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出访(16,3000月票加更)
合影结束后,赵凯旋低声问林冠华:“刚才主办方临时让我加首独唱,你觉得唱哪首比较好?”“就唱澳新战事中战地慰问那一首吧。”
“会不会太刺激?“
“就是要刺激一下...…”"
林冠华道,“英国人属猫的,心眼可多了,一味软弱、调和没用,得给他们上点硬菜!”“那你唱什么?”
“我不唱,我弹首曲子就行,等会让他们把最好的三角钢琴给我摆上。”“呦.…...工作这么忙,还没忘了练琴?”
“那当然,老婆在与不在一个样!现在换了新的地方,钢琴摆在地下室了...…”演出按部就班进行,看得出来,威尔逊确实让下面人花了很大功夫。
不但英皇的豪华班底尽情绽放,此时英国最有名的蓝调布鲁斯和乡村歌手也纷纷登台亮相。此时欧洲音乐节目还相对比较保守,野性摇滚刚刚萌芽。
后世声名大噪的披头士乐队虽已正式组成,但要到1963年才发行第一张唱片;不分伯仲的滚石乐队连名字都还没调整到位。
林冠华相信,即便他们已经问世且把最脍炙人口的歌曲放出来,中国访问团大部分人依然欣赏不来,可能觉得觉口味太重,甚至可能比看意大利歌剧更吓人。歌剧嘛,不外乎就是欧美京剧,但摇滚是什么鬼东西?
好在英国不是没有中国通,中间安排了一批英国电影主题曲,尤其《桂河大桥》、《金银岛、《冰海沉船》、《巴斯克维尔的猎犬》、《教刻尔克》等几部电影主题曲最为人熟知,这些电影或多或少都已被中国引入并广泛播放。
尤其是《桂河大桥》这部,与中国密切相关又反映了抗日战争,在中国看的人很多,只不过好多老兵尤其国党老兵乃至功德林参谋组看完愤愤不平。英国人全是自找的,要不是他们在缅甸坑苦了远征军,至于成这样?
类似《扬子江突围记》这种中国背景电影就不适合拿出来了,这部电影过于刺激,刺激到中方哪怕引进了也没法公映的地步。没错,这部内容就是紫石英号事件,且其中直接就用紫石英号本舰充当舰体。
出于可理解的原因,参与拍摄的中国人角色不是香港就是新加坡人,一度在内部还遭到抗议,后来还是压了下去。
拍摄并上映片子时,正好是保守党摩拳擦掌准备"卖肾援澳"、制造舆论时,弗雷泽元帅觉得这事有点滑稽,艾德礼最后还是放行了。他的逻辑是,不给保守党找释放口,你不知他们还能憋出什么来,拍呗,政府也是受害者。
这番话让老元帅一脸懵逼,差点怀疑艾德礼记忆力出问题了∶当初闹这事时,不是咱俩商议后了一起下令么?现在都和中国人背靠背了,难不成还故意提醒他们?后来他就明白了,艾德礼在推卸责任,说明当初政府决策是"被迫的"、“受骗的"、“被蒙蔽的"、“是误会"。
要不然,前头和共产党在长江里开打,按影片观点是皇家海军在"和平"状态下被人攻击,过几年中英就建交,伦敦还大卖军火、军舰给共产党中国,这什么套路?
都能理解是为了赚钱,但这能摆在表面上说么?
谁也没料到这片子中国居然也买了,不过价格很低,英国制片方自己也知道肯定卖不了高价,索性随便搞点算了。片子买走后,中方安排力量进行字幕配置,在高级干部、军队将领中内部放映,让大家知己知彼。
同一件事,在英国人眼里怎么看,具体外交谈判怎么整,阴谋怎么搞,着实教育了还有点稚嫩的外交系统。主席甚至亲自写了影评,点评了帝国主义外交家如何颠倒黑白进行本色表演,让大家注意不要上当受骗。
内部专场彻底放完就在中央新村内部频道里再放一放,说句实话,那肥头大耳、穿着苏联军装的官兵模样、看着像土炮的解放军炮兵阵地,连上小学的孩子都骗不倒。听说紫石英号没被击沉于长江,却在拍摄中因爆炸沉没,中方好多人哈哈大笑,谓其恶有恶报。
节目不断上演,赵凯旋根据预定安排参与了多项演出。
看得出来,在她身份披露并闹出管理员风波后,英皇紧急调整了内容,不但大幅增加中国学生的表演曝光度,还临时改变节目单,在中途给赵凯旋加了独唱。其中一首安排在倒数第二的顺序上,结束后就是大合唱全部亮相了。
第一首独唱是英文歌,当第二首独唱亮相时,演出场地鸦雀无声,赵凯旋没再身穿英皇演出服,而换上了英姿飒爽的文工团演出服。声音缓缓响起,她没急着演唱,先播出了一篇独白:
.谨以这首歌,献给南洋卫国战争中英勇奉献的全体解放军将土,尤其献给莱城保卫战、所罗门航空绞杀战、瓜达尔卡纳尔两栖战与珊瑚海决战中捐躯的无数中国英m..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比我年轻,为保卫国家、守护人民,轰轰烈烈地离开了这世界.....
