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出访(18)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183章:出访(18)

“对对,法国还没和我们沟通过这件事,需要好好坐下来讨论。”卡斯帕·约翰元帅顺着蒙巴顿口风道,“可能确实得从长计议。”

船厂高层先看高层脸色,再听这番话,基本就明白了︰这事阻力很大,现在不是中国不肯买,是伦敦有二愣子不肯卖.蒙巴顿只说可行性方案,没说合作方案,中间有细微差别,很快就捕捉到了。

直接戳穿不合适,万一被穿小鞋怎么办?

可这么大订单,难道真不要?船厂也舍不得。

于是灵机一动道:“对,法国人确实不太有准信,上回说要引进我们的郡级,传了一会又没动静了,说打算自己搞。"其实不用特意点醒,林冠华都明白。

他哈哈一笑,豪情万情丈道:“巴黎我有熟人,我帮你们去扯,态度就不是这回事了。

当然,我既然都这么开口,必要信誉还是要有,假设法国人最终敲定不下来,那6艘都归中国好了嘛,3+3而已,也不多。根据《海军军备控制条约》,我们还有很大的造舰空间。

你们门贼就按6艘方案准备并报价,适当把价格压低点,压低价格对皇家海军也有好处,没淮3艘首相级就能多出4艘郡级导弹驱逐舰优惠来,那不就等于多一个新式驱逐舰编队?“

船厂代表的眼神愈加火热,若非顾忌到身份和场合,估计当场点头应承并以最快速度把报价送给中方了。英国军方代表愈发尴尬,偏偏还不能说什么。

林冠华仿佛嫌不过瘾,又道:“我是海军上将,又分管工业,对造船比较了解....中英长期以来都是好朋友,有什么新想法和订单,就可能紧着贵国落实。

之所以我说4-6艘而没讲更多,确实有客观制约。

你们都知道美国纽波特船厂、西雅图塔科马造船厂都在中国接了活,陆续帮我们改造完成了5艘埃塞克斯级航母,去年又启动了中途岛级现代化改造任务。根据协议,这艘军舰改造完成后,我们将在本土再新建2艘中途岛改进级。

6艘最先进的首相级核动力航母,没10-12年功夫根本建不完,随着时间推挤,他们形成战斗力能陆续顶替现在使用的埃塞克斯级、鲁莽级等等...我国造船能力基本上落后贵方30-50年,而海军主力舰队,绝大部分都是40年代的旧船,再过10-15年就届满30周年完全生命周期了。

我们还有大量武库舰、新型巡洋舰、驱逐舰乃至核潜艇订单等着陆续更新,中英合作不设上限,我特别希望各位把方案制定得完善和成熟一点,便于我汇报并最后敲定。"听到林冠华爆出的武库舰、巡洋舰、核潜艇等等更新计划,蒙巴顿更加沉默了。

冷场不是他的风格,他迅速找到话题:"如果这样,那贵国就有4艘马耳他+6艘首相级,还有您说的3条中途岛改型..….需要这么多航母么?”“13条也不多,8万吨一艘也就100万吨,何况大部分还到不了8万吨。”

林冠华诚恳道,"五大国有海军军备控制条约,中国不是日本,不会暗中做手脚,甚至也不会踩线,肯定严格遵守国际条约,新航母服役时,旧航母肯定悉数退役了。15年后中国海军就只有这13个航母编队,按对等原则来说非常正常。

毕竟中国和大不列颠一样,拥有世界三大洋海域和3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为更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恪守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确保国际公海航行自由与自由贸易体系完整、健康发展。

假设奔着大国争霸或者世界大战而去,那就是倾尽全力造武库舰了....…”"最初听到这番话,蒙巴顿很皱眉头,光航母就100万吨,难道不多么?

听到《海军军备条约》后他一点办法也没有,他都不知道当初各国怎么签署这份条约的,怎么就轻易答应五大国一律对等还制定了那么高配额?简直就是在要大不列颠的命啊。

可又不能说中国不对等,因为不对等中国就不肯签,美国要求吨位大、中、苏乃至法国要求对等,可不成这样么?没有《军备条约》会怎么样?他甚至不敢想象。

至于武库舰这东西威慑力太强,其实不适合一般日常巡逻,后续职能还需要航母和巡洋舰们配合,故皇家海军内部对于军费偏重究竟往哪个领域倾斜也议论纷纷。艾德礼建议通过对华军售筹集资金,两条腿走路,航母和武库舰都发展,但尽可能克制。

航母做了6马耳他+3首相级的方案,狮级武库舰先期搞2艘,其他要看威尔逊能搞出多少钱来了。

说者有意,听着有心,船厂就明白了∶总监希望优先让大不列颠承接,但如果伦敦真有人脑子不开窍,交给美国人来办也不是不行,中国不是一口气在美国定了100多条西洲型客轮,专用于安置移民么。

不要说美国不同意这种傻话,不同意的话,那5艘现代化埃塞克斯级怎么来的?中途岛级又谁在负责改建?他们下意识斜眼看了看国防部将领,仿佛在警告:都放聪明点啊,千万不要和钱过不去呐!

