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出访(12)
中德间军事与工业交流笼罩在神秘气息下,一直非常复杂,复杂到外界根本看不清全貌的地步。特别随着当事人不断去世,仍存在世上的知情者彼此相互抵触的言论,又笼罩上了扑朔迷离的面纱。若干年后,梳理清楚部分设备和型号演化就能写上一大篇考证论文。
不过,大体思路比较清晰。
中国以"保存产业、保全队伍、发展技术、东山再起"这16字方针为指引,基本上将德国相关军事工业都搞了过来。搞过来并不是简单地如同156项目直接搬迁,很多充满紧张刺激的细节。
比如,有些机器以废品形式从德国买走;
有些机器和生产线是通过巧妙手段从奥地利搬走,最为典型的就是尼伯龙根坦克工厂;还有些机器是中国依靠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从捷克、匈牙利、东德乃至波兰低价买入;更大的一批,是从苏联拆走但又闲置不用的机器里重新抢救回来的。
除了机器,德国政府还鼓励研发人员去中国,中方也方设法去奥地利、东德、捷克等地搜罗人才,最终才拼凑成型。
第三帝国作为一个庞然大物,其军事工业产业链并不局限于西德本土,很多是各地串联起来的,最后靠中国才捏合成型。
光靠搜刮也不行,中国还得出钱购买英美法战利品,添置些已损坏或缺失找不到的机器设备,再从英美法引入过剩物资。除了运费和买破烂的花销,中国没太多额外支出,给予便利的西德政府也没收钱。
包括给中国的技术资料和所有全套专利,也没说钱。
单纯从该角度而言,中国欠了西德一大笔..
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在德国最艰难的岁月中,中国帮德国保住了工业血脉,不惜重金投入,恢复生产、养活团队给予更多资助研发新项目,甚至把英美法苏日引入进来的技术资料和专利与德国团队分享,从而使得德国工业没脱节。
西德也欠了中国一大笔。
类似宝马、奥迪、大众属于中国,一开始虽然是白送,但后来只能感到庆幸。
比如宝马,战时以飞机和军用摩托为主,战争一结束,厂子立即就垮了。战后好不容易搞了几款汽车,一直收效不大
历史上差点卖身给奔驰。总算中国控制着宝马,林冠华不断给
予输血。
最终挽救德国宝马命运的微型车lestta并不是宝马自己开发的,而是意大利人设计的,德国人看中后,囊中羞涩没钱买
林冠华慷慨解囊,不但直接买了下来,还出钱聘请这几个意大
利人去德国工作。
50年代初,德国宝马搞出了宝马501、502等车型,样子很好看,但发动机不给力,小马拉大车拖不动。
宝马再开发新的发动机,采用了全新的铝制v8发动机,成本实在太高,4000多美元售价对当时平均工资不到50美元/月的平民来说简直不可想象。最终售价比同级别的奔驰还高,叫好不叫座,销量惨淡,差点连成本都没收回来。
林冠华以控股股东身份出手,又注入一笔资金,在中国引入502车型。
但中国引入502没搭配德国那台铝制v8发动机,中国采用克莱斯勒为捷豹开发的、采用半球燃烧室的V8-HEM发动机
排量5.4升,最高马力经不断改进已提高到300匹马力,堪称世
界顶级。
40年代770K用的7.6升发动机,马力才不过230匹而已。
这台发动机中国专门出了技术费,还将其拿来改造红旗,使基于奔驰77OK防弹轿车的防弹红旗进一步升级。10周年大庆上,中国新建造的红旗CA72指挥检阅车和外国首脑接待车用的全是这款发动机。
发动机水平提高了,价格不变,成本由其他产业分摊,使宝马502在价格不变前提下有了性价比,最终活下来并大获全胜。林冠华给新型号取名BMW730,算7系开山鼻祖。
有了钱,缓过劲来的宝马紧接着新开发了中间档次的1500车型,售价差不多1500美元出头,林冠华又帮其改名为520
算5系鼻祖。
再加最早进来的宝马340,3系、5系、7系不同标准便建构了起来。
根据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规定,1级干部乘坐防弹红旗;2-4级干部可在大红旗、霍希、宝马7系等车型里根据个人意愿选,林冠华原有的斯蒂庞克指挥官换下来,选了辆黑色的全新7系。
一般来说,大国政要乘坐外国车难以想象的,但宝马是中国直接控股,包括生产都在中国完成,不视为进口车,但用无妨。下面干部也表示,虽然中央要求多、指标高、任务重,还这不许那不行的,但在关于配汽车和个人待遇上还是没得说,
看在小汽车份上,踏踏实实努力工作吧。
林冠华专题汇报过,以中国民间购买力,想把汽车工业扶持到位,还得等好多年,现在只能国家出面,兜底采购并伺机外销,尽可能把技术队伍和研发力量培养起来。这期间,亏损、耗费都在所难免,只要中国还想要有独立的汽车工业,就必须下血本。
要不然,自由贸易过渡期一结束再考虑发展,基本就没成长空间,露头就会被摁死。
主席对干部层层配车其实很不满意,对公车私用、挤占挪用更深恶痛绝,考虑到林冠华说的培育市场、提高能力、独立工业等缘故,勉强捏着鼻子认了。林冠华说的也有道理,自己造车自己用,肉好歹还烂在锅里,知识分子、外国专家、教授学者也能跟着领导沾沾光,发展本国汽车工业。
否则难道学历史,改革开放后停掉军备研发经费去买进口牛排红酒小汽车再收买干部?那不损失更大?
再说,汽车迟早要补课,现在国家不花小钱补,今后就得花大钱补,别妄想跳跃阶段,一定会栽跟斗!这是基于控股宝马的思路,对不控股、只有授权的奔驰来说是另一个思路。
德国奔驰开发了什么新车型,觉得好就花钱买来搞一搞,不好就不用。中方重点让戴姆勒-奔驰去搞军工,搞坦克和有关发动机,德方对此也认可。站在10年合作的门槛上,林冠华拿出了全套关于汽车产业的新方案:-梳理关系。
把独资的、控股的、合作的进行合理区分,分门别类进行对待,中国控股地位可折算成股票或股份公开对应。中国不反对这些企业在德国上市,不会干涉具体运作,哪怕作为最大股东也尊重各方面意见。
如果部分企业希望中国能入股,中国国资委愿意用现金或其他德方能接受的形式获得股份。-明确产权。
在中国的所有硬件设备、软件技术和专利,都归属中国所有,属于中国政府资产。
尚未过期的原始专利,及过去12年间基于这些专利开发的新技术、新专利由双方共享,除非双方另有约定以股份/股权结算的除外。
如需对第三方授权或出售有关知识产权,应向另一方进行意见征询并分享其中一半经济利益。-深化合作。
所有汽车及类似民用产业都可在接下去10年中遵循有关原则恰当分离。
分离后,德国可援引外资企业法在中国重新设立有关企业,但因汽车业属于管制行业,设立企业需要中外合资,可单独再谈判。德国目前还不具备分离能力的产业,如敏感军工业,中国承诺继续投资并发展,也允许德国将来援引类似条款逐步分离
中方不会设置任何障碍。
听完这些原则介绍,众人长长舒了口气,阿登纳更非常高兴。
随着德国经济复兴,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看出了汽车工业的重要性,希望将其当做是支柱产业并希望从中国分离以便获取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