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轰动(13)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199章:轰动(13)

8月12日下午,会议厅座无虚席,所有镜头都对准在台上的林冠华和克拉克。半分钟后,双方签署了姓名并交换文件,现场掌声一片。

这份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美第二阶段装备和技术引进又迈上了新台阶。

上次大规模合约是主席访美时签订的,总额高达394亿美元,约定在未来36个月内交付完毕(实际从1959年1月1日起陆续开始)。到目前为止还剩下将近4个月,基本履行完毕,故中美又沟通了第二阶段订单。

包括前两天林冠华在新英格兰地区签署的合同在内,总金额达到274亿美元,交付周期30个月。

这份协议签署后,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中国向美国进口已突破1000亿美元(还包括物资部分),扣除中国出口部分,再扣除美国代偿的有关赔款,中国实际对美债务将突破500亿美元。

从理论突破到实际突破还有不大不小的差距,274亿毕竟不是今天签署明天就交割,起码交付期不短;这当中中国又会陆续出口。总体上,最迟到1962年底,中国对美负债就达到500亿,与对英、对欧负债的总和差不多。

站在战略高度审视,会认为这是相当骇人的数据:中国拖欠的长期贷款,比五常与西德外任何一个其他国家的GDP还要高。

最终默默做了下去,双方普遍认为自己占到了便宜。

对出借方而言,普遍出清了40年代后期、50年代年初期的技术、设备和过剩物资,并将这些落后工业体系转为了国际硬通货美元或英镑计价的债务。对借入方而言,这一系列工业体量堆积下去,可让林冠华执掌的局部工业化理论完成全产业链覆盖。

后世联合国将全球工业分39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

站在1961年门槛上,已出现全部大类,178个中类和463个小类(剔除后世消失的),这些中国都将予以—―建立并陆续发展,并争取在进一步发展中争抢尚果出现的中、小类发展机遇。

这么多合同、订单,显然不可能林冠华自己谈。

他亲自指点的无非就是反潜技术的交易问题,其他都由下面干部完成,特别发改委负责抓总。

中国工业化是把双刃剑,中国在自身发展同时,也推动对手升级换代并出清落后产能,相当于没走历史产能转移的道路而直接花钱引入,是巨大的历史变量。

林冠华认为要算大帐。

中国不买单,欧美不能出清落后产能,固然会影响到他们的升级换代,但依然具有优势,中国买单后,平均拥有40年代中后期的工业水平,欧美了不起升级到60年代初期。

双方差距还有15-20年,好歹进一步拉近了。

这15-20年是中国与整个西方阵营比较,不是中美1vs1,这绝对要分清楚。

这一步办妥了,等再多借点钱,接下去问题就比较简单∶如何暴打汇率,推翻布林顿森林体系并让货币快速贬值,在确保国际体系不彻底崩溃的前提下,把账目体面平衡掉。

否则,长期维持1000多亿甚至2000亿的外债,还要按45美元/盎司的代价来还债,是中国万万承受不起的代价。

华尔街和资本家群体内部也有过中国会不会变成1939年德国的担心,最终赚钱的欲望压倒一切,1939的事等1939再说嘛,我们不也进步了?场面和军用核心技术交易一样,既渴望,又纠结,面上全是和平共处、深入沟通的浮夸。

签约仪式结束后,中美又互相赠送了"航天礼物",中方送给美方一堆照片和底片,美国也回赠一堆,还交换了一些乱七八糟但富有纪念意义的东西,看上去千分和谐。

就是这微不足道甚至有点商业互吹的环节,让同样应邀参加的苏联大使咬碎了钢牙,气不打一处来。

全世界有3个国家能发射卫星,有2个国家拥有返回式侦查卫星,中美在台上大张旗鼓换照片,看的可全是我苏维埃的底细啊!

