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轰动(18)
“看来,需要给纳吉一点颜色看看,免得他继续这么不知天高地厚。”
别尔乌辛冷笑一声,"纳吉该不会以为中国人吹捧他几句,他真能肆无忌惮搞资产阶级自由化了吧?”
米高扬没理会别尔乌辛的言论,继续道:"随着我们调整经互会体系内不合理的价格体系,波兰、捷克、罗马尼亚乃至保加利亚等都相继在提高或准备提高粮食输出价格,并试图转向西方出口。
靠战争或武力没法解决经济问题,目前遇到的这些问题,还是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重点要理顺价格体系,重组工业产业链。”
波德戈尔内不失时机道:“我赞同米高扬同志的意见,原来考虑产业链对外分布并非合理,理东欧各国对自己有利的产业一拥而上,对自己不利的产业,就退避三舍。
叫我说还不如强化乌克兰布局,乌克兰发展工业生产的条件哪点不比东欧强?等到我们调整好布局,不知道他们还有什么底气整天挑三拣四.…"马利诺夫斯基大怒道:"这就是对他们太过纵容了,谁把他们从纳粹的铁蹄下解放出来的?对这群忘恩负义的家伙,不能心慈手软。”
葛罗米柯也道:“讲道理、做思想工作是有尽头的,长时间拖延下去,我已耗尽了耐心。”
布尔加宁陷入沉思。
很显然,主席团目前分成了两派。
一派以米高扬为代表,主张实现产业优化布局,重组经济体系,反对用军事解决问题,或者认为重拳出击也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恶化局势;一派以别尔乌辛为急先锋,包括国防部、外交部都很不耐烦了,急于展现力量。
不管经济问题能不能缓解,先把气出了再说。
伏罗希洛夫、勃列日涅夫等几个算中间派,既反对过于纵容,又对军事行动抱有狐疑态度。所谓狐疑,当然不是担心军队能不能迅速拿下匈牙利,而担心匈牙利背后站着的力量。
可能还不是一个两个,看中美交流访问那个亲热劲,总统夫妇搞大合唱来两段中文,副总理夫妇现场演唱英文歌。华盛顿和莫斯科也建交几十年了,什么时候有过这场面?二战肩并肩打德国人都没这样吧?
布尔加宁没吭声,继续苦苦思索,考虑合理解决办法。
米高扬又讲了其他问题,意思产业链重组是系统工程,与东欧关系算一方面,内部还有很多没折腾好。虽然讲的是关于土地归还、经互会体系等方面导致的被动,但也和苏联“深化改革"密不可分。
米高扬想方设法砍掉部分民用消费工业并把机器出售给中国后,固然止住了出血点并遏制了内耗,但对整个计划经济体系是非常厉害的破坏、把军队内后勤产业剥离、外包,又带来了新一轮重组难题。
这些民用消费工业设备也算机械工业一部分,在关停并转时,配套机械工业有些紧急停止,有些继续按部就班地生产。
从他们的逻辑出发,继续生产并不错,毕竟这是年初计委制定的计划。甚至还理直气壮:我怎么知道你中途会干脆利落砍掉?
米高扬还得收拾这些产业烂摊子并重组产业链,那可不是简单的事。
已有聪明的机械工程师和轻工业专家见势头不妙,跑路去中国下岗再就业了,方毅等人基本照单全收。柯西金靠着超强计算力,拼命协调、转型,但这又会影响其他国家的分工。
说白了,不是纳吉不给面子,之所以当初给苏联8折,就因为苏联工业部分是有折扣的,所以才给优惠。柯西金调整完优惠使匈牙利无利可图,对方自然也不愿意在粮食上让利。
甚至宁可不出口给苏联,我拿粮食换美元进口欧美设备不香么?
站在莫斯科的立场上,只允许我吸你的血,不允许完全对等,更不允许你反过来吸我的血。对付中国那叫没办法,匈牙利都不能拿捏,脸往哪里搁?
