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动荡(7,600票加更)
陈伯达案发后,康生收敛了很长一段时间,一度非常低调。
不过,在匈牙利战役结束,尤其陈伯达被定罪送进监狱,王明夫妇“意外身亡"后,他又活跃起来,认为与自己毫无关系,重新抓机会准备干事。
这次导火线是小说《刘志丹》。
这是刘志丹亲属撰写的小说,从建国后开始酝酿,到1956年基本成稿了,因受高饶事件影响,相对而比较低调。
毕竟,就陕北根据地而言,要讲刘志丹就绕不过高岗,故在很多方面做了曲笔处理,高岗的某些功劳分给了刘志丹;刘志丹的某些错误分给了高岗。
成稿后,样稿交习仲勋审阅,因为他是刘、高、习三人组的核心成员。
他一看就知道这种安排的用意,斟酌一番后交代:该高岗的功劳继续往上写,不要回避;该刘志丹和高岗承担的错误或不足,你们往我身上分点,没事.....
理由很简单,高岗落难,在安西苦熬,需要拉他一把,虽然历史错误不影响现在,但能分点算点;至于刘志丹,可以多突出,毕竟他是烈士,又是第一把手,按组织原则,突出他问题不大。
于是修修改改,数易其稿,有了新的样本,到1961年重新征求意见。
这一版高、习两人都没意见,但西南军区政委阎红彦强烈反对,虽然理由是要正视历史、科学总结,但内核很清晰:他不同意刘、高、习是陕北革命根据地贡献最大的创建者,认为刘志丹、谢子长、马明方才是西北革命根据地贡献前三的创始人。
谢子长的贡献仅亚于刘志丹,比高、习都大得多,就是马明方的贡献也比高、习要大。
阎红彦之所以大动肝火,主要因为他是谢子长的部下,认为《刘志丹》中不正确地提高了高、习。当然,对习的问题他相对说的较少,认为重点是不恰当提高了高岗。
他的原话是,“这部小说的历史结论是不正确的,需推翻重写,作为重要历史人物,你们没资格给刘志丹同志盖棺定论...…”
这一说,刘志丹家属方就不高兴了,习仲勋也不高兴,阎红彦甚至还找马明方,让他出来施加压力。
担任陕西省委书记的马明方不想趟这趟浑水,和了稀泥,意思自己贡献不突出,高、习同志的历史贡献比自己要大,谢子长的贡献在小说里也写了,但因为他和刘志丹直接共事时间不长,可能确实少写了些。
小说既然已好了,很多同志也看过送审稿了,他建议先出版发行,后续根据各方面意见再丰满、完善些,最起码不能耽误纪念刘志丹同志吧?
阎红彦对该答复非常恼火,一竿子捅到监察委,并给康生写信,认为作品存在严重问题,不恰当地抬高高岗、贬低谢子长,要求封禁,不允许出版。
康生收到信件后如获至宝,仿佛入手了新锐武器。根据目前职能划分,法政机关实力很强大,但职能多方分解:
纪委管全国干部经济工作问题,不查思想;
监察委负责审查全国干部思想作风问题,不查经济,但负责监督纪委和政法委;
政法委可管全国党员干部和普通老百姓的任何问题,但只能查移送司法后的案件,前置案件走党内流程时管不了的,最多旁听。
中基层干部私下将其称呼为东厂、西厂、锦衣卫,纪委就是锦衣卫,天天办案,见的人最多,监察委和政法委平时露面机会不多。
高级点的干部还知道中共中央社会调查部与国安总局。为缓解李克农主持反谍、情报的压力,有关系统一分为三。
在党内层面为中共中央社会调查部、国务院层面为国家安全总局(公安部下属副部级单位,类似于广电总局,但独立性更强)、在军委层面为总参二部(总参一部为作战部,部长由杨得志大将兼任)。
三个部门全由李克农分管,但每个部门设立不同副手协助,并对总理总汇报。
究其实质,情报、反谍工作是笼统体系,既涉及到对内监控,也涉及对外情报获取;既需反谍,也需用谍;既需管理民用领域,更要重视军事领域。
陈伯达、师哲案发后,国安系统地位进一步提高,变成国安部,又被干部们戏称为内厂。
罗青长是社会调查部常务副部长(正部长级),配合李克农工作;孔原是国安部常务副部长(正部级),也在李克农领导下工作。
普通老百姓基本分不清,对他们而言,“公安同志"这4个字就足够吓人了。
康生无时无刻不在谋求扩大手中权力以便有更可靠的权力基础,就盯上了政法委。
接到阎红彦的来信如获至宝,看也不看《刘志丹》小说的具体内容,便说“这是部反党小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习仲勋一眼就能看明白,不过他很谨慎,捏着陈伯达的检举信,先找罗瑞卿,暗示他出面上报。
不管怎么说,罗瑞卿深得主席信任,他出面能把水搅浑。
如果只是一般的检举,罗长子肯定出面了,面对康生却不得不慎重起见,便去找李克农。
克农也没说怎么办,只提点道:“上次孔原不是说了康生的事,并给林老师交了检举材料嘛;林老师也找你了解了王力、关峰、戚本禹的事,你应该和林老师再沟通。”
罗长子秒懂。
之所以大家都忌惮康生,是因为他手里有很多黑材料。革命过程中风里雨里这么多年,哪个高级干部敢说自己没犯错误?万一打蛇不死,被反咬一口就太难受了。
主席信任又怎么样?
主席难道不信任康生么?
但是,谁都可能有被康生抓住把柄的黑材料和历史问题,唯独林老师绝对没有,因为他根本不属于这个时代。
就算有也不可能是康生所能掌握的,看似要千方百计整林冠华的黑材料。不一定想现在搞倒,而是在有需要搞人时能随时随拿出证据和线索来进行处理。
退一万步说,就算林老师有问题,常委们想必都清楚,他不但是主席的老乡,也是陈大掌柜心腹,更是二六系的少壮派,更不必说和少奇、林彪同志打配合也挺好。
整个军委,各高级将领间可能彼此都有历史因果,唯独林老师一脉天成,全是增量,哪个军委头头敢得罪财神爷?
搞兵棋推演,陈匮、刘亚楼、萧劲光等一堆元帅大将都抢着给他当参谋,生怕他推演时输了丢面子。
林冠华去上海出差、去海上试船,那会连中央委员都不是呢,都要罗长子保护好一起去,第一次违规海战,林冠华自己倒没事,罗瑞卿被主席狠狠训了一顿。
所以,罗瑞卿权衡利弊,认为这件事林冠华出面最合适、最有威力的,就算没成,康生事后也弄不倒林老师。
话不能直接说出口,那岂不显得自己太没担待了么?堂堂政治局委员、副总理、公安部长,枪林弹雨这么多年,难道害怕区区阴谋家康生?
但林冠华知道罗长子玩不过康生,他也没点破,而是大包大揽,意思自己来干。
年轻嘛,有冲击力嘛!
再说,通过日本层面入手整黑材料的手法也是罗瑞卿没想到的,他现在很想说:“履历说你在克农手下干过,我真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