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新气象(11)
陈大掌柜这几句话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常委们迅速下定决心:全部勾决!
现在多枪毙,是为了将来能少枪毙!
是为能惩前瑟后,多抢救些人,多挽救些干部。
董老对开场出现的反贪局查处衣着朴素、吃着炸酱面、职位仅为处长的赵德汉很感兴趣,问林冠华:“发改委和各工业部委掌握着大量项目和数以百亿计的资金,你们有没有这种巨贪?”
"有,每年都有..…….处长、司长、局长都出现过,基本上我分管的部门年年都有,当然不集中在某个部门,呈正态分布。"
董老点点头:“基层关于经济事务的权力你说要推进垂直管理,加强监管;
那实施垂直管理的部委,廉政建设该怎么监督?”
“个人事项和项目事项相结合..…”"
林冠华道,"各部委落实个人财产申报制度比较完善,所有拟提拔干部个人申报事项进入公告栏张贴并接受群众监督,其他不涉及提拔的干部,也按一定比例抽查公布,我的家庭财产就公布过2次。
如有隐瞒、隐匿等问题,群众会反映,我们也会去银行核查到底能不能对得上。
项目事项主要通过专项审计、年度审计、抽样审计、突击审计来落实。
审计队伍坚持三结合:特聘的外国审计专家、纪检抽调的审计干部、各部委办局抽调的、非同系统的干部,偶尔还招募一批懂财会的实习生打下手。
新入职各部委毕业生与军队转业干部,第一站基本去审计实习,通过审计了解规范流程,了解项目内涵,了解财务评估.…等等。
系统审计前提首先是流程规范,什么档案不全、账目混乱、审批缺失或者批文不全,连第一道关都进不去。
应付审计当然有可能遭遇造假,但造假难度比正常干事还麻烦,破绽百出;
靠收买也不好使,外国审计专家这关他就过不去,下面很多人根本不会外语,收买外国专家还得先通过翻译,且顾问并不固定,我安排从专家库里随即抽取,来之前你甚至都不知道会有审计。
常用办法就是把项目头头召集来北京开会,头头们在北京时,警卫们带审计组同志就下去了,部分警卫还从国防科工委带出来,根本不属于部委....
另外还有飞行检查,审计组不打招呼,突然坐飞机到当地,直接去项目现场控制有关材料。
这次和一波同志去上海看宝钢,我让曾山同志把马天水等几个正副指挥全支开,然后扑去一线,卷宗卷中徐匡迪提交的报告,就是在现场找到的、还未毕业的实习工程师,他负责矿石烧结区技术指导。”
“什么?实习工程师直接负责320万吨项目的矿石烧结技术指导?"总理听后感觉瞠目结舌,“老柯完全在瞎整吧?
“怎么说呢,小伙子其实有本事,历史上因冶金专家的成就而当到工程院院士,后来还当过上海市市长,不过眼下确实还没毕业,是在做毕业实习。”
林冠华笑笑,"我开了个后门,安排他去考公费留学生,分数稍微差点就用保送名额送出去;
王鹤寿同志又带他去项目现场核查,发现思路清晰,对整体情况非常了解,省了很多事,整改报告有部分是徐匡迪负责写的。
写完后冶金部给学校送了封表扬信,建议安排优秀毕业生称号。”
县官不如现管,北京钢铁学院是正经部属高校,别说主管部委部长了,哪怕局长打招呼,估计优秀毕业生名额也跑不了。
等王鹤寿自己签了名,徐匡迪优秀毕业生的名头早就记在校长小本本上了,甚至比写在公文中都靠谱。
学院把学生留下来当助教,又得顶头主管部长表扬,岂不是说明有识人之明?校长同样心花怒放。
老总道:"“既然都当到上海市长了,我看年纪也不大,后面政治局名单上没他啊,你不是说后面政治局委员、常委很多从上海出来么?"
“这事就比较复杂了.......老狄.......啊.......不对,小徐....…”
林冠华尴尬道,"徐市长属于技术官僚,政治上比较直,城府不深,和上海派起了矛盾,靠边站当工程院院长退休了,没轮到他进政治局。"
至于与谁起冲突,常委们就不细问了,彼此都会心一笑。
毕竟,一波、曾山、习家的小子都在党史上写着呢,现在都还是娃娃,能评价什么?无非平时串门多留意一番,看有没有什么骨骼惊奇的地方。
担心的也不是没有,老总就对才2岁的小孙子朱国华十分担心,督促儿子好好管教,搞得儿媳妇一头雾水:2岁娃娃能管教啥?不尿裤子就是胜利!
主席道:“听起来你这套体系蛮可以,其他地方为什么不大面积采用?”
任书记叹气道:“你忘了?宪法制定时对这条争议很大。
设立审计署或专门审计机构,本质是对干部的不信任,默认干部工作存在问题,需要纠偏、审计的,和我们党一贯的、相信干部的宗旨相悖。
有人引用你的话说要搞群众监督,但群众不等于外国审计专家啊,恰恰到目前为止,审计队伍都是专业人士,群众监督内容一般转纪检或监察委处理……”
主席想到这节,有些皱眉。
历史上审计署直到1983年才建立,目前审计署并非独立的国务院机构,算隶属于财政系统名义下派机构,最初重点是配合纪检审计移民项目,后应林冠华要求重点审计工业项目,大范围、全领域覆盖各领域审计确实还未实现。
—来宪法未赋予这项权力;二来干部队伍有抵触心理;三来审计人手少也是事实。
林冠华做主让审计署审计工业化项目,其他人没法反对,但想去审计其他部委或基层就力不从心了。
主席转头问林冠华:“你怎么看待群众监督和专业审计间的差异?”
“群众监督肯定要,但专业审计我认为和群众审计并不冲突...…”
林冠华道,“谁说外国专家不是群众了?抱这种思想,本身就是迂腐态度。
柯老为显示独立自主,故意不用外国专家,我就觉得奇怪,柯老自己也留苏回来,马恩列斯哪个不是外国专家?难道为所谓的独立自主,连马恩列斯都不学了?"
任书记缓缓点头,知道林冠华意有所指。
张春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文章后,不甘寂寞的陈伯达也如获至宝,在一次政治局会议前突然讲起这件事,批评林冠华在工业建设中依赖外国专家,片面强调学习外国经验。
林冠华毫不客气予以反驳:“马恩列斯就是外国人,你的意思都不用学?”
陈伯达不高兴地接茬道:“我意思是多学习本国经验,多学习主席的著作。”
林冠华怼他:"主席自己都说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中国没有工业化经验,那不就得学国外工业化经验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