不管怎么说,经济系统几个头头都认为米高扬改革是成功的,在满足军方需求并扩大有关军事投入的前提下,面对能源产品输出不畅的格局,还能通过产业外包稳住经济和财政体系,非常难能可贵了。
农业歉收导致的新问题需要更大的智慧和耐心。
当前确实不该再加码投入军事了,航天竞赛可以加入,可以唱高调,但拨款就以那1200亿为限,等这几年困难时期过去,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再发力也不迟。
军方和激进派可听不得这调调。
你天天喊改革,越改革越没钱,还说等等等,“军队要忍耐",到底要让人忍到什么时间?“米高扬同志,您打算如何解决粮食缺口问题?“
“按国际行情价问捷克、匈牙利等国购买,以卢布交收,我们输出其他工业设备生产线冲抵。”
米高扬道,"比如米6直升机项目,比如部分电气和发电产业....其他缺口从中国这里协调,至于对价..…”他叹了口气,一下子不知道该说什么。
本来最容易的对价就是出售移民配额。
去年呕呕呕一顿输出,中国拿到了600多万移民配额,约定3年内行使,去年一口气安置了260多万人。
本来感觉这套路也蛮爽,结果粮食歉收导致压力一下子上来了;倘若今、明2年再移民500万,而农业始终搞不好,问题就更严主席团内部有共识,不能再大范围帮中国承接人口了。
上次就说是最后一次卖配额,这都已排到3年后,再接着卖,瘾头就彻底戒不掉了。
他支支吾吾道:"就看能不能通过扩大有色金属、木材、纸浆出口来填平逆差,电力部门要改革,调整汇率后,看能不能降低电价重新恢复出口。"苏联对华出口物资并非一成不变,本来电力出口占了不少的份额,但在中方理顺能源价格,特别是先进机组降低煤耗后,电价进入了新的下行通道。苏联电力包括依托电力的电解铝、电解铜等产业也受到了压制。
要恢复竞争优势,只能主动进行本币贬值,获得汇率优势后扩大出口。“货币贬值"苏联一直在做,无非是明着贬还是暗着贬的事。
但对这些调整到底能不能生效,他心里着实没底。
柯西金和外贸系统汇报过:在允许使用美国信贷额度后,中国大幅度追加了美资控股的加拿大产业进口力度,木材、纸浆等产品源源不断从北美横跨太平洋送往中国各沿海口岸。
加拿大和苏联都是高纬度,产品序列接近,完全可以平替。
至于美国为什么愿意,就因为这样美国资本才能顺利控制加拿大产业。
要不然让中国掏现汇,中国不可能从加拿大进口这么多,只有美国商务部认证过的美资控制的境外产业,才能享受这一优惠从本质上说,美国给中国的1500亿授信额度,还有在欧美体系内攻城掠地的辅佐价值。
与此同时,中国在上约体系内大范围进口木材,尤其南美、南亚、东南亚等地方的木材源源不断往中国送;再加中国在东北、外东北的木材供应基地,木材供应络绎不绝。
中国确实说过敞开接收苏联"清单产品"的话,但有前提:国际市场同等价格。偏偏很多时候苏维埃没有价格优势。
是柯西金不想卖原油和天然气么?是中国不愿意接收苏联能源产品么?
分明是价格谈不拢啊!
汇率重估只能适当优化,但不能从本质上改变苏联产品成本高、质量稍逊一筹的毛病。
米高扬只能在系统里修修补补、在维持整体框架不动的前提下"“深化改革",彻底搞市场经济是不敢想也不能想的。经济改革说半天不得要领,布尔加宁也明白了,目前还处于非常复杂且相互牵扯的境地。
主席团没决定肯定不行,这么多人等着呢。
斟酌许久,他缓缓说出了自己的决定:
-启动苏联太空计划,不但要登月,还要勘测金星,对外宣传的预算口径定为6800亿卢布;-6800亿只是对外号召,内部还需要等待时间授予,他要求先在接下去4年内增加拨付600亿;-军队承诺再压减20个架子师,节约费用用于其他装备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