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新气象(1)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23章:新气象(1)

新年后,行政区划调整继续如火如荼推进,这次老大难问题轮到了江苏。

江苏属于县级都能过线,但地级都危险的地步,尤其按9000平方公里划线,很多地级市不合格,甚至到牵一发而动全省的境地。

但江苏也要派出干部支援及实现机构合并的,谁都不能例外。

国务院常务会经过讨论,考虑江苏的实际情况,决定优化划分标准,将9000降低到8000再安排变动。

第一步是把安徽深嵌入江苏版图的天长县划给江苏,并入南京地区。

在此之前,安徽来安县已率先进行版图拆分,把东部一小块并给天长,另外部分并入滁州市。

值得一提的是,这时空滁州并未建立地级市,当前依然和蚌埠联系在一起:称蚌埠专区。

天长进入南京后,改善了江苏版图的平滑性。

第二步是拆分镇江专区。

民国时代,江苏省会既不是首都南京,也不是清代传统的苏州,而在镇江。

事实上镇江作为省会驻地是有缺陷的,主要是底蕴不足,无非与南京挨得近掩盖了这点。

镇江专区拆分后西部进入南京地区,扩大了南京面积,使南京率先达标。

南京达标后,镇江剩余主体部分、后世常州北半部主体及后世泰州南半部(泰兴周围)合并为常州地区;

后世常州南部地区(溧阳周围)划给无锡。

这样一来,常州、无锡都达标了,至于苏州本来也达标了,而扬州此时因杨泰未分家,同样达标。

如此调整后,江苏面积将近11万平方公里,下设10个地级市,基本符合建制要求。

南京作为省会,不但自身面积扩容,且直接与淮阴、扬州、常州、无锡地地级市接壤,增强了辐射效应。

林冠华也不知是因为自己在常委会上开玩笑说徽京,还是因国党改旗易帜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导致中央认为南京已可大发展的缘故,总而言之就这样落地了。

镇江最后的倔强是希望将常州专区改为镇江专区,奈何苏锡常赫赫有名,苏锡镇就有点提不起来,最后定了常州专区,镇江市名头倒保留下来。

随后,江苏省委根据自愿报名和充分统筹调度的结果,抽调出2000多名干部带着7万多人口准备对外迁移,这部分群众主要是为响应退耕还湖方针而迁走的。

新年新气象,正月十五元宵节,上海举行第15次安置房摇号选购。

本该是普天同庆的好日子,但闸口油桶厂职工陆正达两夫妻在家里却拌起了嘴。

事情起因很简单,过年时陆正达收到了从遥远的汉西省珀斯市寄过来的家信,告诉他全家已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地方很不错,不但叔伯兄弟都安排在一起,甚至连住房也分配到了。

虽然住房样式和国内常见不同,但全是好房子,坚固得很。

更重要的是,说好的农田也分配到手,人均18亩,陆正达一家9口人,除掉陆正达自己,算上大哥家里喝奶的婴儿,8口人一共分了1414亩。

陆家分配不是最多的,最多的是军属和烈属,人均25亩(当然只限直系亲属)。

中央文件明确了,这些私有土地公粮执行两免三减半政策,哪怕分配田亩较多也不会再重新划定成分了,很多转业复员战士都在呼朋唤友、招揽亲眷过来定居。

陆父问小儿子要不要也来汉洲,来的话,土地大概没法多分,但听说工厂、国营农场也在招人,可去应聘。

再退一步说,陆正达当初放弃农业户口把土地转给老父后,陆父一直觉得自己还欠小儿子一片土地,眼瞅着现在拿了这么多,大儿子家也不会过分稀罕,就想着赶紧把这事给办了。

尤其房子的事他也替陆正达耿耿于怀,想着帮小儿子挽回下。

去年黄河又是大水、又是旱灾,河南移民特别多,陆家终于也扛不住了,一起踏上移民道路。

本来陆正达嘴硬说可让老家来上海投靠自己,却被妻子抢白,说他连房子都没有,自己都挤在十多平方的宿舍里,这一大家子人来了住哪?

陆正达心里清楚,妻子与其反对自己将老家人接过来,还不如在讽刺自己对转为城市户口不积极。

社保体系建立前,上海虽有户籍管理制度,但执行区别意义不大,除能让人登记确切消息外,其他经济待遇都差不多。

建立后,国家设立长达5年的过渡期,先从政府机关、大型国企、事业单位开始建立,慢慢向中小型国企,再向私营企业渗透。

到1958年年底,全上海已建立了社保体系,除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可不强制缴纳外,所有人群都要纳入这一体系。

不强制缴纳的人员也可以自行参加自由职业社保,无非所有申报开支都由本人承担。

缴纳社保有前提,就是必须具有上海户口,一旦拥有上海户口,就意味着转为城镇户籍。

城镇户籍和农业户籍最大区别就是两条:

-前者参加社保体系,后者不参加;

-后者可合法拥有农用土地,前者不行。

在这种体系下,住宅用地全是国有土地,属永租性质,每年需缴纳房产税;农村房屋建立个人土地上,称之为自建房,需缴纳农业税。

单纯论税率,农业税比房产税不少,前者大约在10-12%(算附加),后者一般是1.5-2%,但征收税基不同,有人研究过,其实场面差不多。

这时空要转为上海户籍比林冠华穿越的时代简单多了,只要出具放弃土地、转出户口的证明并有在沪单位表示接收,直接能转为上海户籍;如是其他城市的城镇户口,只要结转下关系,就算户口迁到了上海。

陆正达当初有顾虑,不愿意放弃农村土地作为退路,一直拖着不迁、不转,只按临时工为厂里干活,不仅工资更低,也没法买社保。

林冠华既然推社保体系,自然有一系列配套措施。

社保很快和购买政府安置房联系起来,包括义务教育入学、医保等也和社保陆续挂钩。

不缴纳社保,没法排队摇号购买安置房;

没社保就没有医保,意味着所有看病吃药都是全自费;

没有社保、户籍也不在上海,子女入托入学都是麻烦,就算有学校愿意接收,进去还要交借读费。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