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荡漾(22)
蓝萍惊讶于主席大过年说这些刺耳的话,很是敏感,下意识问:"是不是有人在你这告我的状?我猜不是周扬就是谭老板。"
周扬与蓝萍的矛盾由来已久,包括在宣传部电影处任上就闹得很不愉快,无非没公开破脸。
蓝萍认为所有工作上的矛盾归根到底是周扬自诩上海滩左翼文化旗帜,是仅次于鲁迅的旗手,从而看不起自己。
偏偏这种情绪在周扬身上确实存在,毕竟蓝萍在上海滩当演员那点历史,周扬很清楚,也比较愿意站在蓝萍前夫唐纳的立场上抨击蓝萍。
与此同时,周扬在文艺路线上也和一堆人有矛盾,甚至还可追溯到延安时期。
当时延安有两派,一派以鲁艺为代表,以周扬为首,包括何其芳等人;
另一派是以文抗为代表,以丁玲为首。
两派本来在上海就有点闹宗派主义,到延安整风前依然存在,鲁艺这派主张歌颂光明,虽不能和工农兵结合,但还是主张歌颂光明,而文抗这派主张要暴露黑暗。
两派斗争最后结果以文抗失败而告终,最典型就是王实味因《野百合花》而遭受批判,包括建国后胡风案、丁陈案,都算一脉传承。
但最近这几年,周扬也感到很失落,因为以俄为师、以苏为师的道路忽然走不通了,包括他本人极为推崇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被闲置在角落里不吃香了。
现在流行"解放思想、放眼世界",说白了就是英、美派文艺内容在增长,哪怕法、德古典哲学与美学市场也比苏联要大得多。
这让他气愤不已却又无可奈何。
在中央委员这一级,大家都很清楚苏共二十大具体发生了什么,国内虽不宣传,但不等于内部完全没讨论: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甚至中央对苏共那套彻底打倒斯大林的做法相当不满意,无非为团结而不公开批评罢了。
王明没再被选为中央委员,甚至任何国内职务都没了,每月只按级别发点工资,大使馆以卢布形式支付;
包括高岗这样原来的亲苏派一下子也转变了立场。
军队也没人再说要学习苏联经验了。
毕竟,累败于北海道、土耳其、伊朗的苏军,是没资格再指导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人民解放军的。
甚至,苏联最窘迫时居然反过来问中国采购淘汰下来的二手美国发动机、二手英国飞机、从中国进口先进导弹,更让高层掉落一地眼镜。
空有高工资、货币年年贬值,要啥啥没有、粮食不断依赖进口的苏联经济状况也让人失去学习兴趣。
既然苏联在政治、军事、经济乃至技术上都失去以往光环,那文化上就算再吹嘘,再高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大旗,下面也没多少号召力。
周扬这派日子很难过,真歌颂新中国的光明与成就,因不能与工农兵结合,有些脱离群众、不接地气;歌颂苏式共产主义、假大空之类的光明前途,没多少人理睬。
相反,丁玲这派反而时来运转,揭露欧美社会丑恶,映衬中国社会主义美好是得到允许和鼓励的,别太过火及指名道姓骂就行﹔揭露国内存在的问题,尤其抨击腐败分子,高层又基本放行。
在这种情况下,掌握广电系统,赞同林冠华引入较多欧美文化内容意见的蓝萍,不可避免也会被盯上。
至于和谭老板的过节,在于蓝萍想给自己加宣传部副部长头衔,但谭震林不同意,他是传统的“的夫人不得干政”想法,别说宣传部不能让蓝萍插手,就是广电系统也得掺沙子而不能搞成独立王国。
谭震林有一点很清醒,广电与传统媒体不同,非常依赖于高新技术,天然多倾向于多采用英美产品,一般大老粗绝对玩不转,动笔很溜、所谓很有文化的传统书生也基本不懂套路。
他认为蓝萍其实也不懂技术,更不懂运作,广电真正的经营命脉捏在发改委与电子工业部系统内,且受众集中在中高级知识分子、外国专家、中高级干部和外交领域,忽然派人非出事不可。
工业系统是个大山头,一般人得罪不起,张春桥刚替柯庆施放了一炮,不但自己一撸到底、开除党籍,连带柯庆施也被迫靠边站,在没确切把握前,他认为要慎重。
暂时井水不犯河水挺好,况且工业系统本来也没干涉宣传系统什么,他认为不必大动干戈,但如果蓝萍捞过界,非要对宣传方针指手画脚,他只能选择喷回去。
一听主席说这句话,她本能以为是两人在告刁状。
主席摆摆手:“没有的事,你想多了,不过目前也不要贪多嚼不烂,威望是靠成绩一点点做出来的。
小林虽然年轻,16个工业部委每个部长的资历都比他老得多,但最后全听发改委和工业委的,这不是靠一纸文件就能决定的,靠的是真本事。
你要让人接受并信服,得真真切切干出成绩来。
广电是增量领域,又是新事物,不触及以往既得利益,你去干极好,可少得罪人,其他宣传事务就不要插手,也插手不了。
既然你说要搞样板工厂,要搞京剧现代化,我认为方向可行,可以给你点小小的建议。
比如,工业化进程得搞个大型样板吧?
去汉洲、西洲、西洋开拓移民,得有个样板吧?
整顿作风、反击贪污腐败,得有吧?
以往革命斗争得有吧,这次对外反击侵略,帮助南亚、东南亚、厄立特里亚人民独立解放,该有吧?
有事多和谭老板沟通,虽然你不是中宣部副部长,但广电总归属于宣传系统,归谭老板管,要有起码的上下级尊重。
仗着我的牌子胡作非为,到时候我也保不住你...."
主席虽说"小小的建议”,但蓝萍知道其实就是具体指示,说明这几项内容必须涉及、必须体现。
学习完党史后的主席,其实也为蓝萍的下场而震惊。
一来,他没想到自己撒手人寰才几个月,蓝萍就被人拿下了,半点情面都没讲。
二来,他没想到老实人最后为整件事拍板定论。
按原本设计,蓝萍等人本是他安排辅佐老实人用于对抗保守派的,他认为四人帮搞建设不行,搞专政还可以,等老实人建立起威望后大概就会让他们体面靠边站,大不了搞党内斗争,没想到最后以政变形式收场。
三来,他没想到托付后事的人会转向。
他知道老实人掌不住军权,故设了双保险,外部军权由叶帅把舵,内部兵权由汪东兴执掌,在他看来都万无一-失,哪晓得短短几年就换了天地,两道保险先后失去效用。
仔细反思就认为自己犯了一厢情愿的错误。
1976年,叶剑英自己都是79周岁、虚岁80的耄耋之人了,哪抵得过小8岁的二野政委呢?
至于让汪东兴上位更是错误,一个中央警卫局大管家,靠主席威望才能震慑全场,主席身后光环连老婆都罩不住,怎么可能让大管家继续保驾护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