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降维(6,5100票加更)
为这件事,波德戈尔内甚至摆出了澳新战役中中国小艇跳跃进攻的案例试图说服国防部长兼海军司令员。
戈尔什科夫科很不认同,中国案例他又不是没研究过,认为完全没任何可比性。
当时美国在澳洲和新几内亚有漫长的海岸线,兵力不足,所以小艇找突破口屡屡能成功并输送兵力和物资。
现在德国就但泽一个点,其他波兰领土任苏军登陆。登陆成功有啥用?地面难道还不能直接推过去?
真正有用的跳跃登陆是去原东德海岸线搞事,但尝试几次都失败了。
和人口稀少的澳大利亚与新几内亚沿岸不同,东德海岸线全是人口密集区,轻步兵渗透上去后很快就会被德国消灭。
除白白送死外,一点价值都没有。波罗的海面积毕竟太小,躲不过德国海军监视,包括瑞典、丹麦等国也不会放纵苏军在德国方向登陆。
而要大规模登陆,苏联现在压根就没这个实力。一次两栖登陆投放一个营都实现不了,更别说海军陆战旅规模了。
归根到底,海上战争中,导弹艇应付不了德国空中力量,无其防空导弹滞后于对方精确制导导弹的性能。
如强调飞机对抗飞机,又牵扯到空军体系上来,似乎对海军也不利。
防空导弹及电子对抗出问题已是老生常谈了。
目前空军在波兰前线都处于下风,哪有什么精力去波罗的海上空争夺制空权?
戈尔什科夫想了半天,认为最好还是顺着波德戈尔内的逻辑加大小艇建造,至于核潜艇和武库舰,缓一缓就缓一缓,但不能停。
缓和停不是一回事,这不外汇也有了几亿,又能进口英国发动机了,那顺带多搞点飞机,无其要强化海航万量。
米高扬看出戈尔什科夫的尴尬,折中道:“大型军舰缓一缓,优凭造小艇的策略是对的,但资金缺口和计委三角账也是现实,更不必说航天项目拖欠的经费更要划拨。
实在不行就再调整下汇率吧,五一前调整为12:1,帮财政和计委系统度过难关,社会消费品和工资序列继续调整并优化价格体系;
前线必须尽快取得进展,再不能渡河成功、解除柏林危局,我们恐怕要有新的战略考虑。”
暗示很明确,波罗的海不是决定性战场,把制海权让给德国问题也不大,但泽能不能拿下不是关键,归根到底还是要在陆地上取得战果,再不能取得战果,继续这样拖延下去,恐怕要调整战略。
米高扬只说要调整战略,暂时没说应该怎么调,其他人也不问,问了也是百问,战沉演变才能针锋相对提出策略。
情况不能再这么继续下去了,必须改变,这一点主席团完全认可。
米高扬这通稀泥和得还算有成果,各方都能接受,迅速通过各项权宜之许和柯西金的产业调整策略。
3月23日,在前线浴血奋战、并已取得3个战果的加
加林大尉收到调令:返回莫斯科候命。
“需要我回去担任训练教官?”
加加林奇怪道,“但我技术不够好啊,其他同志比我
更适...
“不是教官,是其他重要任务。”
“重要任务?比和德国人打仗还重要?”
”是的,必须执行,如果你不合格,就再回来,我们
这里很需要....
加加林带着疑惑和30多名抽到调令的飞行员一起回去
了。
回程途中,加加林发现同行飞行员确实技术好坏都
有,不像充当教官的样子,唯一共同点可能都没受过伤,
仅此而已。
三驾马车也收到抽回部分飞行员用于培养航天员的要
求,他们清楚更多内幕,但完全没心情计较缓不济急的航
天项目。
三月战事又持续20几天,苏波联军再次损失了近20
万兵力,虽然滚动攻势已发展到奥德尼斯河边上,但很
难渡河,侥幸漏过去几个团也无法建立稳固的桥头堡而被
对手悉数消灭。
在桥上架设浮桥的努力已尝试了40多次,陆续都被德
军击毁,双方沿河对轰,用航空兵在对方前沿地带进攻,
形成了奇怪对峙。
这种情况对苏联非常不利,有限的物资、装备、弹药
全都需要千里迢迢送来,路上还要不断遭遇绞杀和折磨,
加剧了损耗。
更重要的是,三驾马车很清楚国内经济情况非常糟
糕,供应波兰的压力沉甸甸压在身上,完全没任何拖延和大规模对峙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