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出访(15)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180章:出访(15)

当赵凯旋参与最后彩排时,林冠华正在威尔逊陪同下参观剑桥大学并接受有关荣誉博士授予。等仪式结束后,他又带着鲜花去看望年老成病、已精神略微恍惚的大卫·麦克米伦教授。

“教授......是你么?我是格林啊.......那个从香港来、蹭课旁听的中国人啊!”

麦克米伦教授睁开昏昏欲睡的双眼,有点不明所以,脑子里也记不起来格林是谁,但出于基本的涵养,依然缓缓点了点头。当年确实有香港来的中国学生在牛津、剑桥、帝国理工等学校蹭课旁听,不过记不清林冠华究竟是谁了。

“20年前,您曾在讲课中提到,可用电磁波探测大地,根据反馈能量大小,记录看不见的、地面以下的特殊构...只.不过,因为技术限制和时代的局限,使您的设想看上去有点荒诞.......

但我一直坚信您的想法是正确的,您给了我们很大启发。后来我周游各国时,一直在想着这件事。随着时代进步,我们终于把您的设想变成了现实。”

一听到专有名词,年已79岁的老教授浑浊的目光中投射出精光,用接近干枯的手抓住了林冠华的胳膊。".联..是真的么?你用的是什么?微.波……还是别的什么?""微.波...不过我们赋予了他一个全新名词:SyntheticApertureRadar!r一种特殊的高精度雷达,如果位置站得足够高,能搜集大范围信息。”

林冠华诚恳道,“我们把他搬到了空中,用重型轰炸机拖着雷达飞,往地面照射...…”

“哈哈哈,Radar!我就知道会是Radar!”“您瞧,我们发现了什么?”

林冠华从公文包里掏出一张特殊照片,郑重其事地递给对方,"我们用这项技术,在中国西北的沙漠里,发现了已被沙丘完全湮没的地下河痕迹!”“教授看着这张照片,轻轻抚摸着因不同电离反射而形成的图像结构,激动得连连感慨。

他看到了林冠华穿着的博士袍子和学位帽,慢悠悠道:“你博士毕业了?论文写的是什么?”旁边人怕林冠华尴尬,忙道:“教授.......这位是中国副总理..….他是...…”

“论文写了一半,发现有缺陷,打回去重改了.……所以只有荣誉博士,而不是是真的学术博士。教授,下次您帮我看啊!“你可以就写这个....…”

教授嘟囔道,“我好多论文也发不出去,他们觉得是无稽之谈,我等会帮你找一找手稿,全送你当参考..…难得有人对这东西感兴趣。”“我先推您在院子里走一走吧,呼吸点新鲜空气。”

林冠华推着老教授的轮椅缓缓前行,卡拉汉用胳膊捅了捅剑桥大学校长,低声道:"你不是说老教授已神志不清了么?我看状态还挺好啊.……"“他前两天确实不太行,我们都怕连面都见不了.......不对……”

两人互相对望一眼,仿佛明白了什么:这恐怕是最后的回光返照。

果不其然,林冠华推着推着,麦克米伦教授慢慢闭上了眼睛,手里那张图片也忍不住滑落下来,一开始以为只简单睡着了,但医护人员仔细查看后,叹了口气:"阁下,教授..回归天国了。”

林冠华感到吃惊,走到面前深深鞠了一躬。

麦克米伦教授最早提出合成孔径雷达原理猜想是真实存在的,在剑桥上课时确实提到过这东西,因为超越时代太多,无人证实甚至无人欣赏,还有人觉得他在哗众取宠。一直到1952年,美国学者才依托新的实验设备进行初步尝试,但并不是特别成功,只能证明大概可以这么走。

前提要采用相位校正的全聚焦阵列并进行运动补偿,通过多幅SAR图片重叠判断然后得出结论。

这一研究结果导致了X波段相干雷达的研制。

18年后,也就是1957年,非相参雷达第一次在美国密歇根大学雷达实验室完成实验,验证频率分析方法确实能改善雷达角分辨率。几乎与此同时,林冠华也在北航和科大部署了类似研究项目,2年后的1960年,用光学相关器件将相干雷达视频信号变成了高分辨图像。由于中方在此过程中提前应用了计算机技术,合成效率与成像质量更好,林冠华送出去的照片是和美国一样的地底构造照片。

没披露的是中国已在更进一步升级∶把合成孔径雷达装上卫星,利用距离更高的优势进行对地全景扫描并实现大面积成像乃至无线数据传输。这些内容,后续都将慢慢披露,给美苏英法逐步加料。

历史上,NASA在1978年才把第一颗合成孔径卫星送上天,林冠华打算在1968年前就完成这个小目标,卷死其他五常

让他们更痛快地把钱砸水里!

