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探索(18)
众人知道,总书记同志这段时间火得不行。一方面到处喊兵力不足,需要动员;
一方面国内尤其大城市遍布逃避兵役的人口,稍微有点权力的行政干部和企业管理层为有关系的人大开方便之门,20几岁、30出头的年轻人不丢前线打仗,偏让40-50岁的大叔辈、父亲辈再次上前线,让他面上彻底挂不住。
再不狠刹这股歪风邪气,国家彻底没戏了。
“光有兵力增援,不改变战术策略同样无济于事,国防部和总参谋部要全面总结匈牙利和突出部战役的经验教训,改变战术..…."
萨布罗夫恨铁不成钢道,“敌人一天天进步,我们不能墨守成规,多想想办法,老元师们跟不上时代,就换年轻的少将、中将们靠前指挥,躺在功劳簿上不思进取,会被时代淘汰的。
老元帅们和大将们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想休息、想享福完全可以,党和人民都没意见,如果不适应新战术,那就尽快退下来休息,强行多留在前线只会多给部队造成更大损失。”
这等于当面敲打老顽固和元帅团,戈尔什科夫和比留佐夫涨红了脸,二句反驳也说不出来。
马利诺夫斯基、科涅夫、格列齐科、崔可夫、索科洛夫斯基等等,哪个不是赫赫有名的统兵大将?对面的曼施坦因、高斯、曼陀菲尔、海因里希、绍肯,哪个不是过去老对手?
仗打成这样,连比留佐夫都不知该怎么替老同志们打圆场了。
他已很注意了,尽可能不让铁木辛哥这样的活化石、叶廖缅科这样的老油条去前线带兵,免得造成不利后果。
问题年轻些的元帅们也不顶事啊。
以戈沃罗夫元帅亲自掌握的防空军为例,匈牙利战役面对野融鼠战术和无人机吃了天亏,到苏德战场上,面对这两招还是毫无办法,连连损兵折将。
华西列夫斯基总算够如雷贯耳、甚至比比留佐夫本人更像总参谋长了吧?结果他部署的口袋战术,德军压根没上当,直扑但泽去了。
下面部队按捺不住出击,反而被德军打了短促突击,损失了3万多人,现在华西列天斯基只能想办法在波兰境丙部薯连绵防线并伺机解开波兹南-柏林之围。
“柏林具有国际瞩目的政治象征意义,绝不能轻易放弃,要打好柏林保卫战,与敌人战斗到最后一刻,掩护我军后续梯队整补与展开..…"
萨布罗夫问,“目前哪位同志负责坚守柏林?““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克雷洛夫同志。”
比留佐夫解释道,“本来崔可夫同志愿意愿坚守柏林,考虑到他箭几年已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坚守过苏维埃格勒了,强行命令他必须撤回来,他推荐了克雷洛夫向志,我觉得可以胜任。”
听到克雷洛夫大将的名字,主席团众人面色稍微缓和了些。
克雷洛夫在二战时参与指挥敖德萨保卫战和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滨海集团军从敖德萨撤往塞瓦斯托波尔的行动是其独立指挥的,显示了过人的指挥才能。
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后,有丰富街垒巷战指挥经验的克雷洛夫被苏军最高统帅部派往正在斯天林格勒苦战的第62集团军担任参谋长,在原集团军司令员鲁帕丁被调走而新司令员未到任期间,克雷洛夫独自承担整个集团军的作战指挥任务,直到崔可夫上任。
崔、克两人负责坚守斯大林格勒,直到战役完全胜利。在崔可夫本人不留柏林的前提下,推荐克雷洛夫坚守柏林,已彰显了前线的决心。
“好,给克雷洛夫同志晋升元帅军衔,鼓励他务必坚守柏林120天,等待发起冬季反击。”
本来克雷洛夫今年要晋升元帅,甚至报告也已交到主席团手里,因为连续战事牵扯,一直没批,现在证人坚守孤城,不给点好处肯定不行,萨布罗夫就赶紧把元帅军衔批了。
比留佐夫和戈尔什科夫面面相觑:为什么这时候批元帅?万一要是阵亡或者自杀,那不又牺牲一个元帅么?
