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绞索(19)
抹平贸易逆差、获得外汇的苏联,则抓紧机会紧锣密鼓地启动进口。
除继续下达2400台埃汶发动机外,还额外下单购买了400台三角章(Gyron,音译吉伦)发动机。
三角章发动机是德·哈维兰公司研发的,英国本土放弃使用,有关研发经费后续都由中国支付并获得全套知识产权,包括生产线也在中国建设并由英国人持续监管生产。
经持续改进,到GY6阶段已实现最大推力104.8KN,加力推力142.7KN。
虽然比Tu-22使用的vD-7M发动机最大推力107.1KN,加力推力158KN要略小,但两者重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三角章重量只有2687公斤,而VD-7M重达3650公斤,前者推重比高得多。
更重要的是,三角章比vD-7省油且故障率低,比多勃雷宁后续设计开发的RD-7M涡喷(VD-7改进型)更优越,下面人不止一次要求引进这款发动机和生产技术便于生产新的Tu-22改型。
谈到技术引进时,因涉及中方知识产权始终绕不过去,苏联又不想出让Mig-25技术,一直僵持在这里。
不光是三角章发动机,苏联想引入很多中国先进技术,要么囊中羞涩拿不出钱,要么因涉及交换而通不过,要么军工体从中作梗不愿意放手引入。
你都从国外引入了,我后续还怎么扩充产能,怎么获得研发经费,不要钱白嫖还差不多。
之所以爽快同意进口部分航发,实在是国内生产跟不上节奏,前线消耗又如此巨大,不靠进口发动机根本没法顶。
国防部最后做了很有意思的决定:只向德哈维兰批量买发动机,不搞技术和授权,买回去自己铅研、山寨;为避免中方说闲话,特意选择从英国购买,显得是"原装进口"而不是中国生产的"仿制产品”。
反正货找源头了,够不够负责?
就算偷偷山寨,也是山寨牛牛的,不是山寨中国的。
这把德·哈维兰雷得着实不轻,哪怕是他们负责出口给莫斯科,这些发动机也得从中国生产线上下来,无非贴个德、哈维兰(不列颠)的铭牌而不是中国。
毕竟这款发动机需求量不大:全世界当前就中国在大规模用,德·哈维兰不可能在英国单开生产线。
不是说生产不了,技术确实全套都有,实在没必要,英方技术工程师、监理乃至QC都在中国呢,甚至德·哈维兰总部都想搬中国去。
林冠华知道新时代苏联笑话后,着实笑了半天,最终让德·哈维兰别吭声。
发动机生产好后,我通过海运用集装箱送到丹麦,你们负责走最后一段海路交付给苏联人,随便他怎么想,反正价钱不能少,运费也得加足!
既然是英国进口,那服务一定到位,从出厂铭牌到包装箱一律全英文,所有文件都得德·哈维兰员工签字。
英国人自己也快笑死了,连声说好,白捡的生意,什么也不用管,只要从丹麦过下手,从中抽5个点不香么?
大家都心照不宣把英国国防部砍掉的技术、项目、资料平送半卖弄给中方,没办法,资本家也要吃饭啊。一顿饱和顿顿饱还是明白的。
在土耳其-苏联和平协议正式签署并公布后,黄金终于跌破150美元/盎司大关。
就在同一时间,以色列也在美国撮合下与黎巴嫩、叙利亚等签署停火协议。
这份协议和土耳其不一样,只是停火,不代表各方面承认现有边界,更不代表周边各国承认以色列。
这里存在非常抽象的事实,最早不遵守联合国决议的不是以色列而是阿拉伯各族。
他们不愿意遵守联合国决议也不是要为巴勒斯坦人撑腰,而要谋求各自好处。
最典型即联合国初次为以色列/巴勒斯坦分别独立建国划分了领主范围,以色列得到偏袒而获得了过多领土,故以色列很想把实际边界确定下来,双方共同建国。
巴勒斯坦人认为自己吃亏了,坚决不同意。
这完全可以理解,你不同意,那要求重新划分也行,但巴勒斯坦人在一班阿拉伯兄弟怂恿下,做出的决定是不承认面积分割,不承认以色列享有任何土地,也不是说要求联合国主持公道重新分配,而是选择在以色列建国第二天就开战......
这就是第一次中东战争。
结果阿拉伯联军输了,以色列赢了,以色列获得了更大面积。
巴勒斯坦人剩下的领土,南部被埃及占领,东部(约亘河以西包括耶路撒冷)被约旦控制,北部被黎巴嫩和叙利亚控制,美其名曰“帮助"巴勒斯坦人反击以色列,其实都在谋划如何借帮助名叉把这些领土并入本国版图。
恰好又赶上埃及内乱与运河冲突,于是以色列搞起第二次中东战争。
这次战争结果就是以色列在东面夺取了约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并趁势冲过约旦河向约旦本土进攻;在南面把巴勒斯坦人压缩进加沙地带;在北面夺取了更多控制区。
若非英国痛下杀手使用云爆弹,德国冲进叙利亚抗住苏联南下,场面还要糟。
战后以色列实际控制领土扩大到2.1万平方公里,巴勒斯坦人只剩下了6000平方公里左右,大半分布在约旦河西岸,少部分在加沙。
这时候再让以色列承认1947年分治的联合国决议,把兵力和人口退回来,犹太人也不鸟你。
随着土耳其大力招揽巴勒斯坦人补充国内人口,再加以色列有意无意驱赶,加沙地带巴勒斯坦人全被赶走去了土耳其,以色列彻底控制了与西奈平岛交界的埃以边境。
埃及没公开承认以色列,但默认边界,彼此相安无事;
约旦势力被赶过约旦河,在约旦加入上约后,双方也默认以约旦河作为边界,基本相安无事。
之所以说基本,是因为约旦官方虽不再支持抵抗组织,但民间还有同情者在输送物资、经费给抵抗组织。
中方对约旦态度很明确,以色列打过来,我会帮你,但如果你跨过边界而挨揍,这我不管,你首己解决。
由于英国事实上已放弃对约旦的军事保护,甚至伊拉克和科威特都有赖于中国驻军,基本相安无事。
匈牙利战役对以色列是极大震慑,再骄横跋扈的以色列人也不敢去撞上约力量,对约旦民间支持也就装看不见了,谁家还没有几个亲戚朋友不是?
南部、东部稳定后,第三次中东战争攻击重点就是“纳赛尔恐怖分子”、“黎巴嫩武装分子“和叙利亚反以色列民兵。
明眼人都懂,名义是反对恐怖分子,实际是加大驱赶巴勒斯坦人的万度,有机会打黎巴嫩和叙利亚穆斯林时,以色列也毫不手软。
以色列在此过程中拼命搜罗武器,特别是利用英国财政危机从牛牛这里大力购买。
当初英国飞行员向以色列投掷炸弹、导弹乃至云爆弹的海鹰、猎人、吸血鬼、堪培拉、标枪等飞机,摇身一变都成了以色列空军装备,后来甚至连海雌狐也出现在以色列空军序列中。
面对大国没法看,但在中东是碾压性的,逼得约旦、伊拉克等国只能加速装备J-3/J-6等予以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