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探索(14)
听到这里,张闻天终于放下心来,看来主席也觉得苏联情况不对劲,要把现状和历史好好研究一番。
说句实话,张闻天以前对苏联观感还挺好的,远超平均水平,毕竟,卓在尚未加入中国共产党之际,他早已留学美国、东渡白本,入党后又被派往苏联学习,主要从事写共产国际相关工作。
作为名副其实的留苏派,1931年刚刚回国时,张闻天出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兼任中央党报委员会书记。同年9月份,份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在上海成立,年纪轻轻的张闻天便被增补为中共中央委员并成为临时中央政治局成员、常委。
在共产国际绝对主导中国革命的岁月里,张闻天不光是共产国际眼中的红人,还是重要的传声筒,党内地位比主席高得多。
尽管属于留苏派高层,但张闻天与王明、博古这种只留苏的人有很天不同,他毕竟去美国、日本开阔过眼界,在上海也做了很多工作,对基层情况了解相对较多,工作更趋务实。
否则,作为外交系统一份子,他完全可以不说,在庐山会议上还是因仗义执言,赞同彭总想法而被批判并被列入彭黄张周集团,副部级的张闻天排在正部级的周小舟之前,由此可见影响力。
张闻天对苏联滤镜的破灭比历史上还彻底,尤其和葛罗米柯一顿互相拍桌子、骂对方修正主义更达到了高潮。
他忽然觉得,没准苏联的路子从开始就走歪了,主席要正本清源,把所有问题原原本本摊开来说也有道理。
鉴于托派是个特别敏感的话题,他沉吟道:“托派前期重要人物是刘仁静,他直接见过托洛茨基本人并受他指派在中国发展托派组织,后被开除出党;
除此之外,陈独秀被开除出党后,也独立建立过托派组织,且刘、陈的托派组织还相互合并过。
后来,刘仁静不被陈独秀所容,又被开除出了托派......据我所知,他现在人民出版社从事俄语编译工作,具体情况怎样我不太清楚,建议主席可找他问问当时情况。”
“刘仁静?“
主席回忆着这个尘封已久的一大代表的名字,“对,好像他是有个托派纲领。”“
顺此线索下去,托派纲领很快浮出水面,这是1929年托洛茨基送给刘仁静二篇文章,题目叫《中国政治状况和布尔什维克、列宁派(反对派)的任务》。
在这篇文章中,托洛茨基总结了中国过去的革命并提出了今后的任务:
第一、苏维埃问题,认为苏维埃不是随便可以组织起来的;
第二、蒋介石、汪精卫是一丘之貉,对蒋介石和汪精卫同样地反对;
第三、中国革命现在处于低潮时期,不能马上进行起义,不能盲目活动,要积聚万量;
第四、作为过渡时期的口号,应找出直接、平等、不记名方式投票产生国民议会,以实现中国的独立统—,少数民族自决,八小时工作曰,王地归农民等目标。
主席看完后评价道:“报告是大革命失败后写的,有些内容可以赞尚,甚至看得还比较准,当然指望搞国民议会、走议会斗争我不赞同,常凯申根本没给我们留这条路嘛......
托洛茨基看来也不赞同农民革命,这和斯大林的想法倒差不多。”
他转头交代汪东兴:“和总理发个消息,让他安排刘仁静把当初托派活动的全过程前前后后都写一写,不要隐晦,我们态度客气点,这次不是想打倒谁,而是想把历史真相弄得更清楚些..""
汪东兴转身离开后,张闻天终于按捺不住好奇,问突然了解托派历史的动机。
“压不住了呀..…....”
主席感慨道,“王明倒台,尤其康生倒台后,一堆人要翻案,第一个下马威的就是王实味案。主的案子其实我自己也定过调,认为他有思想错误,但罪不至死,后来康生借口托派活动,把他枪毙了。
现在有人要翻案、要喊冤,我让陶铸去查,他觉得很难办,着来着去,王与托派其实并没什么关联。
与此同时,中央执行的很多路线,尤其经济方面的路线与斯大林主义完全不同,按当初调调,不同意斯大林就是托派。”
张闻天哑然失笑:“这不合逻辑啊,斯大林就算与托洛茨基完全相反,也不能说不赞同斯大林意见就是托派......"
“是啊,你看,你也这么说....…”"
主席叹气道,“不赞同斯大林不见得就是托派,但当初不赞同斯天林、不认同共产国际的很多同志,都被按上托派罪名打倒、肃反了,到死他们都不知道托派究竟是什么;
咱们是昧着良心继续说他们是托派,就该打倒,还是应该进行合理分辨呢?
甚至更进—步,把斯大林、托洛茨基、布哈林等人策略的优缺点再好好研究一番呢?
要不然思想会混乱,这次匈牙利战役,好多基层、中层甚至部分高层千部的脑子都是乱糟糟的,包括我也犯了好几次错误。
本意是想治病救人,结果事态演化到最后,反而看上去在姑息养奸....
幸好前线指挥员同志没那么糊涂,战场上也不容多想,但你敢说,下面心思没动摇么?“
张闻天还是第一次亲耳听到有关波德戈尔内访问后翻脸不认账,及主席建议只歼灾少数一点部队,最后却被迫连干三个包围圈,越打越大等内幕。
听完后瞠目结舌,少倾道:“莫斯科气氛很不正常,感觉主席团被军队裹挟着在前进,但说非要是枪指挥党吧,布尔加宁同志又自杀了.....
还有,萨布罗夫出任总书记后,本以为能缓和,结果他又指使罗科索夫斯基在波兰这样的兄弟国家搞政变,把共产党的脸都丢光了。”
“有没有一种可能,主席团本身分裂比想象得还大?”
“那肯定啊......米高扬-萨布罗夫-柯西金三驾马车和布尔加宁-别尔乌辛-葛罗米柯不是一个想法,勃列日涅夫-苏斯洛夫写他们又不是一条心,不大的主席团,我看至少有3、4派力量在纠葛。”
张闻天叹息道,“听说他们也找我们取过经,真把经验告诉他们,又不敢学或者不愿学。
我理解莫斯科有自己的骄傲,但这到处碰壁、跌跌撞撞总不是回事。
方毅有时和我闲聊,喜欢引用林老师观点,说莫斯科人菜瘾大,损是损了点,我觉得话蛮贴切。“
当主席和张闻天在台湾探讨理论和现实问题,对苏联情况指指点点时,萨布罗天也在柯西金陪同下,亲临塔林检查进口粮食入库工作。
“目前已进口了600多万吨各类农产品,以小麦为主...—半从北美走海路运输到塔林方向,还有一半走远东铁路运输到乌拉尔、西伯利亚和伏尔加河方向....."
柯西金汇报道,“到本月底,粮食总进口额可达1200万吨,16月上半年能达到1800方吨,在新粮大规模上市前基本不会导致供应中断,不过......"
萨布罗夫叹了口气:“粮价涨了,是吧?”
柯西金面色凝重:“对,涨了,涨得很快.…...第一批进口粮出发时,国际粮价还在275美元/吨,到昨天已突破345美元/吨了,可能会进一步上涨。”
“有人在狙击我们么?”
“炒作肯定有,但非要说狙击,也不太像,根据多方情报,今年很多国家都在大规模进口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