戈尔什科夫带着疑惑的目光看萨布罗夫,被总书记狠狠瞪了一眼,他一机炎,终宇反应过莱了:这是要求克雷落关不成功便成仁的意思!
马利诺夫斯基死在了匈牙利,再有多少不是,也是死在前线,主席团没怎么难为他,骂几句波拿巴分子后厚葬了,无论军衔还是勋章都没被褫夺,家属也获得了优待。
布尔加宁也—样,虽然犯了很大错误,看在他自身身亡、承担领导责任的份上,主席团隆重厚葬,亲自抬棺。
现在最怕就是下面部队打光了,元帅、大将们还活着,那将来历更书上全是苏联笑话!
为什么保卢斯的名字在德国臭不可闻而绍肯令人肃然起敬,就因为打完败仗后截然不同的选择。
若非保卢斯定居东德又死得早,但凡现在被波恩抓住,高低得被人拉出去打靶。
刚才只是米高扬和萨布罗夫两人在说,但基调大家原则上都予政了认同,考虑到处理逃避兵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萨布罗夫天手一挥,命令谢列平全权处理这件事,要像对付腐败分子一样对付这批落后分子。
主席团也同意比留佐夫的请求,既然不进行全面总动员而选择深化局部动员,那便允许国防部启用第三动员梯队(重新召回10年内退役的合格官兵),在此基础上满定勃列白涅夫向阿富汗投放4个师的要求。
本来确实没必要对巴基斯坦大动干戈,奈何巴基斯坦前段时间刚进攻过阿富汗,还抢了一大块地盘。
虽然这块地盘本就是阿富汗在勃勃鼓励下几年前从巴基斯坦抢的,但都抢到手好几年了,早当成是自己的了,再被抢回去岂不是丢脸?勃勃不要面子的嘛!
波兰、柏林、库尔德都和勃勃没半卢布关系,唯独阿富汗是勃勃的命根子。
退一万步说,联系印度、力邀加盟华约也是勃勃的贡献,印度人虽然磨蹭,但还算靠谱,这不已全面进攻,都快打到卡拉奇了嘛。
现在形势一片大好,万一莫斯科自己拉稀,今后出去咋混?
苏维埃身边都没小弟了,别说华约一个个叛逃,连西欧共产党和拉美民族解放头头都不愿意搭理莫斯科,再弄丢印度,将来如何交代?
既然萨布罗夫满足了勃列日涅夫的愿望,无非推迟几天,这也可以接受,勃列百涅夫赶紧赞同。
萨布罗夫、米高扬、勃列日涅夫、波德戈尔内4人一致同意,军方也不反对,决策基本就算板上钉钉了。
柯西金本想说粮食问题,看到形势不好,就巧妙地先不开口,而是问:“加强动员后就需要向中国采购更多物资,逆差如何填补,以及,在黄金没法继续抛售前提下,如何获得更多外汇?”
“你有什么想法么?”
“他们试探性提出了领土交易方案,被我否决了。中国又提出需要Mig-25全套技术资料和2架原型机L..…..."
柯西金迟疑道,“我们有这种飞机么?对方说,可能目前还不叫这编号,而是用某个内部并发编号冠名,据说是可以达到3马赫速度的高超音速截击机。”
比留佐夫和戈尔什科夫脸色剧变,米高扬同样一脸阴霾。“真有?“柯西金惊讶道,“我可都不太清楚啊,你们汇报过么?”
比留佐夫深吸一口气:“汇报过....这项目保密程度非常高,前3架原型机也刚刚试飞成功没几个月,中国人到底是怎么知道的?”
“他们需要一种特别耐高温、耐腐蚀的不锈钢配方和实物,研究所没给,我觉得奇怪,亲自去协调了下,后来才知是为飞机而开发的。
柯西金回忆道,“中方就趁势拿出对飞机的整体引进要求,具体细节目前还不得而知。”
萨布罗夫神色冷峻:“这不行啊,得要好好查,连柯西金同志都不太清楚的绝密项目,北京偏偏知道了,着实吓人......
不—定是北京直接安插的间谍,但就算美国人安插间谍把我们的秘密透露给中国,也同样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