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荡漾(20)
朝鲜战争结束,中国便从美国引入了第一条电视机生产线,当时林冠华还就RCA与蜗牛事件和蓝萍同志开玩笑,后者也去西欧、苏联考察了有关广播电视事业。
随着蓝萍走马上任广电总局局长,北京电视台作为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兴办起来,很快播出了新闻节目
几个月后,上海电视台和距离最近的天津电视台也跟着兴办,1956年新年后,北京台在林冠华建议下更名为中央电视台(CCTV)。
蓝萍对此非常高兴,一方面广电系统尤其电视引入新闻机制后,打破了宣传部对于传统舆论平台的掌控;
另一方面,把北京台更名为中央台,看似只是不起眼的名字调整,但政治含义巨大。
毕竟不是谁都能用中央名义,最起码《中央日报》肯定目前没有。
就是中央大学也改成了南京大学,毕竟,设在南京的大学如果叫中央大学,那崇的是哪个中央呢?
林冠华给中央台出了很多点子,比如,他建议在晚上7点、中午12点播放新闻节目,前者叫《新闻联播》、后者就叫《午间新闻》。
1956年八大结束后,这两档节目便持之以恒开展起来,重头戏就是宣讲八大。
蓝萍同志虽不是党代表,更未成为中央委员,但因工作特性全程参与会议,并让很多代表知道她在现场拍摄、制作节目,让她格外高兴。
又比如,林冠华建议在新闻联播结束后播放电视剧,称之为"黄金档",一般从7点半开始播放2集,每集大约45分钟,看完电视后正好可以洗漱准备就寝了。
这时代电视机等同于邻里社交中心。
一台12寸或14寸屏幕面前,经常围坐着周围好几家邻居的老老少少,别提多热闹了。
由于国产电视剧还是零,他一方面建议从外国引进、译制,另一方面安排各大电影厂把电影转为电视剧格式播放,并让广电加速兴办纪录片厂、电视剧制作中心等等。
最震撼的节目无疑是《决战》,用摆拍结合现场摄制手法,突出表现了海军舰队的作战过程,
除此之外就是各类综艺文化节目,如诗朗诵《工厂里来了三个姑娘》,舞蹈《四小天鹅》、《牧童与村姑》和《春江花月夜》。
这时期国外引进的电视剧还比较多,由于和美国关系还未正常化,重头戏都是英国和法国,比如《福尔摩斯探案集》(最老的版本,该剧有多个版本)、《汉考克的半小时》等,包括女皇加冕式,因中方也派人参加,中央台同样播出了。
除西欧就是苏联、捷克和东德的节目,但数量相对有限。
由于电视一直要播,自制节目一时半会又跟不上,老反复重放引进的欧洲电视剧也没意思,后又悄悄突破限制,美剧也可上映。
林冠华在会上开玩笑,美国电影在放,美国技术和设备都在陆续引进使用,包括电视机很多是美国生产线生产出来的,放点美国电视剧就把人给带坏了?
能看电视的目前基本是知识分子或国家干部,对他们的政治觉悟这么不放心么?
思想一解放就好办了,50年代比较出名的几部长篇美剧,如《电视游侠》(科幻片)、《城市医生》(喜剧)、《法网恢恢》(警匪剧)也陆续安排上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周日下午4点钟到5点钟还单独安排动画片栏目,既有新设立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一系列动画片,也包括从美国引入的《米老鼠和唐老鸭》。
因为中央台电视可收看英美片子,连苏联、东德等苏东大使馆都强烈要求引入,近水楼台先得月,使馆区统一提供了有线电视系统。
没错,闭路电视系统40年代末期就在美国发展起来了,到50年代已有模有样。
闭路电视信号比无线信号稳定得多,实现也更简单,当然代价不菲:巨大的网络体系需要大量线缆,天生不适合面积广袤的农村或郊区使用。
在局部工业化地区实现有线电视不难,首都新区建设时就考虑了有线电视电缆井,其他新造的工人新村、专家楼、外国使馆区、大学、科研单位等重点参数哦也都进行接入。
从欧美引入片源都以付费引入模式播放,但实际掏钱并不多。
一方面林冠华暗示各大外国媒体,谁现在低价出售资源,将来中国产业兴旺就会多倾向于问谁采购;
另一方面,他又提出了广告播出时长冲抵引进费的思路。
两集电视剧播放间隙会安排5分钟电视广告衔接,播放谁的片子,便安排引进方提供的一部分广告,当然要通过中央台预审。
这些手法在欧美看来都非常正常且成熟,关于工业总监在美国待过很久的消息也使他们深信不疑。
总体而言,中国市场比苏东开放且成熟得多,大部分公司都希望抓住机会,以几百最多上千美元的价格将此前积累的电视剧拷贝陆续卖给中方,广告再卖给知名品牌,让他们做中国市场的品牌营销。
闲着也是闲着,多弄点市场也好,中国毕竟这么多人呢。
类似可口可乐等老牌公司还真打起了广告,毕竟30年代他们就在十里洋场进行过推广。
既然外国广告能播放,那本国广告自然也可播出,尤其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本身消费能力就高,聪明人看到了商机。
从央视开始,各电视台广告部应运而生,提供拍摄、剪辑、制作、播放一条龙服务,相关产业陆续火红。
有了资金就有能力购买更多器材、修建更多设施乃施至引入更多新剧。
面对内容匮乏的市场,林冠华确实动过把七、八十年代老片子直接拿来放的念头,但牵扯面太广,容易暴露不该暴露的东西,最后放弃了,指望中国自己成长最好。
1958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16集电视连续剧《团结就是力量》,重点反映东北工业化过程中德国专家、日本专家和中国知识分子、工人之
间为办好企业而紧密团结的故事,引发深刻共鸣。
除此之外,借着世乒赛和世界杯热潮,体育节目也陆续上映。
1958年世界杯,中国不仅派遣文字记者随行,还破天荒派遣了多达7人的广电记者团。
16支参赛队伍中只有4支队伍一开始就派遣了摄像记者,东道主瑞典不必说,西德和英国也派了电视记者。
看到中国代表团派来电视记者现场摄像,莫斯科坐不住了,紧急动用外汇从美国采购器材并以专机加急送到瑞典,免得社会主义老大哥落于人后。
总体不如中国队亮相惊艳。
贺龙副总理带队、崭新的C-909大型喷气式专机、统一的礼服、整齐划一的行李箱、大量记者乃至摄像器材出现在了瑞典....
一切都充满了美感和大国气场,中国足球水平还很一般,但配套设施完全符合五常地位。
整个代表团从北京出发,经停安西机场一次就直达瑞典,虽然专机费用贵了点,但完全物有所值。
世界杯一结束,凭着C-909精彩亮相,一口气定出去了4架,奥地利、南斯拉夫和瑞典等国高层现场观摩后陆续决定采购一架用于改造为元首或外交专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