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新气象(2)
陆正达的焦虑并非绝无仅有,春节期间,林冠华和郑成虎也闲聊过一阵,重点问在上海念书看到哪些突出问题。
本以为小伙子会泛泛而谈,谈一大堆问题,甚至上升到宏观高度上来,这是年轻大学生们的通病,包括林冠华刚念大学时,经常也这样指点江山。
哪晓得郑成虎居然毫不犹豫地表示:住房。
“姐夫,上海住房紧张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学院有位老师排队摇中了一套64平方米安置房,高兴得在全学院请了三天客,还请我们这些帮他搬家的学生吃大餐。”
郑成虎道,“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老师家里5口人挤在29平方米的亭子间里,他那些专业书能从地面摞起一直能堆到天花板!
等我回到家,看到换这么大房子,感觉难以置信。"
赵闻达夫妇结婚后也参与了北京地区安置房申购,用4个名额(老两口、赵凯旋、郑成虎)申购了64平方米,再加赵闻达把老宅子拿出去置换,合计弄到了一套104平方米的房子。
这居住条件在北京也算得上相当舒服,赶上教授级别,放官场至少得局级干部,故郑成虎才如此吃惊。
他甚至一度以为是林冠华利用职权给家里走了后门,又不敢直接问,一个劲向成丽君旁敲侧击,听说和赵家差不多条件的人家都能享受类似补贴才放下心来。
赵闻达自己有私房是很重要的因素,以小换大置换后,小房子算被政府收购然后安排给其他有需要的人家去了,并未浪费。
按郑成虎提供的信息,上海那些安置房到手后,如拿出去变卖,立即可升值一倍。
虽然安置房5年内不得交易,就算能交易,也没人舍得卖出去。
毕竟,安置房申购只能一次,且卖出去的增值部分要缴纳60%税收,变卖极其不划算,所有人都认为房价还会接着涨。
虽然安置房规定租赁、购买均可,但上海能摇中安置房的人群90%都选择购买,哪怕钱不够也得先借款付首付买下来,只有10%才是租赁模式。
很多大学生有困惑,本来觉得留沪工作是最佳选择,如果结合住房这情况,毕业后怎么选可能要认真思考。
国家统一调配归统一调配,局部范围内还是有选择余地的,尤其同济、交大、复旦这些面向全国招生的重点院校,选择余地更大。
至于新恢复的诸如上海大学、新设立的上海工业学院这样以地方招生为主的大学,由于招生主要面向上海地区,毕业生多半都会留上海工作。
为更好扩容高等教育,教育部对大学招生体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订。
明文规定教育部及各专业部委直属、经费基本由国家财政承担的大学,面向全国以统一分数线招生,称全国统招生;
省部共建大学,基本在大区内交换招生,例如新恢复的上海大学是典型的省的部共建学校,面向东南大区(江、浙、沪、皖、闽、台、赣)联合招生,名额分配到各省,称大区统招生;
各高等专科学校、各高中中专类学校,基本只在省级行政区内招生,经费基本由地方财政支持,称省级统招生。
再往下各层次的学校,如各类初中中专,可能单纯面向地级招生,不参与全省统筹。
在高等院校一毕业就是国家干部的时代背景下,这样做的好处是确保各省教育资源尤其高等教育资源不会太过失衡。
分数线公平肯定要维护,但受教育机会均衡也必须考虑到位。
听到"上海房价永远涨"的论调,林冠华觉得很不舒服,又觉得非常奇怪,上海住房紧张可以理解,但北京、天津也不算宽裕啊,为什么上海会给人这么大错觉?
春节上班后,遇到副总理兼建委主任一波同志,闲聊时谈到了这个话题。
-波同志也感觉奇怪,他也从其他渠道听到了这风声,不像空穴来风,便安排谷牧去了解,是不是给上海建材拨少了?是不是中房集团上海公司央企投资口径的保障房建少了?
谷牧调查了有关大型企业建材购销情况,认为给上海资源绝不算少,按人头说起来甚至比京津唐地区更多,他推测是不是上海人口流入过多而造成局部失衡?
毕竟上次就说上海人口(全口径)已到900万了,北京人口大约700万,考虑到北京面积是上海近3倍(1.64万vs0.63万平方公里),确实会存在住房供应局部失衡问题。
最起码中房在上海几个卫星城和郊区的保障房供应都按指标完成了,也没听说有这么紧张。
趁工业化东风,柯庆施代表上海市委提出"充分利用,合理发展”的建设方针,号召“乘风破浪、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上海”,并参考苏联莫斯科周边开展卫星城建设的经验,提出要开展卫星城建设。
方案迅速得到中央认可,上海市委确定了对上海工业进行积极改造和合理发展、重点面向重工业的方针,强调以机电、造船、钢铁等工业为主,特别是机电工业要发展国家需要的大型、成套机电设备。
国务院此前已先后分两批将原隶属于江苏省的嘉定、宝山等10个县划归上海市,使上海建设卫星城设想更有发展余地。
上海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院受命解决这一问题,根据尽可能靠近河道、铁路,原有集镇、有供电和给水条件,与市中心距离在25到30公里等选点原则,挑选了上海(县)、宝山、嘉定、金山、青浦、松江等县的十多个城镇进行调查研究,重点了解建设工厂的必要条件。
经充分研究,根据闵行已有工业基础和良好的交通条件,建议首先在此进行卫星城建设。
闵行卫星城率先启动建设,发改委批复并投资了上海汽轮机厂、上海电机厂、上海锅炉厂与上海重型机器厂这四家大型工厂,四大金刚占地面积总和比1956年时的黄浦区还大。
与此同时,江南造船厂、上海港等建设项目迅速展开,数以万计的建设者持续涌入。
那时住房也偏紧张,总的来说目前给人感觉比当时更紧张。
既然指标都完成了,人口确实增长比较快,局部失衡也很有可能,林冠华认为郑成虎毕竟只能通过身边了解,有可能陷入盲人摸象般的错误。
3天后,谷牧汇报了2条不太理想的消息。
第一,上海近5年保障房增长速度总体上未匹配人口增长的幅度,截止1958年年底,新竣工安置房总体而言少于北京,只比天津多15%,问题天津人口连上海一半都没到。
第二,在增长幅度偏低的整体格局下,中央直接投资,由中房管理的保障房建设规模与人口增长相适宜,问题出在上海地方配套、尤其在老城区新建保障房力度不够。
“单纯按建材拨付和投资强度来说,上海不至于这么少...
看着互相打架的数据,谷牧也不知该如何解释。
鉴于其中存在明显问题,林冠华打算和一波一起去上海看看,具体了解怎么回事。
严格说起来,保障房尤其地方分管的保障房建设不归发改委管,建委也只是指导,无非因中国钢材不足,需从苏联大批量进口,发改委管着这口子才有资格掺和其中。
林冠华就算想摸清楚其中猫腻也得拉一波一起去,否则名不正言不顺。
一波也很着急,如果大量建材被倒卖导致彭总介入,那建委上下不死也得脱层皮。
没等他们动身,曾山亲自打来电话,说工作上遇到了些困难,恳请林冠华最近有空的话能去趟上海实地指导下工作;如果没空,让他和陈丕显来北京汇报也行。
电话说得特别客气,但真让曾山这样的老同志兼地方大员来京汇报就太打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