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开阔(3)
从1950年1月份开始,上海用"以工代赈"方式举办了许多改善棚户区环境卫生的工程,主要是填平臭浜,清除垃圾、积柩,铺筑道路和下水道,开辟火巷,安装自来水、电灯,建造公共厕所与垃圾箱等。
没错,此时自来水在很多地方还只能通过公共给水站供应,并非挨家挨户接进去。
但供水改造并非简单铺设管道的事,涉及到一系列复杂工程。
自来水厂设备要扩容、市政管网要建设、挖开后道路要填平,要有大量的大口径镀锌钢管,既然进水管道处理了,那污水管道不可能不处理,还要让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用分开。
在此过程中并不单纯只是生活用水,还牵扯到新建工厂生产用水和管道设备,到处都需要资源却摆不平,甚至连足够的工程师和施工队伍也捉襟见肘。
棚户区虽有很多富余劳动力,但让他们清理垃圾,搬运东西可以,干点什么工程就够呛了。
上海解放后10年内,全市增加的公共给水站不到2000个,数字看上去挺庞大,但如考虑到棚户区百万人口只有不到1万个水龙头,平摊下来100人才轮得到用一个,那是什么概念?
林冠华买的房子里,冷热水都算上,大大小小24个龙头!
即便这样,民众依然对共产党感恩戴德。
民国时代,苏州河臭水是居民主要的水源,饮水、洗菜、洗衣和刷便桶等都在其中。
河水一般虽经明矾沉淀,但煮成的棒头面糊或稀饭还是颜色微微发绿,吃在嘴里有股腥臭。
后世大家习惯于嘲笑恒河水,但说实话,恒河毕竟是大流量河流,水质比起苏州河还是要干净不少的。
毛主席曾担心警察、军队扛牌牌后就不能替老百姓挑柴担水,其实就有如此渊源。
在北京、上海,固然新式小区自来水已直接入室,但更多地方依然使用公共给水站,免不了要挑水,无非距离大大缩短,从河流改为到公用供水站而已。
除此之外,上海还利用部分建设资金,在没能力全面建设新房的情况下,尽可能给棚户区提供各类木料、材料,帮助老百姓进行合理改造,类似滚地龙的场所,一年比一年少。
这些综合改造都需占用资源,与生产争抢资源,就面临要生产还是生活的矛盾。
柯庆施也没真的不闻不问,大体对棚户区采取了部分措施,但曾山仔细调查后认为,如按陈毅的办法和进度,没准现在棚户区批量改造已基本结束了。
就因为柯庆施要搞宝钢项目营造政绩,拼命勒紧裤腰带上马,极大拖累了民生工程。
宝钢案发后,已担任国防部长4年的胖市长回了上海,知道实情后大发雷霆,把下面骂得狗血淋头,尤其对陈丕显恨铁不成钢∶老柯瞎整,其他中央领导不好越级汇报,我这你也不来说么?
严肃处理陈丕显、马天水等其他责任干部并进行全国通报后,另外还带来额外好处:实名举报案多了几十倍。
本来基层干部认为哪怕有问题也是上面要求我干的,有文件、有任命、甚至还有纪要,自己应该无责。
但听说直接负责的陈、马都被从重处理后,大家意识到上级的错误决定并不完全是挡箭牌,最后板子打下来,还是吃不了兜着走。
既然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干脆把"乱命"捅上去交给巡视组吧,没准还有转圜余地。
于是,中央监察委、纪委、巡视组收到了如雪片般飞来的举报信,彭总终于理解林冠华那天说°这次巡视,嘎掉的大老虎不多于1000,不加班到明年过年就是胜利这句话的真实威力了。
官场供给侧出清,淘汰落后产能可不是闹着玩的。
从棚户区离开后,林冠华心事重重道:“既然上海贫民这么多,如此难处理,应该也大量争取移民名额啊,怎么我看就很少呢?
要不是主席在颍川考察,我看到有个兔子综合加工利用中心干部是从上海出去的,我差点以为上海一个都不移民....