刘华清等几个中将、少将差点都憋出内伤∶林副总理拱火技术一流,但凡蒙巴顿敢公开说"不许",没准现场就得挨揍,揍他的肯定不是林老师而是资本家!

阿姆斯特朗造船厂位于纽卡斯尔市,随后考察团兵分两路,一路在刘华清等人带领下,去附近北洋水师墓地祭扫并敬献花圈,那里埋葬的都是近100年前来英国接船的中国人。林冠华则带着另一路人马考察了纽卡斯尔的煤炭和钢铁工业,目前大不列颠还没有去工业化,依然拥有较高的工业产能,但显然已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和竞争。

返程途中,林冠华等人走访了德·哈维兰公司,并为第一架交付中国的三叉戟客机剪彩。

C-909被中国救活后,德哈维兰不但没像历史上那样破产重组,反而一跃成为航空巨头,并形成了独特的中、英双总部平行制:苏伊士以东、美国西海岸以西的事务(西洲部分除外),由中国总部负责协调。

三叉戟飞机试飞成功并准备批量生产前,英国欧洲航空公司签署了购买24架、意向订购12架的合同。这在当时算得上重大合同,但在中国民航的合同前依然弱爆了。

中方计划采购57架、意向36架,除第一批三分之一,剩下三分之二都在中国本土生产。

这些飞机不全是中国自己用,上约体系内也有部分订单,毕竟不是每个国家都像中国这样领土广袤,动不动需要c-909

三叉戟能当短途客运对他们更合适。

中国定位很清晰的,三叉戟+快帆的组合准备取代目前的子爵梯队以及更早的其他老式民航飞机,替换下来的子爵,落后地区还有些需求。

站该角度来理解,57+36不算什么,毕竟历史上中国也引进了39架,只不过林彪同志就再也不想要三叉戟甚至任何一架飞机了。

为这件事叶群还抱怨:人家常委都能配飞机,你为什么装清高不要?就算你不要,也可以安排给下面人用啊。

你看林老师自己不用,但也拿了飞机给工业委各部长们用了,大家都挺开心,连我们教育部都能沾光蹭一蹭林副总理专机呢。气得林总差点没解下皮带抽她,实在是硬生生忍住了。

考虑到坚决不要实在显得心里有鬼,林彪硬着头皮接了,但下了道奇怪的命令∶没有他和总理两人的手令,叶群及任何林家子弟不得使用,违者可叫机组保卫人员当场击毙。

你说不允许公机私用也就罢了,这“当场击毙"什么意思?把家里人都当什么了?

叶群为此去找总理哭诉,总理听完着实哭笑不得,具体内幕又不能讲,只能好言安抚:"林彪同志治军严格,这么多年了,都这脾气,当场击毙就是严惩不贷差不多的意思,不是真要枪毙谁,更不会枪毙家里人,你别往心里去。

这样好了,以后你真要用飞机,也别找他签字,你来找我,我帮你协调。我的专机空着用我的,我的没空帮你找工业委,林副总理也是教育部分管领导嘛。”叶群这才破涕为笑,说着:“这怎么好意思麻烦总理呢?”的话,心满意足地走了。

随后林冠华又走访了布里斯托,并超音速客机项目表示出浓厚兴趣。

英国政府此时已建立超音速运输飞机委员会,并相继提出了布里斯托198/123等计划并安排预研,最终考虑开发采用三角冀、装备4具发动机、巡航速度为2马赫、可载客约100人并能进行跨大西洋飞行的超音速客机。

林冠华对此兴趣浓厚,如形成国际合作项目,中国极其愿意加入并承担研发和购买义务,但希望新机型航程能考虑再扩充点,从伦敦到纽约不过600公里,而从北京到伦敦、到巴黎、到颍川已进入8000公里范畴。

其实他对协和式发展前景并不看好,但这不是画饼嘛,那就搞大点、搞圆点。

不管怎么说,工业总监说中国愿意加入并分担费用是很有分量的表态,加速了项目推进。

至于具体能不能加入、要不要加入,可采取蒙巴顿"呵行性方案"如中英关系届时不错,花十几亿研究研究也没什么大不了;如果中英关系破裂,就只能说明方案不可行。7月22日,中国出访团结束全部对英行程,再次乘上已完成全部保养的前卫号编队前往美国。

行驶途中,赵凯旋问道:“你对英方说了这么多造船、买船的消息,不会泄露机密吧?”

“就这?不会!船基本是公开的,隐瞒不了。”

“首长,我倒觉得,咱们如果再买这么多新船,资金压力会不会太大……”李成栋道,“上次听您说二五计划要管控负债率。”

“没错是没错,但可以换个角度理解....…”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