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爆裂(2)
解围兵团主要力量构成是从波兰调来的近卫坦克第7师、从白俄罗斯军区抽调的摩托化第20师及从总部方向抽调的2个伞兵师和快反部队剩余兵力。
其中,空降兵和快反部队力量按普通摩步师方式使用。这4个师全是齐装满员的一线师除此之外又从罗马尼亚抽回了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摩步旅。4个师又1个旅及快反特别集群合计6万人。
兵力倒足够精锐,但数量太少,对于让空降师当成普通摩步师使用,雅库鲍夫斯基十分抱怨,这并不能发挥出空降兵的全面优势。
但上次空降以惨败而告终,投下来的6000余人,活着落到地面只有2400出头,就算这2400也只跑出去了1000
多人,其他最后不是伤亡就是被俘。至于剩下的2万余人,是两个从莫斯科军区调出来的二线摩步师,满员率普遍只有60%左右,戈尔什科夫临时又抓了2个架子师填进去重组,勉强算编出6师又1旅多的救援集群。掉链子恰恰也就是这两个二线师,他们先是人头不够,后是装备不够,再后来是物资和军列不足,反正磨蹭了48小时,还在乌克兰东北部的半路上,无法集合。扎哈罗夫信誓旦旦表示24小时后给雅库鲍夫斯基送过去,但后者又不是小孩子,很清楚这2万多人在24小时内到利沃夫没啥问题,但装备根本到不了48小时后能到都算大家精忠报国了。可不信任扎哈罗夫又怎么办?前线危如累卵,各包围圈缺医少药、缺油少弹,每时每刻都在死人。最后构筑的德布勒森包围圈倒有不少物资,但看管这些物资都是架子师+新兵的配置,全被包围在里面了。
雅库鲍夫斯基审时度势后,认为进一步南下进攻匈牙利和南斯拉夫包围圈基本没什么希望。唯一的希望是从利沃夫南下,击穿北部包围圈,与德布勒森守军合二为一,不但能进一步增补兵力,乃至物资也能获得就地补充。直挺挺从乌克兰南下进攻他认为非常危险,容易遭到对手集火攻击,命令参谋们勾勒了两个方案。一是迁回斯洛伐克领士,从德布勒森西翼进攻并解围;二是迁回罗马尼亚领土,从德布勒森东翼迁回并解围。经仔细评估,雅库鲍夫斯基果断否决第一个方案。
从斯洛伐克迁回需经过马特劳山,山脉虽能削弱对手的空军优势,但也会迟滞本方进攻速度,一旦上约派出几个团打阻击,足够把8万大军堵好几天。
他建议采用第二个方案,强烈要求主席团派大员去沟通,布尔加宁派出了德高望重的伏罗希洛夫元帅和苏斯洛夫一起去找罗马尼亚人。罗共总共书记、第一把手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因为患病在外地疗养表示所有权力都暂时移交给齐奥塞斯库同志,你们找他谈就行;但苏联人压根找不到齐奥塞斯库因为他不在布加勒斯特。伏罗希洛夫和苏斯洛夫都快急死了,连声催问齐奥塞斯库到底去了哪里,对方吞吞吐吐说刚去了贝尔格莱德找铁托道歉,并准备承诺:罗马尼亚对匈牙利事件保持严格的中立,不会允许任何一方使用罗马尼亚领士、领空或领海实施有害于任何一方的行为。
两人一听大惊失色,这不等于罗马尼亚拒绝履行华约组织的义务么?
当莫斯科把这条搬出来时,罗马尼亚外长马上道:“如不符合,我们可尽快退出华约,以免贵国为难!
这是齐奥塞斯库同志临走前定下来的方针,罗马尼亚不能参与战争,我们,一直在呼吁和平并尽快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仿佛为证明罗方所言不虚,罗、南两国傍晚时分发表联合声明,重申有关协定并一个劲保证罗马尼亚“局外中立”,不会允许任何军队过境或利用罗马尼亚基地从事军事行动。这是当天欧盘黄金上涨的一大契机,分析家们都在讨论,战火是否还会蔓延并扩大到罗马尼亚。罗马尼亚表态显然不是无的放矢,且大多数人认为罗马尼亚是对着苏联表态的,上约联军并不需要过境罗马尼亚。
莫斯科国防部气急败坏,准备强行过境,结果发现罗马尼亚已秘密进行局部动员,5个师部署在罗-匈边境,7个师部署在乌克兰-罗马尼亚边境,罗马尼亚空军也进入一级戒备。
但凡苏军敢硬闯,首先就得和罗军打一架。
这是国防部万万不敢的,罗马尼亚作为上约观察员,其地位和战前匈牙利类似,一旦战火真的扩大,罗马尼亚跳反,再新开战线后,全局就彻底崩溃了。要知道罗马尼亚可有1800多万人口,比南斯拉夫和匈牙利都多,军队数量也比较庞大,真打起来,8万打7个师倒问题不大,可如果上约再源源不断派兵怎么办呢?美国也抓住这一动态,反复声明不允许任何人侵犯罗马尼亚的中立,并向布加勒斯特喊话:一旦遭遇入侵,华盛顿会提供军事支援。消息一出,美盘黄金直接冲破110美元/大关。
在舆论和现实压力面前,主席团被迫放弃借道罗马尼亚的想法。
等伏罗希洛夫和苏斯洛夫离开后,齐奥塞斯库才从防空塔里钻了出来。
