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轰动(16)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202章:轰动(16)

马利诺夫斯基提请开会的时机很微妙,选在10月23日,苏联返回式卫星终于成功的第二天。当初布尔加宁下过硬指令,十月革命纪念日前,返回式侦查卫星一定要成功。

现在果然成功了。

考虑到美国发射月球探测器失败,美苏探索太空事业的进展算又拉平了,中国就额外多领先一个月球探测器,他认为再过1-2月,大概很快能追上。不过追赶不是白花力气,需要主席团给予鼓舞。

最大的鼓舞就是希望批准登月计划乃至其他一系列航天工程。“我从未反对登月计划或大规模的航天竞赛。”

米高扬不疾不徐开了口,“甚至也不反对向有关领域拨款,去年国防预算资金调整增补后都到位了;

1203亿卢布特别预算,我批准拨付了200亿出去,今年再给200亿,包括阿富汗雷吉基地建设也在有条不紊推进中,从未短缺过任何材料或者设者备。哪怕团结港和中亚铁路的建设因此而材料不足,计委都优先保障雷吉基地。”

“但是....…”

米高扬提高了音调,强调道,"登月是系统计划,是一环套一环的目标决定的,中美先完成了返回式卫星,这给登月返回提供了依据;又先后发射绕月探测器,了解月球上的一切,我们至少也得发射有关探测器。

你们想登月,想在1975年前后完成目标,不是说绝对不行,但起码有控制节点和阶段性成果吧?太空竞赛需要海量资金,国家预算也不是凭空掉下来的,越是压力重大,越要保持头脑冷静。

美国搞了《两洋法案》、中国求购6艘核动力航母,怎么没听你们说要仿效?说明大家制定计划要实事求是..…马利诺夫斯基脸色很难看:是我不想要核动力航母么?你要能给钱,我高低都得整几艘!

什么牢骚也不发不是他的性格,便嘟囔道:“这不是为了顾全大局、集中力量么?”“都已明确表示要顾全大局、集中力量了,为什么没啥用的架子师还不肯裁撤呢?”

米高扬步步紧逼,反客为主,“但凡你们肯多裁掉几个架子师,没准航母、武库舰乃至航天都能获得更多拨款。"

马利诺夫斯基兀自辩解:“"这不是一回事,那是为了应对大规模战争而设立的,海军有海军的用途、空军是空军的用途,太空和火箭是他们的用…"所以你们又把本来就不多的飞机分成国土防空军和空军两部分?”

萨布罗夫叹气道,"马利诺夫斯基同志,按你这观点,火箭军和航天系统不会也要分开并单设航天军吧?一个专用于核武器和洲际导弹,还有个集中精力搞登月项目或航天竞赛?”

马利诺夫斯基被说得有些狼狈,在他内心还真是这么设想的。

至于为什么分开,那很显然,多一个军种、兵种,就能多一个系统、安插一批人员。布尔加宁没介入讨论,转头问谢列平:“中美交换的照片及登月计划细节能弄到手么?”“看得很严实,不太好搞,不过我们弄到了部分中美设备采购项目的大致梗概....…”

谢列平道,“中美达成了天然气进口及利用天然气生产尿素的一系列大型合同,可能价值10亿美元。”“这事有点奇怪,我们不是有很多天然气么?中国为什么不从我们这里买,非舍近求远去找美国人呢?”“呃.......这问题....…."萨布罗夫表情有点怪异,说了半天,没下文了。

柯西金补充道:"到中国的原油通道已基本建成,上个月输出了第一批原油,经过测算,我发现完全亏本,卖得越多越亏本。“那.......提高一点价格呢?”

“提高不了。”

“提高不了?眼睁睁让我们亏损?“别尔乌辛脸色很难看,“中方态度如此强硬么?”

“不是强硬不强硬的问题.....石油受国际油价制约,目前国际行情是2.3美元/桶,这还是基准油价。”经过耐心解释,主席团成员明白了。

中苏石油贸易按国际油价计价,按苏联官方汇率计算为卢布与其他逆差冲抵。

因卢布汇率偏高,实际交收卢布偏少,故中国才同意用国际油价计算苏联原油,要不然,就苏联那石油水平,一般都要贴水,怎么可能按基准价购买?

