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新气象(12)
总理道:"我觉得二届人大开会时,可考虑修订宪法,把审计职能写进去....
现在腐败案件太多了,下面很多同志也不满意,靠搞群众运动、群众监督,只能抓一抓生活作风特别有问题的地方,工作作风尤其专业领域的情况确实不好反馈。
审计不能保证不出错,但至少可降低案发概率。
中央要设立审计署、各省要有审计局或审计厅,配合纪委,也实行垂直管理,要给地方、给干部队伍上紧箍咒,中央、军队更不能例外。
否则这样年年以千为规模枪毙大老虎也不是件事。
知道的人是明白我们在反腐败,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借反腐败为名搞大清洗呢。
任书记道:"我们要切实转变观念,从革命政党转为建设政党不是那么容易的。
纪委、监察委、政法委都建立了,审计署为什么不能建立?完全应该建起来嘛。
本来我也觉得各类机构层出不穷、叠床架屋浪费财政财资金,现在也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多几百个干部,一年不过多支付几百万办公经费,只要遏制一个类似宝钢这样的大案子,足够挽回很多损失了。”
“既然你们都赞同,那二届人大上就干吧。”
主席关切道,“从这件事入手,举一反三,后续打算怎么办?
不是我批评你们,工业委、冶金部对宝钢这一年多工作监管是不力的。
人家固然没上报,但这么大个项目在宝山建设,一期也备过案,说明并不是完全保密的项目,你们也该去参观下。我就不信你们真要去,柯庆施还能用警察封路拦着不让进?
地方项目由地方主导固然不错,那不等于全交给了地方,专业部委也要管起来嘛。”
陈云点点头:“主席批评是对的,我们内部也进行了讨论和反思,对地方项目不能完全放任不管,还得要管、要实施常态化定期检查....目前初步制定了5条补救措施。”
-地方项目审批权限从2500万降低到1000万,上海、京畿也不能豁免;其中省级1000万,地区级250万,层层降低并把关;
-如涉及动用外汇,不管总数多少,超过100万美元就要备案,各省留底外汇不得超过250万美元,超过部分全部强制由央行收兑为人民币;
-地方项目必须按完整流程,由地方发改委审核、归档、清查、核实;
-由工业委各专业部委及国资委组成8个检查工作组,对近10年来各地方项目实施全面检查;
陈云、邓小平、李先念、薄一波4个副总理,滕代远、林冠华、邓子恢、叶季壮4个国务委员分别带一个检查组,检查组邀请纪检委、监察委、政法委和人大、政协的同志参加。
-建立巡查制度,日常工作今后由国资委负责巡视,国资序列也实行垂直管理。
林冠华补充道:“还有条额外措施,在检查中发现做得好的,或虽然存在问题,但经整改就能优化提升的,准备下放部分央企归于地方管理,基本按重置成本1000万核定,部分项目可适当突破。
大规模检查地方项目,肯定会诱发地方不满,本着有奖有罚的精神,林冠华打算给下面额外好处。
那些早期建立,属于央企序列,投资规模不算很大、重置成本低于1000万的企业,林冠华打算下放给地方管理。
从宏观层面来说,抓大放小是原则,1950-1952年间,1000万投资算很大的企业了,但到1959年显然就不是;
从微观层面来说,竞争性领域企业下放有利于加强竞争力,比如轻工业、食品业等竞争性企业,不算国家核心经济命脉,由省级政府管理很合适。
更重要的是,随着工业产能提升,央企序列已突破3000家,这还只是一级企业,下属二级、三级单位都还没包括在内,全算进去恐怕得超过两万余,林冠华认为大企业病恐怕也会发作,必须在发作前就进行改革、优化。
发改委不但要发展,还要进行改革职能。
经过10年发展,各省多少也积累了经济管理和工业化经验,林冠华觉得千万级以下企业安排给他们管理不会出乱子,尤其地方项目搞得比较好的省份,更有资格获得管理权。
要不然地方啥也不干,全躺平也不利于国家发展。
“原则上1000万是限制,但局部可以突破....比如年产量30万吨以内的钢铁企业,年产量300万吨以内的煤矿企业,投资可能超过1000万,但毕竟规模不大,我们觉得也具备下放潜力的,那就下放。
又比如虽然不到1000万,但特别重要、特别核心,我们也可能不下放。
下放名单会陆续讨论并报中央通过,基本下放那些建立时间长、经营稳定、不会给地方造成负担的企业。
如果地方觉得承接不了,那我们也可以不放....
这是废话,如果下放给你都不敢接,那后续还搞什么地方项目?早点完蛋算数。
众人觉得这也算激发地方积极性的一大创举,国有资产从中央划给地方也是可行的。
总理道:“全面清点地方项目我是高度赞同的。宝钢项目目前没发现有贪腐,或者说,至少没发现大规模贪腐,其他项目可不一定。老柯、马天水不贪钱不等于其他干部不贪钱,没准有人就借搞地方项目的名义搂钱呢?
检查组下去也是必要的,不过我额外加一条意见,多配安保,纪委查案子已多次出现险情了。
现在你们要一锅端,鬼知道下面还有什么事,总之小心无大错。”
任书记笑笑,觉得林冠华手段更趋于成熟了,去基层查地方项目肯定是各种反对、抵制,如果查完搞得好给予央企下放奖励呢?那场面就不一样了,至少有甜头不是!
少奇同志道:"大检查、大整顿我是赞同的,不过还有件事,宝钢后续怎么办?不能真烂尾吧?得想办法救活。
林冠华把大致整顿方案介绍了一番:
-宝钢收归冶金部直辖,整顿;
-上海在宝钢项目中的投入清零,金融机构贷款敞口、未支付的货款由中央承接;
-额外多收的房地产税由国库支出外汇退赔.
整体而言,上海方面损失不会继续再扩大了,厂子还得继续办下去,半拉子工程由发改委负责整顿好。
听到多余设备已分别拨付给其他各省钢铁项目,而宝钢合理规模将确定在65万吨,再补充进口一批设备优化体系结构,从各大钢铁项目抽调技术人员和外国专家予以改进,主席大体也放下了心。
整顿后短期成本还会偏高,但过几年会降下来的,毕竟林冠华也说了,不是不给上海建钢铁厂,本来未来远景规划就有宝钢项目的,甚至连汉洲铁矿石区怎么搞都想好了。
这不是还不成熟嘛,汉西铁矿开发不成熟,进口钢材价格非常有利也是关键。
历史上中国钢铁行业在60年代格局俗称“三皇五帝、十八罗汉”,三皇者,鞍钢、武钢、包钢;五帝者,首钢、重钢、太钢、本钢、湘潭钢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