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新气象(3)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25章:新气象(3)

曾山先陪着林冠华等人考察了闵行,这里有便利的水陆交通,自古就是江南地区盐米流通的商业小镇。

紧邻黄浦江有水运先天优势,沿江修建的码头可停靠千吨级轮船,这对运输动辄几百吨、上千吨的大型设备比较方便,再加离上海市中心只有30公里左右,生产协作和管理都比较方便。

在新中国成立前,闵行就有通用机器公司闵行制造厂。新中国成立后,资产便收归国有,发改委及机械部以该厂为基础,在闵行建设电站设备基地并更名为上海汽轮机厂。

朝鲜战争结束后,美资在华产业征收补偿已达成一致,再说中国已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扩建,不可能再归还美方。

唯-妥协就是利用代偿赔款从美国加速进口了成套设备和有关技术,来源方还是通用电气。

作为重点央企,全力生产火电发电设备,与哈尔滨汽轮机厂共同撑起国产化发电机组产业。

到1959年,上海汽轮机厂已能产出10万千瓦级别全水冷汽轮发电机,按当下消费水平,可供200万人口级别城市居民和一般工商业、轻工业电力消费。

这种机组一般用在各省第三、四大城市建设发电厂并留有扩容余地,包括南洋各省新上发电设备基本也采用这些设备,总体而言基本成熟了。

就核心工业化城市而言,10万千瓦远远不够,25万、30万的大型机组还得全面从国外进口。

虽然单纯论发电经济效益,10万千瓦国产机组肯定不如进口机组高,但考虑到国产化设备投资成本低的优势,大体也划得来。

林冠华打算进一步成熟后向南亚、东南亚国家成套输出并提供交钥匙工程。

参照选址闵行的条件和方式,至1957年底,上海又选了吴泾、安亭、松江、嘉定、金山5个城镇建设卫星城。

最特殊的是嘉定。

嘉定环境优美,又有秋霞圃等诸多文化古迹,如建成闵行这样以重工业为主的卫星城显然不合适。

再者上海已规划建设多个不同工业发展方向的卫星城、工业区,工业型卫星城建设需求不那么紧迫。

综合以上情况,根据林冠华的提议,确定嘉定建设历史文化名镇与科学卫星城相结合的规划,重点部署电子产业。

电子产业在后世属于轻工业范畴,此时却属不折不扣的重型工业,正如自行车、缝纫机从重工业划出也没几天一样。

至此,上海首批卫星城选址定点工作告一段落,其他4个卫星城都确定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方向。

吴泾卫星城的化学工业,松江卫星城的仪表/轻纺工业,安亭卫星城的汽车工业,金山卫星城的石化产业共同构筑了上海的制造业基础。

实地考察一圈,曾山没开口说要帮什么忙,陈丕显丕暗暗着急,又不敢贸然开口,毕竟现场人多眼杂,牵扯者太多了。

只有到晚上在市委招待所落住,闲杂人员全散去后,曾山才和盘托出:“两位可知宝山钢铁项目?”

林冠华点点头:“略有耳闻,冶金工业部王鹤寿上次会,上提了一嘴,说已基本建成了...

“略有耳闻?"曾山眉头紧紧拧成个川字,"你的意思是,这项目从头到尾不是你批的?”

“不是。”

林冠华老老实实承认,“项目审批有分级授权管理体系,一般2500万人民币/10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投资可由省主导,报主管部委备案就行。

京畿、上海属于直辖重镇,可适当放宽,内部把握是提高一倍,即最高投资不超过5000万人民币。

当然啦,既然地方主导,那资金什么的一般也有地方自筹,不过我知道上海往冶金工业部备过案。

就我个人而言,我反对目前在上海新办大型联合钢铁企业,主要是上海既无铁矿石,又缺焦炭,除靠近消费地,其他好处不明显,物流成本太高。

好在宝山钢铁是30-40万吨的中型项目,那也许可以吧,毕竟中央也说要尊重地方的首创精神和主观能动性....".

曾山叹息道:“我就知道你不可能放行这种大项目,如果你把关了,也不可能搞成这样....

一波听他语气不对,疑惑道:“怎么?项目出事了?腐败分子很多?”

“也不能说是腐败...哎....”曾山叹了口气,“具体情况让丕显同志汇报吧。

坐一旁的陈丕显硬着头皮道:“柯书记上任后,针对上海钢铁消费旺盛、大部分钢铁都需外部购买的局面,想搞个钢铁项目,报给冶金部说在宝山搞钢铁公司,一期投资4700万,配套生产能力40万吨。

57年建成出铁,正好主席来上海考察,柯书记,啊不对,柯老带主席去视察了一次,并当面汇报,说发挥主观能动性、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争取把场面再搞大些,主席口头表示同意。

上海现代钢铁业始于1922年,由陆伯鸿集资创办和兴钢铁厂(上海第三钢铁厂前身),从德国购买2座10吨平炉投产。

抗战后,2座平炉留于上海全部毁弃,前后累计炼钢1万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商日亚钢业开设吴淞(炼钢)工场(上海第一钢铁厂前身)投资了1座15吨平炉。

上海解放后,经工人日夜抢修,这3座平炉相继于1949年7月12日和23日恢复生产。

考虑到规模太小,经胖市长牵头,上钢一厂增加投资92万元,新建1座15吨平炉投产。

与此同时,上钢一厂一号平炉利用翻修之机,首次将平炉的炉底面积由原来的9.8平方米扩大为10.87平方米,炉膛容量由15吨增至17.3吨。

上钢三厂亦打破了2座10吨平炉一开一停的老传统,做到2座平炉同时炼钢,算闯出了一条坚持革新、改造、挖潜的道路。

后续工厂不断对这4座平炉进行翻修、扩容,最终实现产能翻番。

上海高炉炼铁始于和兴化铁厂,1918年引进1座10吨炼铁炉(小高炉),2年后又向德国订购1座25吨炼铁炉,至抗日战争胜利时累计炼铁5万吨左右。后因长期停产不用,设备被拆除。

日本侵华期间,日商中华制铁株式会社浦东炼铁工场投资了1座20吨熔铁炉,累计炼铁5000余吨。抗战胜利后,炼铁炉即被拆除,使上海炼铁生产重新成为空白。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没有炼铁高炉,炼钢所需生铁靠全国老钢铁基地调拨支援,想搞钢铁联合企业从情感上说完全可以理解。

一波恍然大悟:“主席说搞大些,你们又扩容了一倍?”

呃...不是一倍,是扩容到320万吨。

“多少?”林冠华目光刷地投过去,“扩容到多少?’

“320万吨!”

“320万?"林冠华疑惑道,“那投资肯定超限了呀,发改委我没看到报告,冶金部也没说起过这件事,谁给你们批的?总不能直接找主席签字吧?”

*那........那……那没有……“陈丕显吞吞吐吐,市里......市里.....自己批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