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轰动(17,1800票加更)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203章:轰动(17,1800票加更)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一根无缝钢管都生产不了。

日本虽于135年在鞍钢新建过一套生产直径为70-150mm的热轧无缝钢管机组,但1945年,全套设备被苏联拆运到乌克兰的乌拉尔第一钢管厂。哪怕后来中国提出购买"废旧设备",苏联也没把这套体系放进去。

当时只有上海有一点钢管改制设备,但因缺乏热穿孔机械,不能用圆钢生产无缝钢管,只能采用进口或用过的旧无缝钢管改制为其它规格的无缝钢管。中国后来直截了当地提出针对性索要,苏方索取对价居然和新生产线价格差不多。

林冠华越想越气,干脆不问苏联要了,从德国捣鼓了一套二手货,又从英美买了批旧设备,花2年多时间,总算把无缝管给搓了出来。这2年多里,所有口径无缝管全依赖进口。

哪怕后来中国钢产量连年攀升,但因建设强度太大,无缝管始终不够,尤其市政建设中大规模进口。除苏联外,苏东阵营其他进口对象还包括捷克、东德、波兰甚至匈牙利。

也因为这原因,相比螺纹钢,无缝管在中国长期享有溢价。价

马利诺夫斯基越听越不对劲,好好的在说太空竞赛、登月计划、航天拨款,怎么扯到原油和天然气上来了?那才多少钱?

就算一吨原油15美元,一年出口1亿吨,也就是15亿美元,换天然气就更少了。这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

难不成就因为原油和天然气卖不出去,就不给我们钱吧?难不成我堂堂火箭军乃至国防部还要兼任油气推销工作?

他不敢明着怼米高扬,只能发牢骚道:"上次您说返回式卫星成功,我们马上就进入下一阶段;又说先等美国看待高边疆、星球大战、登月计划,然后我们可以再讨论、再考虑。

现在两个前提条件都满足,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将来怎么对党内外交代?怎么对2亿多人民交代?怎么体现苏联的社会主义优越性?

我们不能为了要省钱,连起码的工作都不做了吧?中国说要登月,联合了法国和欧洲;

美国说要登月,联合了英国和加拿大;

就我们什么态度也没有,上上下下那么多人看着呢,东欧各国也看着呢.……”柯西金针锋相对:“你能联合东欧各国并让他们摊销经费么?”

马利诺夫斯基很想说这不是我的工作,但还是压抑住情绪,用带着七分不快的语气问葛罗米柯:"您和他们接触怎么说?

“没有兴趣,没有钱,不愿意参与...…”

葛罗米柯无奈叹息,"除东德表态可承担部分精密仪器研发外,其他各国什么表示也没有。捷克甚至说连伊尔-18客机都还没完全掌握,没法参与航天项目。”

捷克本来压根不想要伊尔-18,因为觉得子爵更好,中国也同意转让。

奈何莫斯科不同意,为填平捷克与苏联间的逆差,在中方做了思想工作,捷克不情不愿接收了伊尔-18生产线开始按许可证仿制。

葛罗米柯再去问,捷克就拿这件事拼命搪塞∶莫斯科要搞航天管我什么事,反正没兴趣!万一你搞成后再向我兜售落后火箭技术怎么办?捷克要什么火箭发射场?

伏罗希洛夫也发现被米高扬、柯西金和萨布罗夫带偏了,便道:"不能把所有压力和希望都放在东欧身上,他们体量太小,甚至还不如日本,但日本在什么阵营中都没体现。”

他其实讲错了,在克拉克同意向中国输出配套LNG船后,也火速在日本部署、代建有关油轮和LNG船的任务。不管怎么说,日本还欠着华盛顿一堆钱,克大帅得想办法收账。

没什么比造船能更快、更能体现日本成本低又有助于幕府稳住局势的产业了。要不然,一旦日本造船业全跟着联合舰队余孽跟随中国,他这个公方殿还怎么混?

