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开阔(4)
松浦大桥是黄浦江上的第一座跨座江大桥,但远离市区核心地段,主要出发点也不是为改善浦东、浦西交通,而是为金山石化建设提供的配套项目。
大桥建成后,其产品除通过海运送达其他港口外,还可依托陆地交通辐射周边。
在林冠华扰动下,历史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依托国内设备制造、70年代中后期才问世的金山石化变成全套进口设备,提前了足足20年开工。
金山卫铁路支线工程不如历史上重要,相反,金山卫公路交通和码头建设变得异常突出。
松浦大桥和历史完全不同,未建成公路、铁路两用桥,反而是座单纯的公路桥。
金山卫铁路事实上还是修建了,但接驳位置并非在上海车墩站,而选了浙江嘉善站,金山卫港与宁波港,一南一北占据了杭州湾喇叭口的主要港口。
桥面从历史标准的双向2车道变成4车道,余留了扩容空间,并提高了桥梁净高度。
毕竟,黄浦江作为流量可观的内河,航运能力不俗,下游航运可通行万吨轮,中上游也机会通行1000-3000吨级的轮船。
历史上中国因为船只少、吨位小,对桥梁净高度这事一直重视不够,林冠华介入后,武汉、南京长江大桥大规模抬升高度,万吨轮可直接开到武汉附近,从武汉到重庆,只要不是特别的枯水期,通航5000吨也不在话下。
即便从重庆进一步上溯抵达宜宾,在合理疏浚、拓宽后,依然可通航3000吨级货轮。
宜宾并非长江航运的终点,宜宾以上属于金沙江段,一直属于水量充沛但地势不好的局面。
后世随着向家坝、溪洛渡、乌东德、白鹤滩4座著名的巨型水电枢纽相继建成,金沙江下游实现全段渠化,形成达800公里的库区深水航道,彻底改变了比降大、险滩多、流态复杂等航道天然不足的状况。
理论上库区航道可常年通行3000~5000吨级船舶,年通过能力可上亿吨,只不过因为重点考虑发电,未考虑配套航运,后世也只是设想而没有采用。
在这时空场面完全不一样。
如长江航运能直达攀枝花附近甚至更.上游,那就有机会打通与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区域的物流联系,鉴于中国在这两条江拥有完整航运权,相当于不用绕行马六甲海峡就有从腹地直达西南边陲的通道。
物流能力是林冠华非常重视的因素,松浦大桥也不例外,同样追加预算予以提升。
航道通行能力从历史上的1000吨提高到了3000吨,至于具体能不能通航3000吨货轮,不光桥梁要合适,下面河道还得疏浚到位,算系统工程。
但航道疏浚可以等有钱后再慢慢来,大桥建成后基本就动不了,适度前瞻的非常要紧。
整个国务院系统,也就是林冠华系统谈过长江与西南出海口的联系,一般干部基本想不到这么远。
林冠华对曾山和曹荻秋道:“开发浦东,必然需要改善交通,但改善交通并不代表必须建桥...
市区土地很紧张,外滩附近更是寸土寸金,修建大跨度桥梁需要非常大的地皮构建引桥,对城市面貌破坏相当大。
我认为可建设过江隧道,一条不够就多建几条。
直接上马修南北外滩隧道大概经验不足,挑个稍微偏远些的地方,如卢湾区那边的打浦路隧道项目,我觉得可以上马了..
曾山和曹荻秋对此很吃惊,他们没听过这项目,找来陈丕显、宋季文咨询,才知道确实有这方案,不过当初计划是战备隧道,保密程度很高。两人虽有权知道,但都刚刚调来上海,还没来得及获悉这方面内容。
林冠华”噗嗤"一声笑了:“战备保密啥呦,上海是外国人最多的城市之一,要说奸细肯定也最多,战备项目就不适合在上海折腾。
再说就目前中国这安全局势和37年抗战完全不一样,被人打到上海已基本等于半亡国了,和49年刚解放,常凯申能从台湾起飞轰炸机炸我们也大不相同。
大家想想,第一岛链有韩国、西日本、琉球、台湾、吕宋为屏障;
第二岛链有关岛、塞班、小笠原、硫磺岛、巴布亚为支撑;
第三岛链有汉洲、拉包尔、所罗门、塔拉瓦、基里巴斯与美帝夏威夷和新西兰抗衡。
这些统统失守,才轮得到敌人进攻上海。
别说区区一条过江隧道,就是金山卫、江南船厂这种更重要的设施,你现在借美帝一万个胆子他也不敢进攻...
现在都担心我们会不会在西洲部署大量军队、舰队进攻他的佛罗里达,主席访美就是给克拉克吃定心丸,让美国人放心,大家和平相处,友好做生意,我们对佛罗里达没有领土要求。
至于说用洲际导弹带核弹头攻击是另外一回事,放哪儿都躲不过,也不需要躲,美苏敢放我们也敢放!”
众人一想也对,抗战时一条出云号都能在东海上耀武扬威毫无办法,现在美国太平洋舰队主力都被埋葬在珊瑚海里了,确实不能用老黄历看问题。
在第二天中层干部沟通会上,林冠华问了个出其不意的问题:"上海解放10年来,尤其中央明确房地产税,要求各局部工业化地区做好保障房建设,同时允许开发、建设商品房的前提下,上海建设了多少个商品房小区?完成了多少地块出让?
宋季文沉吟道:“倒不太多,如果我没记错,总面积大约200多亩,15万平方米不到一点,已出让但还没有开发的,可能也就是50多亩。”
“都是国有企业接的?
“基本都是国企...
副市长荣毅仁举手补充道:“申新纺织拿了一块地,18亩,用来建设公寓,是股票上市后办妥的,目前已基本结顶。”
上海解放后,在第一阶段公私合营中,上海申新各厂合组成立申新纺织公司总管理处,落实公私合营,由荣毅仁任总经理,依然负责日常经营。
在后来允许公私合营重新选择的情况下,荣家未放弃公私合营,保持原样不变,把各地所有纱厂全归拢进来。
因公司规模比较大、宣传示范效应较好,中央专门让申新纺织改组为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与中国联合银行一起成为解放后第一批在内地新挂牌的上市公司,荣毅仁为董事会副董事长、总经理。
新重组后,荣家在申新纺织中持有股份并不高,只有9%出头。
一方面因为新上市的申新股份资产比较庞大,在国内共有12个纺织厂,总计纱锭80余万,布机7000余台,职工近5万人,合计评估市值大约4个多亿;
另一方面是解放初期申新公司很困难,贷款及各方面积欠,包括初期亏损都由政府垫付,在重新上市过程中重新核算成资本;后续不断投入资金、扩大规模、恢复生产,而荣家没能力跟上,国有股份比重在持续扩大。
严格来说,要把荣家股份完全赎买并剔除可以做到。
但从上到下没人这么做,毕竟荣家是民族资产阶级一面旗帜,也是全国第一批拥护公私合营的典型代表,是非常出名的民族企业家。
保留荣家的股份,不但可给没走公私合营道路的私营企业家一颗定心丸,也可让新拓领土上的私营成分,包括和平赎买土改获得者安心,甚至还能让外商放心,这是最大的政治象征意义。
申新纺织剩余的91%股份也不完全是国有股,国有股大约只占69%,还有22%属于社会股。
社会股成分非常复杂,一部分是发行后用现金新募集的;还有部分是内部职工股,主要给经营和技术骨干;另外一部分是国家先持有,在上市过程中作为对价支付给其他需要赎买的场合而扩散,甚至还有部分掌握在外商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