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荡漾(19)
法国人、意大利人经营奢侈品的能力是很强的,最起码比他们打仗的能力强得多,很多地方就吃这一套。
秉持专业的人办专业事的原则,那就想方设法用法、意的牌子,另外再加些英美时尚品牌。
现在入手这些产业虽比前几年价格贵了点,毕竟经济回暖,各国发展都不错,奢侈品与中高端消费品牌自然跟着水涨船高,但其他好处也有,那就是中国政府出面的产业投资基金可以比较光明正大地运作了。
一方面珊瑚海海战后,中国军事实力爆棚,一般没人敢不开眼招惹中方;
另一方面,中国对外长期债务已积累到一定高度,不怕欧美赖账或肆意没收中国政府持有的产业基金。
你胆敢没收政府基金,那中国当局就有充分理由不履行有关债务和利息,看谁耗得过谁。
包括中美、中欧、中英等基金都陆陆续续建立起来,并采用购买、过户交易等公开方式,想办法把原在暗处的基金产业慢慢阳光化。
阳光化重点是大众消费类、奢侈品类、房地产类,至于高新技术等产业,暂时只适合继续沉在水底下。
购买产业份额的资金甚至还可以使用美国代偿的赔款。
早点把赔款支付完毕也是华尔街的愿望,支付完赔款,中国才能问美国继续大规模举债并运作有关国债不是?
倘若赔偿额一直在,岂不是没有这个需求。
工业总监充分满足了华尔街的愿望,大刀阔斧兴办,包括在此之前利用美国赔款的购买的不动产也全部转入进去。
舒自清去上任前,林冠华有明确交代,即在原部署的纽约、波士顿、华盛顿、洛杉矶、旧金山、芝加哥等六座一线/准一线城市外,又额外圈定费城、西雅图、休斯顿、迈阿密、达拉斯等14座二线城市,全面收购地皮,准备建设万象汇和中国城。
说来说去三句宗旨︰
-地段要好;
-面积要大;
-不要怕花钱!
如此豪爽的作风在美国也颇受人侧目,不过克拉克额外知道更多内情:中国政府操作黄金估计也大大赚了一笔。
这种大手笔部署美国房地产并开设商贸体系的举动还是很容易接受的,毕竟中国也没反对美国资本去中国城市投资不是?
这些欧美品牌、国内生产的品牌服饰又换个角度面向莫斯科出口。口
为维持生态平衡同时压减基础设施投资,苏联政府充分评估后,最终放弃了规模巨大的咸海灌溉工程,这一块新增棉花产量便没有了;
除此之外,随着打通俾路支走廊且与伊朗换地,土库曼有好大一块棉花产区也归属于了伊朗。
这种情况下,苏联棉花会出现很大缺口,好在林冠华保证中方会通过输出足够成衣来填补苏联缺口,莫斯科也将信将疑接受了。
事实证明中国没玩虚的,1958万往苏联一口气出口了24万吨衣物,平均下来每人消费在1.2公斤,且款式都参考欧美同行,非常不错。
不但有效填补了棉花空缺,还极大丰富了苏联市场供应,使多余票子有地方宣泄。
更重要的是,计委评估后发现,进口衣服居然比国产成本还低,财政居然因此省钱了。
中国只说出口成衣,没说全是棉纺衣物,成衣出口既有棉、麻、羊毛、丝绸等天然制品,也有大量新合成的化纤面料,技术水平也许略逊欧美最先进的产能,但比苏联还是有进步的。
最起码成本更低不是?
莫斯科对此相当满意,柯西金这次来,打算让中国把成衣出口提高到30万吨以上,林冠华满口答应,最后敲定细节是32万吨,相当于人均1.5公斤。
除对苏东市场出口外,还有个重要市场就是欧洲。
纺织业,成衣加工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原料成本基本锁定的前提下,人工工资占据了很大部分。
上海工人工资是全国最高的,1958年熟练工人月平均工资已达46元,刚超过18美元,相当于西欧的八分之一,英国的十分之一,美国的7%。
就算是苏联,按官方名义汇率计算的卢布工资是中国的5倍,按实际购买力衡量大约是3.5倍。
这个奥秘民国时代的资本家就发现了,所以上海的棉纺织业占了全国半壁江山。
甚至,欧洲连原料都不一定有优势。
因为欧洲棉花的主要供应地是希腊和土耳其,土耳其不用说,战乱后,棉花生产能力一落千丈;希腊虽然未经历战乱,但因为给联军提供后勤,占用了很大部分劳动力,棉花产出也有所下降。
再加战争期间对棉花消耗的暴增,原棉价格也一直往上走,欧洲必须大幅度采购美棉作为补充。
费力从美国买入原棉再变成棉纺织业再到成衣,还不如一步到位直接从远东进口成衣。
由此,中国成衣生产能力开始暴涨,全国逐步形成5个成衣基地:环渤海带、长三角、珠三角、河西走廊与西域、山南地区。
其中新疆、天山棉花增长最快,在建设兵团投入大量农业机械和肥料后,棉花产能从1949年的不足1万吨猛增到200多万吨。
指望亩产突然暴增并不可能,真正让棉花实现巨大增幅的是种植面积飞速扩张。
棉花种植总体属于土地密集型产业,在西北解决粮食供应后,完全可把大量土地开发出来安排种植最合适的棉花。
再加西北方向大量故土恢复,使棉花扩种面积不是如历史上那样几十万亩的水平提升,直接以千万亩指数级递增,这是领土回归后最看得见的好处。
另一个大量暴增的棉花主产地在于山南省,达卡、吉大港等地附近都是传统的棉花优势种植区,以往孟加拉因人口较多需要保障大量农田种植粮食,但随着孟加拉西迁后,这一块土地有较多用于种植棉花,产能也超过100万吨。
在常委会讨论有关农业产出时,统计发现山南一省与开发多年的山河4省棉花产能居然大体持平。
中国棉花下个种植热点地区将是汉洲,这地方很多气候与西北接近,有望成为年产棉花300万吨以上的大型基地。
至于湄公河和红河两个三角洲,虽同样也能种植棉花,但由于优越的水分情况,农业专家建议保留稻米主产区为好,大不了多扩种水稻后,把山河四省的粮食产能削减下来,进一步提高棉花产出。
不管怎么说,中国至少基本达成了棉花自给自足,目前不需要再进口美棉了。
就算真要补充进口,也基本采购南亚各国棉花,偶尔再加点埃及的长绒棉。
同样道理,苏联也并非一点棉花也不种了,棉花毕竟还是重要的军事工业原料,乌兹别克作为苏联棉花核心产地(生产了全苏70%棉花),仍不断被要求扩大种植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