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绞索(10)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396章:绞索(10)

“各班班长和生活委员请注意,各班班长和生活委员请注意,现在开始发放冬季校服,请每班组织5-8名同学到学校总务处仓库领取并帮忙搬运….”

进入11月中旬,随着西伯利亚寒流南下,京城出现明显降温,平均温度已跌至10度以下。

不但市政暖气全面供应,各大高校冬季校服也大规模发放,有关有线广播声音传出去后,立即惊动各班班委,中科大、中航大等学生们立即分头行动……

“44、46、48……—共48堆,这全是你们班的,你看看有没有问题,没问题就签字。”

一个戴眼镜的瘦高个男同学仔细清点了一大堆箱子,不解地举起其中一件衣服问:“王老师,其他我都看过没问题,这衣服轻飘飘的也是冬季校服?没发错吧?”

“哈哈哈,这就不识货了吧?”

总务处王老师爽朗大笑,“这可是高级货呢?刚出来时专供飞行员同志用的防寒羽绒夹克,成品甚至面料都要进口,这几年咱们国家生产水平也提上来了,不但全国产还能对外出口。

国务院林副总理下了大本钱,给全国大学生配羽绒内胆当校服,明年据说还要发羽绒大衣……同学们就悄悄美着吧,我们当老师的想要还得先交钱。

至于暖和不暖和,你身上穿几天就知道了嘛,不暖和的话,把你这件送我,我给你换毛衣,正宗恒源祥出的新毛衣……”

“这么好啊,那先不换了。”此言一出,周围笑声一片。

羽绒服诞生时间不长,二战中首先应用于美帝B-9飞行夹克上,在保证灵活轻便的同时,可让飞行员在-56°℃的环境下保持三小时体温稳定。

这种衣物是羽绒填充、尼龙面料和绢缝工艺三者结合,使羽绒服终于变得既保暖,又结实耐穿。

最关键的就是杜邦发明的尼龙面料,这种人造纤维耐磨抗造,根本不给羽毛钻出面料乱飞的机会。

除国党空军和驼峰航空队的少数人员,其他中国人别说亲身穿着了,就是听都没听说过。

林冠华刚穿越过来时拥有的羽绒大衣是整个中央体系唯一的羽绒服。

本来考虑去美国剩余物资中捡洋落,结果发现,羽绒夹克、羽绒内胆包括鸭绒睡袋等物品全是抢手货,早就被美国本土民众抢光了。

对中国而言,国内也没任何尼龙面料厂。

花高价买显然不划算,好在难不倒林冠华,他从70年后倒腾了一大批尼龙面料,再让人把制作工艺弄来,搜集鸭绒、鹅绒,仿效美帝空军款式造出了中国第一批羽绒夹克。

这些衣服中央领导一件都舍不得穿,全发给了当时正蓬勃扩军的人民海、空军,且规定飞行员先配发。

从19590年开始,全国各地因地制宜,掀起板鸭养殖的热潮,增大鸭肉与鸭绒的供应。

这些鸭绒有些被制成羽绒内胆、羽绒夹克,有些就被制成羽绒睡袋。

当时条件艰苦,羽绒睡袋并非每人一个,而是各军集中一批,发放给需执行寒冷冬季野外侦查、潜伏的部队使用,重点供应给在东北的战略集群。

林冠华不想再听见打仗冻死人的场面了。

当然,朝鲜战争打得很快,最寒冷的季节基本没怎么打。不过那是后话,谁也不能料事如神;当初林冠华为加强防空,拼命给战略集群搜罗了数千门防空火炮,实际用到并不多,但没人说那些是浪费,反而一个个心存感激。

那会儿美国人都被炸晕了,他们要也有这么多防空炮配置,估计志愿军损失也不会小。

在大力兴办前提下,鄱阳湖边水禽资源丰富,每年有10多万只鸭子被腌制成南安板鸭出口到东南亚市场,堆积如山的鸭毛就全部收购、分拣,由此诞生了中国第一个羽绒服品牌——鸭鸭。

随后,上海延吉羽绒服厂也开始生产羽绒服,重点为国家登山队生产配套的羽绒服、睡袋等产品,出现第二个民族品牌——飞达。

等中国第一批国产尼龙面料生产成功,再也用不着林冠华从后世搬运,也可敞开生产了。由于外贸需求较大,大部分专供出口,国内销量很少,价格也偏高。

没办法,市场经济体系下,除军队核心岗位必须保障供应,不可能放着能赚钱的国际市场不卖而在国内卖低价。

本来这批冬装大单要出口苏联,结果因卢布连续贬值,本还在苏联人民承受范围内的羽绒夹克、羽绒背心包括羽绒大衣等就显得过于昂贵了,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群众都打算忍一忍,今年不买新冬装。

出口走不了干脆就走内销,林冠华大手一挥,给大中专学生们安排了人均100元的校服费就开始下发。

100元是什么概念呢?

上海熟练工人平均月工资在1962年上调后大约是75元,100元比一个月工资还多。

故而大学生校服和军队制服—样,都从上到下全套发放,连袜子、棉鞋、皮鞋甚至棉毛衫都发……

这样发放还有额外好处,当大中专学生穿着校服、佩戴校徽去公共场所时,一眼就能被人认出来而格外受人尊敬,引导社会各界对知识和文化的向往,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国有大厂蓝制服的优越感。

很多家长、学生看到后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考上大中专。

上了大中专,不但学费全面,还有奖学金,甚至连衣服都从头发到尾。

很多大中专学生家庭条件不好,学校发这么多好衣服,舍不得全部自己穿,往往整套拆开,往家里匀几件给弟弟妹妹穿。

这穿上以后,哪怕只是贴身衣服,走在十里八乡都感觉扬眉吐气。

别说—般家庭感觉体面了,正在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就读的毛远新(平时化名李实)穿着一身崭新校服、佩戴上校徽在休息天见主席和蓝萍时,都得到了啧啧夸奖,觉得真不错。

无论面料还是款式,都很不错,朝气蓬勃、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虽然补丁衣服遮掩不了学问的光芒,但穿着体面给人的整体感觉肯定更好。

某种程度上也是加强内卷,但内卷在这会儿有更多好处,敦促更多工农阶级子弟努力上大学。

要不然,工农阶级通常觉得读到初中毕业也很不错了,可抓紧工作赚钱、补贴家用,不会想太多。

更多人走上高考独木桥的道路,加上林冠华定下来的统一招生、统—划线的规矩,面对招生名额既定的总前提,实际也在压缩官僚子弟、资产阶级家庭子女的大学空间。

这种作为阳谋,你无从抗拒,甚至都无法指责。难道公平、公开、公正不应该么?

法理之外不过人情,考不上的干部和资产阶级子弟也不是一棒子打死送去上山下乡,统管教育的林老师打开高复班的大门,同意以商业教育模式招收落榜生再回炉、再考试。

只不过这种学校通常只在核心城市才有,也只有他们有钱可聘请退休的优秀教师重新讲学、辅导。

一般来说,经过1-3年催熟,只要不是特别笨的学生,最起码都可以捞个地方院校的入学名额。

林冠华认为多高复比走后门好,就像他坚决反对干部腐化,但绝对赞同提高干部待遇一样。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