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突袭(19)
元帅团调整颇见功力,摩托化步兵师后排插上用,比坦克师更快抵达了前线。
12月29日上午,最快的苏军侦察部队已抵达布达佩斯郊外30多公里远的地方,甚至可直接用望远镜观察到高高算立的佩斯防空塔。
相对于一片平原的佩斯城而言,高达62米的佩斯防空塔是当地最醒目的地标建筑,甚至超过了议会大厦和高级宾馆。
相比之下,布达和老布达两座防空塔周围有丘陵地带,反而没那么醒目。
醒目是必然的,防空塔和地堡不同,追求的就是视线开阔、射角宽广。
随便就被遮蔽,岂不影响发挥?当你注视着防空塔时,防空塔也注视着你!没有任何苏军敢继续往前冲,防空塔顶部装甲炮塔最大平射覆盖范围高达24公里,且射速极快,根本不能指望依靠机动性躲避,离得远才能保护自己。
为有效应对防空塔,苏维埃这几年憨了不少大招,最典型的策略就是SU-203。
苏军在30年代有了B-4型203mm榴弹炮,斯大林之锤在二战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火炮本身太重,机动性太差。
苏联在1938年开始研制轻量化203mm榴弹炮,其成果就包括M-40和U-3火炮,但因二战缘故未投入量产。
战后为实现203mm机动化以便更好贯彻苏联的大炮兵主义,有了SU-203项目立项。
本来该项目会被喜欢导弹的赫鲁晓夫砍掉。
但历史进程被狠狠撞了下腰:命中精度感人的弹道导弹构成不了对防空塔的实质性威胁:而能够命中的空对地导弹、巡航导弹等杀伤力又远远不够。
在中欧防线吃的亏就扎扎实实教育了苏军。
为有效打破防空塔体系,布尔加宁和国防部重新把SU-203项目拿出来并憨了整整7个重炮兵营。
优化升级后的SU-203巧妙融合了威力、机动能力、和远射程,不过防护一如既往地稀烂,依然采用了敬开收战斗室结构。
不是苏军不知道封闭结构的好处!而是认为封闭不封闭意义不大,那点薄薄的装甲防不住什么,做得太厚却会进一步影响机动性与重量。
别说顶部装甲不具备,就连前装甲也为了迁就整体减重而削弱到了60mm一线。
在其他方面是有重大强化的。
其标准榴弹射程可达25公里左右,比防空塔上的高射炮射程要远些,如果使用特制的火箭增程炮弹炮,最大射程可达37公里,远远超过防空塔和其他对方火力的覆盖范围。
根据苏联内部测试,几门SU-203肯定干不动防空塔,但如果几个营火炮集中在一起整就不好说了。
SU-203不是要把防空塔干碎,只要把上面的炮塔或高射炮摧毁就行。
中国感概一个重装营机器配套要3个多亿人民币是如此昂贵时,这7个营SU-203生产连同设计、弹药、测试等费用足足花了苏军26亿卢布,再加点钱基本能搞一批快反部队了。
钱不够花完全有道理的,这种花销下,预算怎么能够呢?但再贵也得开发,没有这些玩意,怎么摧毁中欧与土耳其方向的防空塔?中欧防空塔体系已成型了,还在不断强化:土耳其防空塔也在陆续竣工,再不想办法遏制,苏维埃就被彻底困在防空塔体系内了。
尖兵们一边用望远镜侦查布达佩斯的情况,另一方面努力寻找合适的炮兵阵地,以便能让SU-203们顺利展开。
到时候就只有本方捧防空塔而无对方还击可能了,一想到这,前锋部队还是一片热切。
很快,他们的注意力就被另一件事吸引走了:空袭!80多架Mig-21、Su-11掩护着100多架攻击机和轰炸机进入视线,在抵达多瑙河防线时,战斗机们已抛下了副油箱,恢复到了空优配置。
没有副油箱,光凭他们那点燃油储备,只能在纵深地带露个头就得撤退加挂副油箱后能把滞空时间提高10分钟。
空军也做了应急预案,如果战斗机发现燃油实在不足以支撑回到乌克兰,可就近去匈牙利东部几个野战机场降落,后续有人会提供救援。
反正降落而已,当地有没有油并不是大问题。
编队跨越多瑙河时,遭到了部分防空导弹拦截,有几架飞机被击落,但更多飞机一拥而上,闯了过去。
带队的苏联空军上校德米特里叹了口气,用电报向后方报告了情况。
行动前,上级信誓旦旦表示下面没有地空导弹阵地,匈牙利舰队也不会出现在这里。
现在看来话说得太早了,匈牙利内河舰队确实没见到,但导弹阵地依然有,毕竟对手也是机动灵活的自行防空体系,不会固定在一处不动,仅仅只有4架损失,也算很不错了。
他掩护着庞大的攻击群,继续向纵深地带扑去,今天空袭目标很明确:考波什堡及附近的交通线。
考波什堡是纳吉的故乡,这种空袭带有很明显的威慢:同时考波什堡又是匈牙利西南地区重镇,连接着通往南斯拉夫的铁路线。
南斯拉夫与匈牙利之间的铁路线远不止这一条,但这条却是从的里亚斯特上岸后进入匈牙利最短的通道,一共只有270多公里,基本上7-8小时就能完成调运。
不掐掉这条大动脉,匈牙利能源源不断地获取有关军事物资。
苏军总参谋部估计很正确,昨天夜里,第一批上岸的物资就趁着夜色完成了紧急输送。
总参谋部没考虑到的一点或者说哪怕考虑到了,也没太放在心上的是防空火力:昨夜增援的第一批部队已把地空导弹和高射炮部署了很大一部分上去。
收到空袭群绕过多瑙河防线向纵深扑去的消息,纳吉有点紧张,问杨得志:“我们是不是派战斗机拦截一下?我们还有20多架战斗机,小伙子们不怕栖牲…”“纳吉同志,我理解您的感受,但我们需要采取正确的战术。
”杨得志解释道,“敌人来势凶实力强大,暂时不宜正面对敌,我和余立金交代过,匈牙利同志和我国顾问团飞机都安排起飞迎敌,等空袭差不多进入尾声之际再衔尾追杀·我军在南斯拉夫境内派遣了预警机,高度监控战场态势,第一时间进行调度。
”正面迎战当然是种选择,但因飞机太少,累计也就30多架不到40架战斗机,很容易被Mig-21拼掉,考虑一番后,决定返航时再追杀。
一方面苏军攻击群飞不快,不是本方战斗机对手;另一方面,苏军掩护的Mig-21油料估计差不多了,没法长久在战区上空恋战,除非他不打算回程。
至于地面蒙受些损失不要紧,铁路线炸了就修嘛,应对空袭,中国同志是有经验的。
听到中国顾问团也将一起派飞机正面作战,纳吉非常高兴。
中美两国先后下场宣布支持匈牙利,尤其中国海军舰队抵达的里亚斯特后,他心中大定:匈牙利基本稳住了。
针对考波什堡的空袭还比较流畅,如果不能说完美的话。
苏军找到了指定地点,攻击群压下去进攻,战斗机们则在中高空巡逻,保持高度优势,防止敌战斗机冲出来。
俯冲攻击不可避免遇到了匈牙利防空部队,这事前都有预计,不,防空火力的强度还是超过了预期。
尤其85mm高射炮和射速奇高的40mm双管博福斯,形成了较大威胁,炸弹、导弹一枚接着一枚向指定目标投放,地面火力喷薄而出,给空袭群造成了持续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