他根本没去贝尔格莱德,所谓联合声明就是他和铁托在电话里敲定的双簧,而罗共高层大致都赞同齐奥塞斯库的表态。
至于要不要脱离华约和经互会投奔上约,齐奥塞斯库认为还不着急,中国占尽优势,但也不知道苏维埃能不能反杀,罗马尼亚历史上吃这种亏太多了,必须谨慎。就算退出也要表现出迫不得已、无可奈何等情绪,办事情要体面。在解围兵团预定开拔前数小时,雅库鲍夫斯基收到来自莫斯科的确切消息:迁回罗马尼亚路线不成熟,要求按原定解围路线迅速挺进。所谓原定路线,就是穿过外喀尔巴阡山脉隘口并一路杀下去。
为把对手空袭压制降低到最低水平,雅库鲍夫斯基一方面要求防空军和空军抽调400架飞机掩护自己,另外又巧妙安排时间,在傍晚抵达乌克兰前线,准备夜色渗透并进军。
继续指望利用铁路线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3月22日晚20时,当雅库鲍夫斯基让部队下车重组编制并准备超着黑夜摸过边境时,国防部新电报又来了。别说400架作战飞机了,目前连240架战斗机要筹集都很困难,在发起解围行动的第一天,最多只能保持140-180架飞机投入战场,这是空军和防空军现有航空力量的极限了。韦尔希宁承诺或调集更多飞机,但需要更多时间。这份电报气得雅库鲍夫斯基破口大骂,飞机不足、装备不足、兵力不足明明什么都不足,却又催着他尽快解围,而他却只能硬着头皮执行。
三个包围圈在今天猛攻之下,又损失了一大堆兵力,地盘缩小很多。再等48或72小时,或许能有更多部队抵达增援,但只来得及给包围圈收户了。雅库鲍夫斯基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仅仅4天就打成这样,苏德战争那时候被突袭最狼的时刻,也不至于一个庞大的方面军在4天里就崩盘………
一想到自己还要去救援马利诺夫斯基这样的糊涂蛋,气更是不打一处来!
苏军自以为调集兵力、昼伏夜出十分巧妙,实际在中国侦查卫星有关合成孔径雷达和红外成像技术前,遮掩不住。军委在23日凌晨召开第三次扩大会议,讨论战局如何应对。目前场面很多将领很熟悉,相当于希特勒把最后的赌注押在曼施坦因上,指望他的解围兵团能救出身陷斯大林格勒重围的保卢斯。林冠华曾做过有趣的推演:假设当时保卢斯不听希特勒命令就地死守,而不顾一切突围并与17公里外的曼施坦因汇合,哪怕只带出来10-12万部队,会不会给东线战场带去不一样的变化?
德国顾问组研究半天,最后得出结论:或许哈尔科夫反击战能取得更大效果,后续就不好说了。
德国的核心问题始终在于总动员太晚,资源太少、工业能力不如盟军,当军备生产达到顶峰时,武力已度过巅峰期。
不过就算德国提前总动员,只要美国下场,力量对比始终处于明显劣势。就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而言,如果能逃出12-15万有生力量,哪怕装备全丢光,力量也不容小靓,这毕竟是德国最精锐的进攻集团。温克和曼陀菲尔都认为,假设曼施坦因能把部队带出来,再把保卢斯这大笨蛋换掉,后续东线形势要乐观得多。
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打了次反击又帮第三帝国续命2年,假设哈尔科夫那一下没稳住,也许欧洲战争1943年就结束了。
这是相当有趣的结论,各方面都有看法,谁也无法说服谁。针对苏军近在尺的解围兵团,军委参谋组形成3种明显不同的意见:第一,放进来打,把这6万多部队也吃掉,当然,办法要巧妙些,先阻击后再慢慢放入;第二,打阻击,死死顶住对手,先吃包围圈之敌,等8字包围圈消化得差不多后,再汇同阻击部队吃掉解围兵团;第三,先吃解围兵团。陈认为,解围兵团虽装备齐全,战斗力或许也强,但毕竟只有6万,目前邓华、杨勇手头有10万大军,假设用2-3万牵制包围圈,用剩余8万兵力可考虑吃掉对手。
但也要提防敌人从德布勒森逃跑的可能。
好在逃跑这件事目前不怕,交通线完全断了,对方补给也差很多,只要持续不断空袭,对战斗力不强的包围圈敌人而言,跑不了太多。主席问:“8字包围圈里还有多少敌人?”
“今天又消灭了1万多,预计还有8.7-8.8万敌军·….”林彪沉吟道,“我建议派2-3万部队打阻击,剩余兵力再用4天时间基本解决包围圈,然后腾出手对付解围兵团…………”粟裕道:“匈牙利都是平原,打阻击相当困难,虽然傅崇碧同志能指挥阻击兵团,但毕竟指挥着匈牙利人而不是解放军,我认为最多只能坚持1-2天坚持不了4天这么久。假设打2天阻击后把敌人放进来大致上又是9-10万围12-13万,虽然增加了压力,但不算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