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暗流(8, 2700票加更)
日历缓缓翻过11月28日。
莫斯科按兵不动,29、30两天,一切风平浪静。
但中美双方都认为这是假象,通过返回式侦查卫星拍摄的照片很容易看出苏联在进一步调兵遣将并筹集物资,从规模看不少于8万人。
显然莫斯科在酝酿一场更大的风暴。
与美国迫不及待希望苏匈打起来相比,中方竭力希望进一步拖延时间。
运输物资去托布鲁克需要时间,与铁托沟通需要时间,余立金掌握部队并重组防御体系也需要时间。
根据林冠华的建议,军委玩了花活。
对外宣称中国空军代表团,实际里面有不少陆军将领,穿空军少将军服的丁盛、肖全夫、尤太忠三人全在里面。
丁盛是军委快反部队钟伟的直接副手,肖全夫历史上指挥了珍宝岛战役,尤太忠参加了澳新会战。
更有意思的是,除丁盛48岁看上去属于正常外,肖全夫和尤太忠看起来非常年轻,给人一种刚提拔晋升的模样。
当然,所有中国空军将领,除极少数例外,基本都能当陆军指挥员使用。
之所以如此伪装,因为中方也不知道苏联内线在匈牙利军内潜伏有多深,除纳吉稍微知道点外,其他人完全不清楚。
到12月2日,苏联依然风平浪静。
林冠华长长舒了口气,这一天,中国第二颗同步卫星又在银河基地发射升空。
之所以衔接如此紧密,是因为按他要求,中方为第-颗同步卫星共准备了一主两副的妥帖备份,打算在第一颗发射失败后马上准备第二轮、第
三轮发射。
有技术参数都一样,包括卫星编号,也全叫东方红2号。
既然2号已成功发射,接下去改为东方红3号、4号。
但不管2号还是4号,这一批都是第一代测试性同步卫星,容量小、设计寿命只有4.5年。
真正想投入使用,还要看正在紧张攻关中的中星1-3号,那才是正式通信卫星,星可同步支持4000路电话、8路电视和36路广播。
两天后,东方红3号经两次变轨后准确入轨,定位于西经35度的赤道上空。
这颗卫星发射成功后,不但西洲与国内电视、电话全线贯通,且整个欧洲与非洲大陆实现全覆盖。
考虑到匈牙利形势紧张,中央军委同意林冠华的建议,在用战略运输机输送导弹给特色各国的同时,在布达佩斯部署地面卫星站和摄像机,重
点配属摄像组,以便向国内尽可能传递最快消息。
设备只掌握在中国顾问团和大使馆手中,暂时不对外披露,以免导致消息走漏。
到目前为止,2颗试验通信卫星功能都不是商用的,全供给航天系统和军事系统使用。
各驻外基地、各海军核心军舰、各大军区核心基地,各边疆领土陆续部署了卫星地面站,以便及时联通国内。
有些时候发半天电报,还不如直接一路电话来得畅快。
至于费用,现在暂时没人计较,毕竟这都属于通信卫星测试功能阶段。
再过3-4周,等第三颗卫星发射成功,第一套全球同步卫星组网就算成功了。
可不要小看组网,多一颗卫星,组网麻烦就多一层。
银河市的忙碌注定停不下来,2月份春节过后,实践1号卫星在排队等待发射。
这是颗1.4吨的大卫星,比此前所有发射过的全部卫星都重,采用很多新技术:
将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颗采用三轴稳定技术飞行成功的卫星;
将测试大容量镍镉电池;
将计算机应用于卫星,并采用程控为主、地面遥控为辅的控制方案;
采用双信标机兼作跟踪、遥测和数传综合利用体制;
测试高空合成孔径雷达;
测试高空电子摄像机....
看完这些思路,李强才明白为什么林冠华让自己抓大放小,大胆把普通电子元器件生产厂包括收音机厂下放给各省的用意。
与这些东西比起来,收音机和普通元器件啥的确实太小儿科了,光卫星地面接收站的生产任务就已让电子工业部加班加点在赶工了,亏得还是
把军工级业务单列,否则最近这么多导弹的电路生产,还不得把人给逼疯?
本来有些同志对于下放部分企业恋恋不舍,现在哪怕把电子工业部编制扩容3倍,依然管不过来,下放才是更好的出路。
当初制定二五期间电子工业GDP,李强认为要大发展,规划了12倍,即到100亿左右,林冠华圈定18-24倍,即确保150亿,力争200亿。
李强偷偷盘算了下,按现有速度飙升的话,没准到1965年最终得要300亿以上。
一想到这件事,他整个脑袋都晕乎乎的,拼命提醒自己要冷静,要镇定!
眼瞅着莫斯科按捺住火气,依然不打,华盛顿又开始玩花活了。
12月6日,《泰晤士报》、《费加罗报》、《法兰克福日报》等西欧主流报纸,齐刷刷以整版新闻方式刊载美国卫星照片,尤其是针对乌克兰和
白俄罗斯方向的兵力配置进行重点解读。
意思7月份以前,这里是什么军事部署;11月下旬又是什么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