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轰动(10)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196章:轰动(10)

布尔加宁又转向马利诺夫斯基:"国防部对此什么意见?你们能抵挡敌人在未来有可能的新一轮进攻么?”“挡不住也得挡啊...…”

马利诺夫斯基苦笑一声,"单纯登月并试图以月球为基地还好说,如果真像美国人或中国人说的那样,是星球大战序幕,是宇宙公海争抢,那这件事就必须重视。

现在问题是我们在技术上趋于落后,经费拨付存在极大不足。”

波德戈尔内发言道:"“我有点疑惑,按理说,如此重要的战略计划不该高度保密么?为什么中国堂而皇之公开说,甚至还希望与美国联合?这位同志的介绍和履历我也看了,显示他在欧美一直从事情报工作,后来才回国负责工业,被视为亲欧美派。

我觉得,中共不可能任用一个明显存在问题的人当政治局委员。是不是还有什么其他因素是我们没考虑到的?”

葛罗米柯道:"这问题很难回答,我尝试从个人角度理解.…他的很多策略与经济方针与欧美高度契合,包括工业化路线乃至信贷也与欧美紧密关联。我认为,简单将其视为欧美打入中国的间谍过于简单,结合身份和履历,存在相互利用的可能,会不会本身中共推出这个人选也出于考虑寻求更多外国设备和资金的需要?”

别尔乌辛冷笑道:"你说是间谍,那确实过于简单了;照我说,他就是资产阶级自由化风潮在中共党内的代理,是中共修正主义代表还差不多。别看他搞中国经济有模有样,其实全建立在外国资本、外国设备、外国技术、外国顾问基础上。

一旦抽走这些,中国这座经济大厦就会瞬间垮下来。

将来有一天帝国主义以断绝关系为威逼,逼迫政治立场转向或成为帝国主义代理人也不是没可能!”

谢列平道:"目前没这方面证据,也没其他当事人能够佐证,事实上,西方间谍机关,无论FBI、CIA、军情五处、六处都在寻找他的资料。料"“你们掌握了他多少信息?“布尔加宁饶有兴致道,“上次我还让你和他多接触来着....…”

“他出身于中国湖南,今年41岁,幼年随父母移居东南亚,马来亚、新加坡、荷属东印度和法属印度支那都去过,陆陆续续接受了基础教育,后随父母到香港,但两人在跑贸易时船只遭遇风浪去世了,那时他大约18-19岁,靠父母留下的一点遗产,在香港维持半工半读的生活。

他在香港大学念的是函授专业,其间加入了中共地下组织和左翼团体,再后面就是他自己讲述的,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去了印度、英国,然后辗转北美..…”

谢列平心平气和道,"虽然没太多直接证据,但南洋地区有他就读过的小学,还有些老人回忆起他,大概错不了。他本人口音稍微有点特别,不会说中国当初的官话,但会讲部分广东话,和幼年离开家乡去海外的经历高度吻合;英语是标准英国牛津腔,这和在香港接受中等教育也吻合,幼年影响显然非常大,去美国那3-4年不可能改变....

现在最大的疑惑就是,为什么这个情报人员回中国后迅速获得重用,我整理情况发现,他回国后没去安全部门报道,反而被分到经济部门。

感觉仿佛就是个克格勃情报员回国后进入计委,先给柯西金或米高扬同志当秘书,没两年就统管计委,开始手把手做中国五年计划了,相当神秘。

回国时我认为他了不起个算个处级干部,2-3年后就变成了部长级干部还能统管核心,不管怎么推演都推演不下去.…我问过米高扬同志,1948年去中国时有没有这方面消息,他表示说完全没有。

参加过中国开国大典的外交部门同志也肯定地告诉我,没在那仪式上看见过他,至少没在主要人群中看到过..…"

柯西金慢条斯理道:"身世神秘和我们没什么关系,我关心后者,一个从未当过高级干部的人物,居然一下子坐稳高位,甚至还能牵头制定经济和工业发展计划,着实令人吃惊。

更吃惊的是居然干得还不错,这就不是简单领导赏识就能说得过去。

现在要明确一点,中国搞登月计划到底是真心,还是种战略欺骗,主要为牵制欧美精力,拖延时间?他过往干了什么,是不是欧美特务,反而没这么要紧。

就算他是欧美特务,如果真能帮中国实现工业化,真能快速发展经济,我相信以毛的政治手段,完全可以容忍。他初为生存,中共不还可以和封建军阀张学良合作嘛,还恬不知耻说他是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

布尔加宁有点举棋不定:“您的倾向性意见呢?“

“我认为是牵制....…”

柯西金不慌不忙,“没错,太空技术确实有那么点战略意义,甚至和军事运用也密切相关,非说在月球建造进攻基地,我觉得还不如多造几艘军舰更靠谱些。

中国几次作战都赢了,我认为有侥幸成分,有欧美互相拆台的因素,也有美国人过于骄傲自大的缘故....…

现在美国人终于彻底重视起来了,《两洋法案》制定的军舰在一艘接着一艘下水,兵力对比逐渐倾斜,美国不太可能灭亡中国,但给中国在拉美、澳洲找麻烦是轻而易举的。

中国一方面要发展经济,一方面要整军备战,一方面还要问外国借钱并进口东西,可不就得找这些乱七八糟的理论来搪塞么?