林冠华竭力遏制美国对日本和韩国转移专业,很想全部代位接盘,但显然这不可能,美国有自己的利益考虑,日韩一定会承接到美国的产业转移,且基本安排在美国控制区。

在没办法的情况下,林冠华只能指望美泰插手并介入,中国好歹持有美泰43%的股份,无论股价上涨还是持续分红,都比较舒服。

勃列日涅夫站出来做好人,圆滑道:"我们确实不该被中国或美国牵着鼻子走,他们搞什么我们就搞什么,但什么也不搞不符合目前形势和党的威...要不我们也大致宣布一个目标以便鼓舞人心?至于经费,我看可以先用这1200亿,再适当增加一点.....

当然啦,军队也要做出些牺牲,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多少也做出调整,让米高扬同志有更多余地主持深化改革,上次你们那普通后勤产品外包不是挺好嘛,我看可以继续。”

这圆场打得很有水平,一方面认为搞个大计划鼓舞人心非常必要,另一方面又考虑到现实难度。先把牛吹了,钱再慢慢付,军方也适当改变下,再精简些机构换取拨款。

波德戈尔内、苏斯洛夫包括布尔加宁也基本上是这意思。

米高扬叹息道:“大家意思我明白,现在还有件比较棘手且紧急的事。”“是什么?”

“农业歉收!”

柯西金沉声道,“秋收虽未全部入库,但第一批统计数据已出来了,可能要比去年减产10-12%。”这让所有人都感觉意外。

自从布尔加宁掌权以来,苏联农业尤其是粮食产量都是陆续攀升的,去年甚至还算有了丰收迹象。

虽然今年7-8月份抽样调查乌克兰的农业,说收成可能不太理想,但大家还抱有侥幸,大不了减产3-5%,这都可以克服。—听说要减产10-12%,这情况就比较严重了。

相比较去年,苏联人口净增加(移民迁入+本土新增)了500多万近600万,是苏联有史以来净增长人口最多的年份,净增长率差不多超过2.5%了。这边减产10-12%,那边人口增加2.5%,两者一叠加,相当于人均粮食产量直接下降八分之一。

“计委打算怎么办?“

"国际粮价反弹很快,7月份最低甚至被打到跌破200美元/吨,但短短3个多月,却反弹了20%。”柯西金恨恨道,“秋收季粮价暴涨,前所未有,极端反常!”

按常理,秋收是国际粮价最低的时候,但林冠华就利用这心理惯性,直接平仓并反手做多。

做多非常暴力,他人在欧美访问,多单"眶喔唯"砸下去,中国主权基金乃至美泰,全部介入,并大摇大摆接走新上市的小麦。柯西金本来觉得还会跌,后来觉得反弹是资金炒作,再后来对本国收成抱有幻想,认为断不至于此。

结果,粮价直接火箭升空,不给他一点反应机会。

“市场趋势已变了,很多人认为还会进一步上涨,可能要哄抢,而外汇十分短缺,根本没有太多头寸用于购买北美粮食。"马利诺夫斯基十分皱眉。

他现在明白了,为什么管经济的三个主席团成员对自己多次提示始终装聋作哑,原来还有这个突发变故。歉收不是新闻,但在连续4年增长后毫无征兆地突然滑落,依然让人绷不住。

这就说明哪怕经过调整,苏联农业仍然存在问题,还是没能正确稳住。

“是什么原因导致减产?”

布尔加宁很诧异,"劳动力肯定不缺;论机械化和油料,应该也能满足;论天.……....天.气好像有点原因,但不至于少那么多吧?我们不是还减产了部分棉花,用手增加粮食难道不行么?"

“问题原因好找,要解决问题才麻烦...…”

萨布罗夫沉声道,“专家们认为除了天气和灾难因素,最大可能是化肥用少.…….化肥本身没有减产,根据统计还增加了7-8%

但化肥出口增长了25%以

上,国内供应减少了。"

化肥的问题和无缝管基本一样。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