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出访(11)
中国外交部此刻有5位副部长。
四大国大使,如苏联大使张闻天、法国大使黄镇、英国大使宦乡、美国大使伍修权都是副部长,加坐镇国内的常务副部长章汉夫正好5个副部长。从副部长人数来看不算多,但部长助理在各部委中最多。
驻西德大使乔冠华、驻瑞典(北欧)大使耿飚、常驻联合国代表黄华、常驻国内的办公厅主任王炳南都是部长助理。平壤之春后,立有汗马功劳的潘自力也提升为部长助理。
部长助理只是说职务,不代表级别,外交部比较特殊,副部长、部长助理乃至一般大使从行政级别看起来都在行政9级或以上。新中国建交国家比历史上多得多,原外交官基本是国党遗留人员,地下党几乎没有,面临很大的外事人才缺口。
授衔后,中央决定抽调一批将军紧急外事培训然后担任大使,按少将9级的标准,这些将军大使至少是副省级。这显然是超常规做法,等后续稳定并慢慢培养后,大使就定义为司局级。
见到戴高乐本人,还没等黄镇介绍,林冠华首先恭恭敬敬地敬了一个礼。
他身穿便装敬礼,戴高乐一时半会也没反应过来,下意识先回了一个,在握手时终于想起来了︰工业总监是海军上将啊
虽然在戴高乐看来这上将有点蹊跷,但不管怎么说,总监管着全军装备生产,中方觉得该给上将,那就是上将了,钱学森不也是空军上将么?说明非常正常。
“原来我们三个都是军人,立场一下子就感觉拉近很多。”
寒暄后,戴高乐开门见山道,“今天下午,密特朗和我聊了一个多小时,谈到了中国和您对法国政局的高度关注,所以我不请自来,冒昧拜访。"林冠华点点头道:“中国政府和我并无干涉或者批评法国内政,我们考虑到更大的战略机遇来全面审视中法关系。
中国希望与欧共体、与法兰西进一步深化双边合作,但不得不说,某些特殊运作的机制增加了沟通成本、平添了不必要的麻烦..中法建交近10年来,我们见到了太多的....“太多的内阁总理,是吧?”
戴高乐叹气道,人民也为走马灯的内阁更迭而感到因惑,甚至有些厌倦。实话实说,最近几年这几届总理干得都还算长,少的能十几个月,最多一个干了30多个月,换第三共和国时,恐怕连现在平均水平的一半都没有。”
“然后就有了20年前的总崩溃?”“是!回首往事总令人痛心疾首..…”
戴高乐难过道,“我现在特别害怕重蹈覆辙,法兰西再这么下去,未必不会遭遇第二个40年夏天...…”“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您自己。”
“我?“戴高乐苦笑,"您可能不知道反对我的力量有多强大,都说现内阁是戴高乐派掌权,但我连部长都不能出任。“所以我才说钥匙掌握在您手中。”
林冠华笑道,“您不能担任部长乃至总理,难道是因为水平不够格么?还不是大家都在害怕。”这几句让戴高乐更是长吁短叹、愤懑不已。
聊天有点陷入冷场。
黄镇道:“我也是军人出身,说话比较直接,就中国政府立场而言,我们并不倾向于谁谁谁当总理,但希望能有长期稳定共事、合作的政治.…竟我们和克拉克总统这样的人物打交道时间也很久了,容易形成政策稳定性。”
“确实,所有人,包括密特朗也这么想,但做起来还是太难了。在为了国家这个总目标下,总有这样那样的私心。"“指望人没有私心恐怕不现实.……”
林冠华道,“但我相信,伟大的政治家可以克服这些弱点,戴高乐将军可以为了法兰西不顾一切,是吧?”“对!”
戴高乐想了想,又压低声音,“但我不能做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事,如果我愿意选择强力手段,1944年坦克开进巴黎时我就可以着手了。"“当时确实也做不到,如果您能做到,您不会放弃的,历史不会谴责胜利者...…”
林冠华微微一笑,“华盛顿更倾向于维希,希望贝当元帅能整体站过来,包括克拉克本人当初还联系了达尔朗上将。
戴高乐大感惊讶地看了林冠华一样,震惊道:“他居然连这都和你们说?好多消息我都不知道,和他们聊天时也都含含糊糊的。"“事情过去很多年了,没什么不能说的,我们可有两方面情报。”
林冠华乐道,“诺曼底行动发起时,隆美尔在给他的妻子过生日,本人并不在现场。
因为他妻子进馋言,隆美尔此前放逐了忠心耿歌、能力出色的参谋长高斯而选择了斯派达尔,结果后者把现场搞得一塌糊涂.…最后斯派达尔又把隆美尔出卖给了希特勒。盟军上岸时,希特勒正在睡觉,最需要投入反击的2个装甲师掌握在他手里,没人敢吵醒他,以至于错过了最佳时机...
