面都等着学生们下去工作,忽然说要延长毕业时间,这可如何是好?
教育部、组织部、人事系统乃至各部委都很焦虑,但这是钱学森定下来的事,一般人也不敢去说。
最后委托林冠华出面,一方面他是中科大副校长,另一方面他既分管火箭科研,也分管经济战线。
出乎意料的是,林冠华居然直接同意,批准这批学校额外留校半年。
因为这件事历史上真发生过,无非时间提前了几年而已。
钱学森最终选用冯卡门和比奥合著的《工程中的数学方法》作为主要参考书,由童秉纲为200多名同学补课。
既然林冠华都同意延期,其他部门也只好等这批学生学完再分配落地。
说是半年,但最终同学们全部无休,奋战4个月补学过关,于11月份陆续分配了下去。
这件事连冯·布劳恩后来也知道了,笑了一阵,坚定了来中国的决心。
林冠华用这个打比方就是告诉常委们,中科大已算是优中选优了,但实际上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把人送进大学、给他一个文凭很容易,有没有文凭后面的能力和知识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