看到王洪文、国棉十七厂的文字和照片,林冠华一眼就知道是谁,也下意识松了口气:小王爱玩、爱打猎,去汉洲折腾兔子、狐狸、骆驼挺好。
“哎....”
曾山一声长叹,半天后道,“老柯太想进步了,觉得上海移民出去是给他脸上抹黑,大上海这么繁荣的地方,全国经济首屈一指的龙头,怎么能像其他受灾省份一样动不动伸手向中央要救济、要安置呢?
他当初甚至还打报告表示上海可再吸收、安置一部分受灾群众,幸亏子恢没听他的,能安排都尽可能安排去汉洲、西洲了。
山东不也没完成移民任务么?说好听的叫体恤中央困难,不给上级找麻烦,其实吧,你懂的...."
六中全会开完,巡视组下派,邓子恢带着一个组到了山东,本来只考察下地方项目和农业受灾情况,结果发现沂蒙山区等落后地方依然穷得一塌糊涂,个别最落后的地方,老人到冬天连出门的棉裤都没有,一个冬天都缩在床上的破棉絮里。
深入核查发现有关移民配额还没用完,省委书记舒同的意思是体谅中央和其他省份的“不容易”,辩称“山东受灾情况没那么严重",气得邓子恢当场拍了桌子,曾依靠沂蒙山区支前闹革命的干部一个个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邓子恢气急败坏地把情况报告给中央主持工作的刘少奇,要求严肃处理。
常委们对此十分恼火,打算先撤了舒同的省委书记,当然,如果没其他原则性错误,中央委员可保留,但只能出任闲职了。
河南吴芝圃、安徽曾希圣差不多是类似毛病,总算河南移民是中央一直紧盯着的,告状也多,吴芝圃报了40万,北京批了65万。
因复兴农场扩容加上又是水灾、旱灾的,他不敢不照办,65万倒扎扎实实完成了。
安徽情况比河南还复杂,毕竟安徽素有逃荒传统,移民安置的消息一扩散,官僚们绝对压不住。
问题在于,移民资金还需要省里配套,安徽虽未挪用安置房资金,却把配套资金挪用部分去搞了其他地方项目,导致很多安徽移民到了新定居点,国家补贴早就到手了,省里补贴还没到位。
负责巡视安徽的是国务委员、贸易部长叶季壮,他对曾希圣的观感很差,但没像邓子恢那样发火,只冷静地报告给了陈云,又转给了少奇。
少奇同志一想起历史上那个露天高炉笑话,同样很不舒服,但曾希圣和舒同又有所不同,前者好歹移民任务超额完成了,无非资金没有到位,且资金也不是贪污了,是搞了地方项目。
再仔细核查,地方项目基本备过案,也老老实实请了专家,虽然存在浪费和折腾,但毕竟和宝钢案不是一回事,
考虑到一口气拿掉2个省委书记太过惊世骇俗,尤其主席出国的情况下做这么多决定也不太好,他严厉警告曾希圣,要求主席回国前所有省级移民补贴必须到位并提交整改报告,安徽省委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加速行动起来。
林冠华点点头:“这事我也有责任,当初移民设计重点考虑把农村过剩人口吸纳出来,缓解人多地少的突出矛盾,加速提高城镇化水平,没料到上海还有这么多棚户区,北京和天津没这么离谱。
我看上海也移民吧,你反正去过悉尼、堪培拉和阿德莱德,那儿安置几十万人口应该不成问题。”
“我已行动起来了,包括几个区都撤销了,但直接安置棚户区居民可能不一定妥,他们好多还没进厂接触工业化,不能直接去海外接管..
曾山道,“我打算以市委名义,组织号召并成熟的产业工人家庭移民一批去汉洲,重点接管工业产能。”
1953年,上海共设有31个区,随着江苏10个县转入上海,行政机构偏多的问题已暴露出来。
根据柯庆施方案,1956-57年,上海进行了一轮区划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