苏联的竞争对手是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这4家开采成本都比苏联低得多,对他们来说,石油随采随有,随有随卖,只要有货,中国就收,对苏联出口形成完美压制。

运费方面,苏联管道建设成本偏高,比中东海运到远东还要高,还要摊销管道建设成本,非常不利。柯西金核算后认为这样搞是失策的,但涨价也不具备理由,便提出用美元结算。

中方爽快答应,前提是苏联必须保持顺差,原油这部分在顺差前提下,可按美元单独重新核算。要不然这里收美元,那里全逆差,这账也扯不平,事情就僵持在这里。

苏联没法加大输出,也不敢贸然关停,天然气差不多也这回事。

1930年代,苏联就发现了大量天然气并提出要在民用及工业领域广泛利用天然气。

随后管道建设陆续展开。到1946年莫斯科市实现了天然气化,标志着苏联现代天然气工业正式诞生。

此后几年,苏联相继在西西伯利亚地区发现大型气田,和原油一样,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有余力对外出口。理论上西西伯利亚距离中国更近,应该优先考虑向中国输送。

但柯西金严格算账后,发现面临和原油一样的问题,就要求中方承担管道建设费用。林冠华没直接拒绝,而让谈判代表问了三个问题:

-中方投资建设苏联境内的输气管道,属于中国资产吧?-中国资产是不是由中方派人维护?

-中方派人的话,为安全起见,配备携带轻武器的管道警察或保安的人数标准是多少?

苏联谈判代表半句话也说不出来,这些都是中国援引苏联当年在外蒙修筑类似管道、铁路时使用过的条款,中方一字没改,只问是否可援引?没人敢答应援引,同样,也没人敢否认当初制定条款的正当性,谈判就此耽搁。

柯西金是聪明人,他很清楚这不是中国借机想干涉苏联内政,而在委婉地表示,中国不愿意承担苏联境内的管道建设费用,但中国可承担本国境内的建设费用。

这一算就显得不划算了。

懂的都懂,真正问题出在哪里:汇率脱离实际导致苏联内部账算不平。在欧洲方向,有关管道也受到限制。

本来苏联打算建设德鲁日巴管道〈又称友谊输油管道)经波兰向捷克斯洛伐克、东德和匈牙利等国家输送原油,但米高扬不想让特色4国从经互会指太多油,提高了内部定价。

这一提高定价,还要再承担建设费甚至让苏联常驻"管理人员"和"安全人员",捷克、波兰和匈牙利就不愿意了。哪怕价格一样甚至略高,他们也希望用其他原油。

特色4国达成协议,全用罗马尼亚原油,不足部分从北非联合石油公司进口。

所谓北非联合石油,是中、英、法等国在利比亚办的一系列石油企业统称,其中法国分到的石油份额从班加西装船然后直送的里亚斯特。一路进入意大利,一路进入南斯拉夫,还有路就进入奥地利,再从向特色3国输入。

罗马尼亚本身是产油国,不需要这玩意。

从班加西到的里亚斯特不过100海里路程,运输的利比亚原油成本低、质量好,一下子就把苏联原油给压下去了,搞得莫斯科很狼狈。

苏联计委还规划了多条到欧洲的天然气输送管路,后世熟悉的那些北溪、南溪、联盟、兄弟、北极光等管道,都先后呈现在苏联计委工作目标上,同样受到千扰。

最关键的变量是法国。

法国牢牢掌握着阿尔及利亚,因中国因素扰动,法国人发掘了大油田、大气田,并新建了经突尼斯,并由突尼斯海峡在意大利西西里岛上岸的天然气管道。

安南、马达加斯加和中国劳工在阿尔及利亚努力工作,帮法国完成了这条过海管道,再过2年就能直通法国与西欧其他各国.历史上法国早早丢掉了阿尔及利亚,也找不到那么多吃苦耐劳的劳动力,再加非洲各国纷纷独立,这条管道兴建得很晚。在这时空,条件全部满足,建设很快。

由于阿尔及利亚算法国"本土",这就使一直以来都依靠进口能源过日子的法兰西变成了能源输出大国,源源不断的能源收入撑住了法郎汇率。这也是法国不惜云爆弹开路也要拼命保住北非的根源:林冠华越指点阿尔及利亚油气开发上强度,法国人越不可能撒手。

1960年,阿尔及利亚石油产能超过7000万桶,天然气超过120亿标准立方米,牛牛的天然气也全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鉴于拉管道不方便,特意上了LNG船。

有这么多利益牵扯,加上确实需要劳动力,巴黎才爽快接纳了大量中国因素的迁移人口并从中南半岛不断迁移,毕竟阿尔及利亚土著只剩下了300万。除阿尔及利亚外,利比亚人口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180万人口中有近40万是外劳。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