你是,遥遥的路,山野大雾里的灯;
我是企盼啊,守在你眼眸;
你是,明月清风,我是你照拂的梦;见与不见都一生;
与你相拥。
而我将爱你所爱的人间;愿你所愿的笑颜....…”
经过翻译,威尔逊听懂了独白的内涵,沉默了会后低声道:“当时损失很大?”林冠华点点头:“她回来后哭了好久….…”
威尔逊震惊不已:“你夫人怎会去前线?”
“她是军队文工团成员,严格说来还是现役军人,需要去战地慰问的....…”“这很危险。”
“是很危险,但也应该。”
林冠华郑重道,"一线官兵不一定认识工业总监或者国家副总理是谁,但一定认识文工团的战友,会用生命去保护文工团朝鲜停战间隙她也去过,当时有乱兵袭击,同志们自发把她保护在最中间。”
“真是位勇敢的人!“
"..."坐在一旁的第一夫人玛丽·威尔逊忍不住惊呼,“4位将军,还像还都是中将,一起给她献花并敬礼!哦,天呐!哈罗德.….…”她本想说还没一位将军给我敬过礼,后来觉得这话有点不好意思,直接掐断了。
林冠华—一给威尔逊介绍:“最左边的陆军中将,傅崇碧,他率7万余众,在莱城与近30万美澳联军血战,坚守战线106天,打到周围地标全部变色为止;中间的空军中将,张廷发,负责指挥所罗门航空绞杀战,在这方向上,近乎8个满员的航空师打空,还有6个遭受重创
飞行员被击落,只要还活着,挣扎着游到岸边,第二天继续驾机作战,最多一位飞行员被击落9次,第10次不愿意再被击落了,受伤后与敌人撞击而同归于尽;
他边上的海军中将,彭德清,率领第1两栖军3万余众扼守瓜岛,在没有军舰和任何其他援兵情况下,打退美澳联军10万人组织的多次两栖进攻,美国陆战1师补充5次兵力依然攻不下来;
最右边的海军中将,刘华清,珊瑚海大战中率领护航航母编队充当诱饵,吸引对手注意力,为武库舰编队突迸创造最佳机会,率领的轻航母和护航航母75%以上被击沉或重创,但依然死战不退.....…”
听完这4位悍将经历,威尔逊脸色十分凝重。
"所以我说,我们在澳大利亚其实非常克制,希望你能理解不得已的苦衷,假设双方角色互换,美国人和澳大利亚人能这么客气么?您一定知道,这些战役爆发时可全都是中国领土啊,与澳大利亚完全无关。”
“代表团里,他们都听你指挥,看来你的威望比他们高太多。”
“哪里,我虽是上将,但不直接指挥部队,也就搞搞后勤、组织下生产。”
林冠华自我解嘲道,"你让我去守莱城,别说106天了,106个小时都撑不....对了,你也别太放心上,军事代表团主要是访美时交流的。”“访美?交流?“威尔逊很吃惊,“这什么逻辑?你不怕当众打起来?还是准备对克拉克示威?”
“那不会...…."
林冠华哈哈大笑,"克拉克总统一直希望我们派高级别军事顾问团交流有关情况,便于今后双方加深理解、避免误判、形成良性互动,还特别希望有实战经验的将领能一同出席。所以我们草拟了这份名单,华盛顿高度认可并表示热烈欢迎,现在彼此都是友好国家了嘛,地区冲突而已,又不是战争,藏着掖着还以为搞什么重大阴谋呢。
为什么要打仗呢?好好做生意搞建设不好嘛,弗雷泽元帅当时就说过4000万把刺刀,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哪怕现在有5000万刺刀,也宁可去种...…
等我们把澳洲经济恢复了,再问你们买工业设备啊,澳大利亚人一边说自己是英联邦,一边把生意和基础产业全交给了美国人。
我们说话算话,澳洲重建过程你们至少拿一半项目,等澳大利亚人想通了来赎回土地,我再把多出来的资金买英国设备开发西洲和南洋。那个,首相级核动力航母我也挺喜欢,希望将来也有机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