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定力(3,2400票加更)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409章:定力(3,2400票加更)

“总的来说,过了几年,你依然不赞同主席的意见?”

“对,我不赞同,从头到尾都不赞同。”

林冠华道,“经过这几年演变和观察,我越发坚定了这种想法。”

“不赞同呢,其实完全可以正大光明讲,你不赞同主席的次数也不少了,对着千也好多回,真有道理,主席完全能听进去。”

任书记道,“柯庆施、张春桥的事过去好久了,确实可找个契机再讲一讲,回避解决不了问题.…....

当初你争都不争、辩都不辩,直接—棍子用国民党特务名义将张春桥春打倒,其实留有后遗症。

张春桥确实是国党特务,这点没冤枉他,但扪心自问,真正要打倒他的不在于他是真特务还是假特务,而是那篇资产阶级法权批判…..”

“张春桥我懒得和他争,没主席支持,他的文章一文不值。

但当时和他争,不就和主席直接打擂台了么?我没这意思,也没这时间,只能强行闯过先顶过去再说,等待以后来看。

不过我也估计错了,我以为起码能熬到二五计划结束再来讲这件事,事态发展很快,一下子提前了。

本来上次庐山会议也可以讲,结果出了康生这档子事,又拖了下来.….要不然,陈云向志在会上发言就不是讲给干部职工加工资,而是讲国有企业收入体系深化改革问题了。”

任书记恍然大悟:“我是说嘛,我明明记得陈云有材料要在会上讲,结果庐山上他没讲,回来后也没讲。

没讲也是对的,主席那会特别敏感,办康生已触及非常重要的领域了,再把这茬拿出来讲说主席考虑不周全,确实容易形成围攻态势,反而不好。

党史确实没白学,现在开始围点打援了......"

对计件工资制,中央一开始认为是能提高劳动效率的好办法,在1948-1951年全面推广,无其东北地区因引入苏联管理体系非常多,很快加以盲目仿效,到1953年前夕出现高潮。

从试运行情况看,计件制推广后,确实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产出,提高了工人积极性和收入;但深层次矛盾也随之引发。

—是工人之间相互眼红,计件和计时摩擦不断、相互拆台比比皆是。

计件工抱怨计时工不配合,以至于每做一道工序都要停下来等。

计时工抱怨计件可以多劳多得,自己多干只是义务劳动,并总结说"计时为人民服务,计件为个人服务”,在经济效率上不能批评,就在政治上抨击计件工资制“坏的作用比好的多,促进了个人主义发展"。

二是管理层与员工冲突,计件工人不仅与计时工人矛眉重重,和定额员、工段长间也时常出现纷争。

计件工人为多拿超额工资,经常埋怨定额太紧、劳动组织不合理,甚至对定额员进行讽刺和谩骂。

而在任务分配过程中,计件工人又与工段长关系紧张,双方锱铢必较地讨价还价,有些工人为挑工种、争工资,组织起来闹事。

三是生产层与质检层矛盾被诱发。

计件需要以质检合格为依据,不合格品生产出来不但不能结算,还要倒扣。

为多赚钱少扣钱,计件工就开始在工序上动手脚,该刷5遍的刷3遍,该间隔6小时再进行第二道施工的就胡乱压缩为3小时、2小时等。

这些在质检这里统统通不过,就谩骂人家“吹毛求疵”、“鸡蛋骨头里挑刺"、“苛刻刁难"、“无事生非”.......

最终被迫调整质检,但调整质检工序后送到其他项目上又出问题,最终被迫返工并重新搞,增加了不必要的浪费。

四是方案本身存在不合理性。

同是计件制,苏联使用累进计件制,到东北就变成无限计件制以降低操作难度。

之所以这么调整,是因为实行苏联式累进计件制,必须要有很精确的统计工作,并要实行严格的经济核算制。不然就可能发生工资支付过多的偏向。同时,计算起来也比较复杂。

东北解放初期,中共缺乏受过训练的工业管理人员,缺乏实施累进计件制的人才基础,企业管理能力较为有限。

因此首先推行直接无限制计件工资制度,暂不推行累进计件工资制度。必须实行累进计件工资制度者,须经主管部批准后方得实行之。

改行无限计件制有助于简化繁杂的工资构成,当年大连建新、沈阳兵工厂等工厂,就全部采用新制度,创造出高速增长的奇迹。

问题在于,个别典型核心企业无限计件搞得好不等于其他企业都能搞好,更不代表无限计件就完美无暇,随着大范围推广,问题接二连三暴露出来。

这时候陈云、高岗已陆续统管经济工作,林冠华也逐步掌握工业化主导权,必须加以调整。

林冠华其实没管过工厂,他的手段很直接:

-承认现有工资和收入体系,确保政策调整后工人收入少平不下降,产品产能不减少、质量水平有所上升、工艺管理制度更严格;

-核心国有大厂交给日德东欧专业人才实施管理,从副厂长、车间副主任一直到工段长配到位,实行德日企业管理法而不是苏联企业管理法,在德曰企业管理法初见成效时,陆续向其他企业推广、普及;

-砍掉企业办社会职能,为基层减负并轻装上阵。高岗赞同整顿,对学德日企业管理法持保留意见,对砍掉企业办社会基本不赞同。

高饶事件很快爆发,他离开政治中心,最终全套国企改革是在陈云、林冠华主持下着手进行的,陈云负责去各地蹲点、视察,林冠华负责从全球扒拉项、引进设备和人员回国。

整顿调整效果还不错,保证了抗美援朝、南亚、南洋战争各系列物资供应,确保了对苏供应出口大幅攀升,又买现了大量工业化项自落地。

主席等人对此整体而言是支持的,肯定之中也有不满,主要集中于两个层面。

一是外国专家主导并控制国有企业管理模式。苏联模式占上风没准还能扯扯,结果林冠华大量使用英法比荷德美曰管理法,唯独看不上苏联模式,也基本不用苏式管理,政治上受攻讦很多,骂得最难听的就是“买办工业化”。

二是经济挂帅、效率优先与中共平均主义的传统理念产生冲突。

计件制所产生的工人收人差距拉大,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挂帅"思想和中共长期奉行的平均主叉理念存在显著差别。

主席曾公开表示:“我们党是连续打了二十多年仗的党,长期实行供给制......实行低给制的入员,第二次国内战争多的时候有几十方人,少的时候也有几万人,抗战时期从一百多万增加到几百方,一直到解放后初期,大体过着平均主义的生活。”

老总也提出过:“我们是在供给制条件下过来的,打仗不要钱,伙天不要钱,任么都不要钱,革命成功就靠这制度,现在建设新国家,虽然要有新的体制,但传统优良作风不能丢。”

主席认为,计件工资、绩效主义的毛病是增加新老工人之间、强弱劳动力之间、轻重劳动乏间的矛盾,助长工人为五大件而奋斗的心理,使人们不是首先关心集体事业,而首先关心个人收入。

在林冠华看来天经地义的东西,在他们眼中难以想象居然属于社会主义范畴。

比如林冠华就认为熟练工人就应该比新工人多赚钱,两者差距就该是创造价值的大致比例,但很多政治局委员乃至常委认为不能拉卉太多,熟练工应该羌偿帮助不熟练工,一个班组中如果有人完不成定量,其他人应该加班帮他完成,让他们体会集体主义的温暖。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