马利诺夫斯基反驳道:""我不这样认为,中国提出的很多东西直接与军事相关,哪怕表现出来不是军事武器,实际也能充当进攻性武器。卫星提供了远强于侦察机的观察水平;一箭多星明显就是分导式多弹头;

登月基地就是拦截核弹头的高海拔阵地或出发进攻点..…..什么通信、火箭、天气、磁场等等,都是大规模战争需要的。

一眼就能看穿的东西并不可怕,反而开辟全新领域会让人震撼,珊瑚海大海战前,大家都已知道了导弹的威力,谁又能想到中国武库舰?"一堆人陆续发言后,意见就七七八八形成了两派。

一派柯西金、萨布罗夫为代表,认为中国故弄玄虚,在拖住英美;

另一派以马利诺夫斯基、伏罗希洛夫为代表,认为要高度重视,继续追加投入,不能太过落后。一旦落后,无论政治声誉还是国家安全,都相当不利。

米高扬叹了口气,他能明白,马利诺夫斯基等人未必完全相信,但借着这由头继续搞钱的想法不但有,而且很大。布尔加宁把目光投向米高扬,意思他说两句。

米高扬明白布尔加宁是什么心思,对方不见得相信,也并见得完全赞同增加军费,完全是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在考虑问题。斟酌一番后,他胸有成竹地表示:“关于林是什么身份就不需要讨论了,中共中央会比我们更关心,我们着重要思考他提出的问题和有关对策。

金融创新、高边疆等内容,看着是对美国人说的,何尝不是他自己的想法并借机说给国内听呢?

我不爱琢磨对方的出身,作为一个年仅40出头的政治局委员,多次被讨论是否在中国体系内接班,不但外国舆论关注,中国本国高级干部也议论纷纷,已能充分说明问题了。

我们考虑问题要从更多角度出发,毛是靠独立建国、战胜法西斯而拥有权威的,林如果想越过大多数毛更年轻的战友,必然要有过人成绩,就像我们某些同志,为加速搞好农业,一上台就迫不及待要宣布天范围种植玉米,结果事情反而越来越糟糕一样。

你认为尼基塔真相信大范围种玉米么?我觉得有其他政治因素介入其间。

我个人建议不要太快做出反应,更不必急着追加军费,国防部还是先把返回式卫星搞成功,再看看中美还有什么其他新花样

大家要保持战略定力,目前处于深化改革、不断优化结构、体系的关键阶段,不要想到一点是一点,等中美都正式启动登月计划,我们再跟上也来得及,不差这2-3年功夫。”

米高扬意思很明确,跟不跟别着急,等美国人反应了再说,美国人如果不跟,就让中国人唱独角戏去。没准林冠华是为了抢班夺权而故意大造舆论呢?

他说登月就登月,他说2000亿就2000亿?你们自己的脑子呢?

还有,你们自己连返回式卫星都没成功,可就别给我瞎整登月了,先把这事办妥吧!

这稀泥和得很有水平,既事实上否认了林冠华是资产阶级自由化路线代表的意见,因为这意见成立,米高扬自己搞改革、学中国就不好折腾了,这不是往资产阶级自由化路上狂奔呢?

又否认了登月计划、金融创新的现实意义,人家目标在于竞争中国未来头把交椅,你们如此迫不及待地推动登月计划,有什么目的?想把布尔加宁同志赶下来以便取而代之么?

要钱想都别想,等我把改革推向深化再说。

深化改革、发展经济需要时间,苏维埃又不需要像中国那样依赖外国因素,当然要以我为主。

话又说回来,米高扬也没说不给钱,这不是刚同意给120Q亿卢布么?军方先把返回式卫星搞成功啊!返回卫星都不成功,谈什么登月嘛!这几句话堵得各方面无话可说,马利诺夫斯基想说点什么,最后悻悻然作罢。

柯西金和萨布罗夫觉得米高扬虽未彻底否定劳民伤财的登月计划,但推迟也有利,有限的资源不该被浪费在毫无价值的领域。拖几年也好,说不定过两年中国自己就不提了,说不定过几年苏维埃改革成功经济就好转了。

吹牛谁不会啊,苏维埃还说要打世界大战解放全人类呢,真这么去准备么?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