他可听说了“秘密情报”,中美互相把苏联发射场看了个遍,"颇有心得"地交流彼此照片上不一样的地方,推演苏联那火箭爆炸与核泄漏到底咋整的。要不然,中国说"通过美方获悉",而美方又说"根据不愿意表明身份的中国知情人士透露"。

换以往,这两家如公开这么说,估计舆论早打起来了,结果现在像没事人一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没说对方"造谣".大使就认为这两家一定有猫腻,说不定就聚集在一起“研究"。

更让他感到意外的是,会上公开宣布,林冠华访美与克拉克会谈期间,中美双方已对航天事业进行深入探讨,并考虑联合起草《外层空间条约》(草案)送联合国审议,以便在通过审议后使其成为联合国条约体系的一部分。

在他看来,这是类似于《海军军备控制条约》的军备竞赛条约,以往不都应该美苏联合起头么?最不济也是五常联合讨论,怎么现在变成中美联合起头了?

这让莫斯科有被边缘化风险,他本能地想抗议,一想到本方连续失败的返回卫星和骇人听闻的火箭爆炸事故又觉得底气不足

只能想方设法把这种“阶级

斗争新动尚的消息传回去,提请外交部、国防部高度重视。

你们再不管,那将来真没苏维埃啥事了。

其实这也是林冠华施压策略的一部分:你不跟上,中美就要对外层空间立法了,你都没实力,还不是别人怎么说怎么玩喽?

美国愿意配合,也因为克拉克和NASA保持利益一致,尽可能营造氛围,推动"登月"计划获得通过,最关键要让国会山心甘情愿地把钱拨付出来。具体金额和方案不能这么快给国会,得多拖延点时间,显得“深思熟虑"。

签约仪式结束后举行了一场鸡尾酒会,让双方宾客互相放松。

但看不到林冠华、克拉克等人,他们在蚁美厚居中调和下,谈另一桩大型生意:石油。

1956年,在加利福尼亚州有家濒临破产的西方石油公司,实际资产只34万美元,还有3个雇员和几口快要报废的油井,股票每股只卖18美分。历史上这笔生意最终是阿曼德·哈默做的,后来成就了他石油大王的美名。

在本时空,美泰因自身是石油消耗大户,进入了其中。

根据美国政府对石油业的倾斜政策,用于尚未出油的油井的资金无须报税。美泰花10万美元买了25%的可转债,让他们再打两口井。如能出油,利润按比例分配;如不出油,10万美元也不是大额,就当税前抵扣利润。

最后两口井都出了油,股票一下子涨到每股1美元。

考虑到美泰庞大的体量和对石油的天量需求,蚁美厚最终控制西方石油并进一步扩张。

考虑到石油是共和党传统领域,与政治密不可分,所以克拉克上台后,美泰迅速将产业实现股份多元化。

克拉克总有一天要退下去,在中美关系正常化,尤其美国也被中国拉入OPUC后,在林冠华推动下,中石油购买了西方石油的24%股份并提供大量资金。这些资金都是通过套取美国政府赔款或贷款而来的,克拉克完全清楚,但因为自己是重大受益者,照批不误。

去年,西方石油在加利福尼亚钻探到两个巨大的天然气油田,股票一路上涨到每股15元。

巨量产出消化需要市场,当前天然气最重要的用途就是用于燃料或制作氮肥,克拉克认为既要扩大产能,又不能冲击共和党的石油基本盘,需要中国帮忙。

这事找其他人不合适,最恰当的对象还是林冠华,中方有股份在其中,有利益可以一起分享。林冠华欣然同意,西方石油配套生产的氮肥承诺同等价格下优先收购,由西洲承接。

另外建议美国输出LNG船技术,由中方承建,海运天然气给远东。

美国在1958年已有LNG船了,1960年英国还订了船,从阿尔及利亚输入天然气到英国。

按此势头演化下去,美泰也可经营LNG船队,中国如能建造LNG船只,能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毕竟LNG船不属于任何军用技术,不需要特别审议,也比较容易。

这提议让克拉克眼前一亮,表示会落实协调,尽快办妥。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