林冠华很为这位超前太多的祖师爷抱不平,学术进步真被确证时,他虽然还活着,却已陷入老年痴呆,精神出了大问题,没人关心一个老头曾说过什么。其他都是真的,唯独有一点,老爷子确实没见过林冠华,林冠华是从资料里了解到他的情况。

这样也好,老爷子顺带还能打掩护,显示林冠华确实来过英国并蹭过剑桥大学的课程。根据记载,老爷子人生之路就不到3个月了,就当帮后进晚辈最后一点小忙。

林冠华叮嘱李成栋用自己的名义送一个花圈,特别要署明"学生",后者郑重其事答应下来,心里觉得,林老师当年要真干特科,未必不能成功。就今天这场面,老教授都亲自当着记者们面点头承认了,谁敢怀疑?谁能怀疑?

剑桥大学校方此刻心花怒放,先因为图灵教授,剑桥和工业总监有了密切关系,剑桥和中航、科大都建立了紧密联系,计算机发展和软件进步如火如荼;这回又多出个麦克米伦教授,总监年轻时居然来过剑桥蹭课,亲自受老教授指点,这可真是太好了啊!

也是,总监一口流利的英国牛津腔,确实在英国上流社会受到的教育!

你看他一堆电子学、雷达学专有名词和技术细节娓娓道来,不是专业出身的人像听天书一般,难道还不够证明他的水平么?

蹭课也是校友嘛!何况还是知名校友,这次我们发荣誉博士,没人再眛着良心说剑桥大学趋炎附势了吧?总监除了是副总理,还是中航、科大的副校长并亲自授课。虽不具体带学生,至少水平也是教授级别的,半点不水。

得把总监在剑桥时间说长点,他说1941末年来,1944后走,连头带尾差不多4年嘛!读博士也差不多了。至于为什么当时没人认识总监,那是他用英文名和化名了呀,自己不说,谁知道格林·唐就代表林冠华呢?

老教授出面佐证了,其他老师和同学没留意蹭课学生也正常嘛,谁没事老关注蹭课人?这么多老师、这么多课呢。老教授运气真不错,临终前居然白捡了一个得意门生,得把葬礼办隆重点,不能丢了工业总监和剑桥大学的体面。傍晚时分,威尔逊和林冠华进行了密谈,重点探讨新时期中英关系走向和中美再平衡问题。

林冠华表示理解英国内部的压力和某些政策调整,但也指出,再平衡核心是平衡,如果英国把外交重心滑落到美国一边

将来不一定会有好收获。

“澳大利亚人的结果已充分证明了美国人是靠不住的....…”

林冠华道,“新加坡方案提了三块区域问题,大家都说好,澳大利亚人死活不认,非要打到底.....结果,美国人宁可把钱全部扔进海里,也不愿意拿钱出来给澳大利亚赎买土地。

其他不说,当初最多掏几十亿就够了,悉尼、墨尔本什么都能保住,也不至于还打内战.....我们50多万大军,足足在澳洲大陆耐心地等了1年多啊.....

像我们这么有分寸、知进退还自我克制的国家,在国际上也不多见了吧?”

威尔逊表情苦涩∶内幕他完全清楚,包括中国都许诺把赔款大部分用于购买英国设备了,结果搅和得一干二净,澳大利亚人不敢埋怨美国人卖自己,只会攻击伦敦没有卖肾支援。但实话能说么?能向大不列颠人告知其实中英还是有默契协议、君子协定的么?

肯定不能说,说了是更大的政治不正确,说不定工党直接就倒台了。

还是用艾德礼的办法:斡旋,硬拖,一直耗到天荒地老为止。

“虽然赔款没有,好歹中英经贸合作还是正常的,你们要和美国、加拿大走得近点,中国完全能理解,毕竟有文化、历史、血脉传承,但我希望您也别忘记了,大不列颠租借给美国的迪戈加西亚岛,华盛顿反手又租借给莫斯科了,我相信你们根本不知情!”

卡拉汉听了这句话,表情异常复杂:外交真不好干啊!

都说大不列颠搅屎,总监捅刀子也很致命啊!

晚上,英国官方举行了隆重的欢迎晚会,邀请了英国政商两届名流、中国留学生和华侨代表。演出开始前,林冠华和中国留学生亲切握手并一起合影。

在后台彩排的赵凯旋也一起出来合影,众人哄笑着让她坐中间,坐林冠华身边。她调皮道:“不坐不......林老师是来看望留英学生的,我也属于被看望学生之列...…”

有人起哄:“同学3年了,今天才第一次知道凯旋原来是首长的爱人,这瞒得我们够深啊。”

“是啊,是啊,首长3年没来看凯旋了,首长一来,凯旋还要表演欢迎节目,首长得要好好补偿爱人才行!”宦乡和胡启立十分紧张,林副总理虽然平易近人、毫无架子,但这么多人七嘴八舌议论让领导下不来台怎么办?呵斥下面不妥,使眼色也压不下来。

林冠华倒不介意,转过头乐呵呵道:"大家意思我听明白了,等会我也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感谢3年来各位同学对凯旋的关照和帮助,也对各位同学努力学习、学成报效祖国表示鼓舞!”

“好!“众人热烈鼓掌。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