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降维(18)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456章:降维(18)

这段时间,林彪和往常一样,认真研究、分析苏德战场的形势和战术,另一边也留意全国舆论和宣传战线。

东地中海战区建设完成,尤其南亚战役结束后,林冠华建议安排军事观察员参与德方行动,但仅仅是观察员,既不刺探、泄露德方机密,也不帮助德方出谋划策,纯粹的中立立场。

这话题比较敏感,因为并未提出对等在苏军方向派遣,大家也知道苏方不可能接受中国观察员。

—旦中国派遣观察员参与德方行动的消息被外界知晓或被英美故意泄露,会不会导致舆论立场上的被动?是否更意味着中国在两德统一立场上的微妙变化?

光论证该提议就耗费了好些时间。

直到菲克特勒来访,《乌拉尔方案》明里暗里公布,中国军事顾问团才最终成行。

这时候已无所谓了,不管北京说什么,莫斯科都会起会疑心,那干脆去德国看了再说,也好了解后续双方战术。

不仅看苏军如何调整,也摸一摸北约的底气。

军委和总参可通过顾问团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除此之外,中国侦查卫星、通信卫星也频频光顾欧洲,提供信息保障。

为侦查苏德战区情报就浪费卫星寿命是件很奢侈的事,一颗侦查卫星寿命耗资不菲,但长则数周,短则1-2周就要报废。

即便如此,林冠华坚持陆续发射。

作为高边疆战术一部分,美国NASA在不断发射各型号的锁眼卫星,并就有关战术进行持续演练,仗虽然是德国人在地面打,但空中情报支持其实主要是美国人提供的。

中方也明白锁眼在不断扫描本国领土,查看各类核设施、军事基地、军港等重要情报。

如顾虑军费损耗而不敢跟上并推陈出新,就将迅速落后。经林冠华科普,大家明白这一技术未来具有的深远意义。倘若卫星能及时监测到波兰战况,并向7500公里外的北京报告,那以7500公里划圈,印度洋深处的海域,夏威夷以西的中太平洋海域、所罗门附近的西南太平洋海域,理论上也完全能监视并向北京传输并不断发布指令。

而且林冠华定的指标是要至少实现1.2万公里完全覆盖。再进—步,一旦把指挥系统搬到电子船上,由该舰执行远洋决战指挥,也有可行性。

这时候就不要说卫星太高、数据传输延时了。

再高的卫星离地面也就是3.6万公里,按光速传递,1秒内足够完成,而传统电报恐怕连第一个数码都没发完呢。

东方红2-4号用的主要是C波段传输器,从中星卫星开始,用的是带宽强度更大的Ku波段传输器,理论上可实现更高速率。

前期测试中,东方红2-4号如用于数据通信,大致可实现500K/秒的传输速度,当然这只统计了下行速度,上行速度默认对称,如有特殊情况,上下行比例可以调整。

在Ku波段转发器下,下行传输速度理论极限是2M/秒。非要搞更高也可行,但不具备实际意义,毕竟输出端很少发大数据,几十K和上百K的数据感觉不出明显差异。

目前这时间段的常规电脑,处理2M/秒数据非宕机不可。

以莫斯科商务处通过卫星系统发回国内的文件为例,只限定用16K/秒的速度传输,比国内政务网、军事网等通过有线网络处理的速度慢很多。

考虑到历史上90年代还在使用电话拨号(实际下行速度只有几K/秒),21世纪才有最高标称64K/秒的ISDN拨号,60年代用卫星实现该速度已非常吓人了。

不能细致计算经济成本,这种卫星通信模式下,每M数据远程传输都得3000美元起步的成本,连美国人都感觉大为肉痛。

即便再贵,军委还是要用,并要持续给美国人施加压力,逼迫华盛顿烧更多钱下去。

卫星通信有很多优点,最典型就是多址通信。

其他通信手段通常只能实现点对点通信,而卫星以广播方式进行工作,在卫星天线波束覆盖的整个区域内的任何一点都可设置地球站,这些地球站可共用一颗通信卫星来实现双边或多边通信,即进行多址通信。

另一个关键优点就是自发自收进行监测并构建网络。

发信端地球站同样可以接收到自己发出的信号,从而可以监视本站所发消息是否正确,高功率密度与灵活的多点波束能力加上星上交换处理技术,可提供宽广地域范围的点对点、多点对多点的复杂网络拓扑运维能力。

对于军队,尤其复杂构成下的军队,后一种能力至关重要。

林彪在辽沈战役中大多数时候只能指挥到纵队,了不起在紧急情况下调度到师。

他口述内容,让刘亚楼纪录并迅速复述后转发给各纵队司令员的名场面已是当时战场通信和指挥的极限,一般人甚至连复述都做不到。

就算这样,刘亚楼传递的信息压缩到字符不到1K。

假设现在给林彪64K/秒的文字瞬达能力,放苏波边境那340多公里战线上、双方200多万大军捉对厮杀,依靠数字地图和战场投影帮助,他甚至能微操到每个合成化营!

放海军就是旗舰能微操到每个航空大队、每艘驱逐舰以上军舰。

技术是这回事,身体能不能抗住计算量则是另一回事。卫星持续上天总归有道理,要么搞出了更先进的光学摄影机,要么装备了高功率设备,什么太阳能电池迭代都能构成利好。

所有功率元器件都需要电力供应才能工作,增大功率要么靠降低耗电量,要么靠增加供电量,卫星表面积是有限的,谁的太阳能电池效果越好,谁提供的电力就越充沛。

这些玩意都和半导体密切相关,在刻意拔苗助长下,往往几个月就有迅猛增长的进步。

不发射升空、不上天测试,难道捂在手里发霉?

相比美国不断在光学侦查上下功夫、竭力提高分辨率,中国在卫星领域的部署算全方位、成体系推进。

林冠华知道体系怎么搭,在进入陌生领域前就有全系列地图;而美国人只能一点点靠自己摸索未知领域。

就像现在,美国已知道光学成像、提高分辨率的重要性,锁眼卫星更新到了第3代;美国也知道合成孔径雷达的重要性,推出了第一代合成孔径雷达卫星。

但美国还不知道卫星通信的巨大价值,或者说哪怕知道这东西有用,暂时也不知道啥用。

北斗系统指挥导弹进行饱和式覆盖,就需要用到卫星的广播通信和地面指挥能力。

现在等于美国在往深度卷,中国在往广度卷,在中国开辟新赛道并被美国人知道后,他一拍脑门回过神来:还得加这个,继续投钱。

这种卷法带来了其他国家的极大痛苦,中国花钱多,但因为先吃市场,总能得到正收益。

以卫星通信数据为例,虽然每M要3000美元,具体结算时却按5000美元/M收费,买单的就是初步搭建中的SWIFT和国际信用卡组织,他们要靠这笔数据做生意,相对于国际资金流动那巨大的收益,5000美元就不算什么了,1M数据能用10多天呢。

假设日后数据发展到非常庞大,那说明接入组织和会员非常多了,大家分摊后也没什么,比传统电报统算要便宜且更方便就是胜利。

这部分民用数据利润就能用于补贴研发成本和军用。

中国的巨大优势是对外标价可用美元,对内成本实际按人民币算就行。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