戴高乐点点头,确实如林冠华所说,很多事中间充满着阴差阳错。
到1944年,第三帝国的覆灭确实不可挽回,但用哪一种方式还存在很大变数。
战后他担任2个月总理就辞职,与其说他不愿意用军事来解决问题,还不如说在美国虎视眈眈下,戴高乐没有兵变能力
一旦发动就立马会被镇压。
从这角度来看问题,戴高乐派和华盛顿不对付完全可以理解。
至于中国知道这么多,一方面是林冠华带来的资料,另一方面也是德国顾问团的回忆和描述,在中国期间他们做了大量战术、战役复盘,抛开意识形态看战争,很多事会更清晰。乱七八糟扯一通后,戴高乐诚恳道:“密特朗和我说,您手里有解决问题的钥匙,不知道是否可请教?”
“钥匙其实掌握在您手中。"林冠华缓缓道,“您这样一位崇高的爱国者,为法兰西可以不惜一切吧?”“那当然!”
戴高乐不假思索道,"假设为个人荣华富贵,我当时根本犯不着去伦敦抵抗,贝当元帅对我有恩,在他手下我可以混得很不错,不需要冒险。在1940年看历史,还以为德国人赢定了呢。”
"我的想法是,如果您连个人生命都愿意放弃,那在未来通过一部由您牵头制定的总统制宪法,实现国家改造,但您本人却放弃参加竞选甚至放弃从政,完全能办到吧?"林冠华缓缓道,“一位伟大领袖送给法兰西人民的最伟大也是最后的礼物。”
戴高乐如遭雷击,怔在当场。
林冠华的话点出了问题核心关键:搞全民选举,那戴高乐的声望毫无疑问最高,民选总统非他莫属。这也是各政党一致杯葛总统制宪法的缘由,大家不是真的反宪法,是反对戴高乐上台,反对戴高乐当总统。
“我们中国有句古话,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您不把鹿放出来,大家怎么围猎呢?”“为什么?难道法国人民真这么容不下我,让我做一届总统都不行么?”
戴高乐表情十分痛苦,“我愿意和大家一样合法竞选..…”
他们门会认为您的过往经历已为竞选打下了不公平的基础,除非您明确放弃,这事才有可能推动,要不然,大家就这么继续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吧...当.然,或许还有其他契机。”“什么契机?”
“法兰西再次遭遇如同40年夏天这样的严峻考验,迫切需要一个救世主,一个英雄现身。要不然,就法国这种浪漫习气,
他们不会愿意接受束缚的....…”
“算了吧,上次大战最后坑死了贝当,下次大战估计就得坑死我。”
戴高乐痛苦不堪道,“你们中国人看问题还真是透彻啊!”
会谈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林冠华没承诺什么,戴高乐没答应什么,但彼此意见充分交换到位了。临别时,林冠华热情邀请戴高乐有空去中国访问,后者欣然答应。
等戴高乐、黄镇都离开后,林冠华让李成栋取出茶几下的录音器,并亲自把小巧的SD卡拿下来,交代道:“你以国务院办公厅随行人员身份写一份普通的考察汇报,再想办法把这片SD卡和法国纪念品连同信件让机要员坐飞机回国,当面送给克农同志,他明白怎么处理。”
李成栋点头称是:这张小小的SD卡上,有昨天和密特朗会谈的内容,也有今天和戴高乐会谈的内容。虽然黄镇肯定事后也会写报告,但他的报告和林冠华提供的原始录音并不冲突,可相互佐证。
送SD卡的安全性非常理想,林冠华进行了加密,再加高集成度芯片,就算落到其他人手里,以当前科技也完全没法用。
27日,林冠华离开法国去访问意大利和西德,主要内容还是全方位经济合作。在西德期间,中德重点沟通汽车产业协调问题。
中德合作时期,德国主要汽车品牌,如奔驰、宝马、奥迪、霍希、迈巴赫、保时捷、大众统统都在中国落地生根,类似霍希、奥迪乃至大众全套都是中国的,宝马的商标所有权也在中国。
中国理直气壮叫大众集团(本部),西德就只能叫联邦德国(大众)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