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斡旋(20)
会议开到晚上才结束,向下面传达沟通时,空军参谋长卡姆·胡贝上将,排名第一的副参谋长阿道夫·加兰德中将都万分惊讶。
施佩尔大致解释了内涵,并暗示可适当放宽对下面的跳伞要求,比如稍微有点破损,感觉搞不定的就弃机跳伞,制定计划时,也可考虑航程增大,回不了中途就跳伞。
只有加大消耗,把那些不是最顶级的飞机消耗掉,下一阶段才有更先进飞机可用。
但这不能理解为故意怂恿空军去砸飞机、破坏飞机,毕竟新旧飞机衔接需要过程,就连二手飞机到德国也要时间培训,更别说国内新造了。
只要打通这个通道,下一阶段美国驻欧洲的落后机型,会很快送到德国来,空军任务是抓紧培训后备人才,以及建立维护线,熟练地拆解"器官捐献者"去拼凑出合格好用的飞机来。
至于航空燃料倒不用担心,国内加足马力生产,再不够,英法美敞开提供。
现在和17年前不同,北非、中东有的是原油,随便整!
第二天,施佩便坐上飞机去美国,先找小克拉克,最后拜见了克拉克。
他先对美国支持德国统一表示感谢,重点致谢美国为德国提供核保护伞。
听到德国打算将美国二手货全部打包,克拉克特别高兴,觉得施佩尔十分上道,爽快批准了60亿美元信贷额度,年息5%,从1963年开始陆续还款。
这60亿信贷不是随便搞的,打算分给上次答应给英国60亿信贷的华尔街拥护群体。
骨头啃了,肉肯定要安排他们吃,对英额度多少,对德额度也这么派。
相当于两者绑定并组成欧洲资产包。
对于施佩尔打算降价倾销汽车、机床、机械、机电等德国传统优势产品换取外汇和基础原料,克大帅也表示理解,并让儿子拿了回扣。
都到这层面了,直接塞红包当回扣很丢人,施佩尔给的回扣很有意思:南美独家代理权。
意思这些倾销贸易都让南美幕府的经济体经手。
卖到美国会被反倾销调查,卖到南美还不是克大帅一句话?
只有幕府明确不要的产业,德国再专门找人代理。克大帅认为这思路比较好,低价进来,幕府出售可以赚一票;南美初级产品出口,再赚一票。
甚至,因为西洲是高水平自由贸易示范区,他还可按较低关税卖一批进去。
这肯定会侵蚀美国类似产业资本家的利益,但克大帅认为有办法说服他们。
无论造汽车的通用公司,还是造发动机的普惠公司,亦或搞电气的西屋公司,他会用国家新增的坦克、装甲车、飞机订单进行弥补,不要忘了,德国把二手货买走,美国不是要重新生产更新换代的产品嘛,从循环上说不吃亏,海外民用市场适当压缩一点正常。
克拉克认为这叫公私两便。
考虑与美泰的长期合作,他郑重其事把蚁美厚推荐给施佩尔,还夸赞美泰、欧泰运输军需是如何得力、高效率。
后者欣然答应,承诺所有海运都交美泰,还准备给美泰在汉堡、不莱梅折腾专用港区,并承诺德国统一后,如有机会把柯尼斯堡、什切青的军、民港口业务都交给美国政府和美泰。
这显然是一箭双雕的试探,看华盛顿到底对德国"东进统一"容忍度有多高,毕竟柯尼斯堡和什切青已是板上钉钉的东普鲁士了。
克拉克犹豫了下,没说好也没说不好,只说下回再谈。施佩尔就有数了,最起码到目前,克拉克还未明确反对。
这就足够了,克拉克还有2年总统任期,要把统一大业尽可能在两年内办妥。
克拉克亲自推荐美泰,包括菲克特勒在旁边作陪也一脸云淡风轻的样子,让施佩尔也很吃惊。
这让他意识到,外界谣传不是空穴来风:幕府集团真做好另起炉灶的准备,美泰华裔老板能深受信用,不就是证明当白手套如此成功么?联想到保护伞当中也有退役的德国雇佣兵就更引人深思。
在美国逗留3天后,他乘专机直飞北京去拜见林冠华。听到德国既不谋求工业顾问回归,也不谋求军工项目大范围迁徙,甚至只谋求在德国建立配套弹药和少数零星军工,林冠华同样有点吃惊。
他上上下下把施佩尔打量一番,感慨道:“要不是您亲自坐在我面前,要不是我们上次见过面,我差点以为是假冒的工业总监...…”
施佩尔尬笑:“何以见得?”
“按我的理解,你肯定会重组德国军工体系并大规模生产.....上次大战你们输了,抛开意识形态原因,在生产组织上犯了很多错误.....当你在1944年把军工生产带入高潮时,军队、能源和劳动力已不支持了.....
如果希特勒能把总动员时间提前一年,1943年就出现高潮,或者说,在某些地方不再固执己见,能听从你的建议,德国或许还能挣扎更多时间。”
施佩尔小心翼翼道:“您的意思是?“
“比如,别去搞虎王、虎式、费迪南这样产量低、性能不可靠的重型装备,把所有乱七八糟载具全砍掉,再把北意大利军工业统一起来,一个月生产2000甚至3000辆4号,等后期集中精力,每个月生产800-1000辆豹式,装甲部队都不会输得那么惨!
还有,听从加兰德的建议,别把喷气式搞成轰炸机,就专心致志地充当战斗机,对付战略空袭,把单次摧毁率从2-3%提高到12-13%,鲁尔区工业就能保住.......
你是学建筑的,数学应该不差,单纯存活率87%,执行15次任务后,幸存率还有多少?”
施佩尔盘算了下,报了个数字:“20%以内?”
“确切地说,不到13%。"林冠华笑笑,“限定执行15次任务的前提是什么,您知道的吧?“
施佩尔拼命点头:英美战略轰炸部队规定执行满15次任务即可退出,如果15次任务执行下来是九死一生,那基本上就破产了。
“你们的军火,基本以贷款形式从美国买咯?“施佩尔点点头。
“外购的军需物资,主要从日韩及美国买喽?”
施佩尔继续点头,稍后感觉不妥,赶紧补充:“也打算从中国买。”
“行吧,我完全能理解...…”"
林冠华感慨道,“这次你们终于收敛了与世界为敌的野心,对德意志民族而言真是万分庆幸,阿登纳先生是不是准备战时独裁,然后战后承担责任并下台,就像古罗马执政官们那样?”
施佩尔后背冷汗直冒,感觉—切都被林冠华看透了。“别慌,我没有安插间谍的必要,只是对你们分析、学习、借鉴了很多年....…”"
林冠华自我解嘲道,“您知道他们为什么喊我工业总监么?就因为我统管工业时,他们都下意识想到了你.......无非,我有国家政权和党做背书,没有资本家敢在我手下乱说乱动,而你当初不具备这个条件。
这次要改变,还得控制资本家的贪婪.......资本充当仆人,是很好的东西,但如果爬到我们头上当主人,就是最坏的压迫!“
谈了半下午,事情很快办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