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调研(11)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470章:调研(11)

“那么,就看着波兰被瓜分,乃至于被迫放弃社会主义走回头路?”

主席叹气道,“东德毁灭,社会主会义已丧失了一个政权,这勉强算德国内部统一事务,毕竟我们也承认东德属于德国一部分;

波兰本是完整、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现在不但可能分裂,还丧失社会主义政权……这样下去恐怕会形成连锁反应。”

“这没办法,只能看他们自己了。”

少奇手一摊,“难不成我们还帮波兰去恢复国土,扶持他继续走社会主义?苏联不会念你的情,欧美更反感,就连波兰自己恐怕也不见得会感恩戴德。

退一万步说,就算我们不顾世界舆论和两边阵营压力,强行把波兰保住并确保走社会主义路线,派谁去打仗呢?谁来解决军费和后续2000多万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呢?

全靠我们援助么?准备花多少钱?300亿?500亿?我反正没这能力弄这么多钱。

我们这有能力弄这么多钱的人绝不会同意你这么搞,强行要搞,那就是其他窟窿也保不住,到时候不是2000万的问题,是8亿人一起受苦!

不要忘了,我们自己还有4000多亿债务,还面临与美国的大战要花钱呢。

匈牙利战役也是小林从美国化缘摆平的,没有化缘,这笔钱也是很大压力,波兰压力只大不小,少花冤枉钱吧,费力还不讨好!”

少奇语气很不中听,但主席没办法,只能忍着,确实如他所说,搞钱很难,强行勒紧裤腰带必然上上下下一起反对。

现在有人真搞到了钱而且能维持盘子稳固、越做越大,你敢从盘子里抢么?他把盘子一放,你连端都端不住!

总理打圆场道:“对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发展,我们当然负有责任,但这种责任不是说寸土必争、每个节点都较量,否则当初古巴、巴西也不会放弃了……

苏联认不认这个责任和旗手,当下还是两说。

少奇有句话没错,我们还面临与美国的作战,只要打赢,到时候凭借胜利余威再把波兰或其他国家重新搞起社会主义来,还是有机会的。

小林说让苏德再打打,让美国再耗耗也是这道理,美国现在不耗在苏联身上,那就要耗在我们身上了。

对波兰问题,最多就把卡廷事件的影印件给他们,这是我们所能做到的最多、最大程度了,其他暂无必要。”

三人讨论了半晚上,第二天一早常委会又碰了头,不出所料,绝大部分人赞同林冠华的观点:以德国赎买土地方式推动苏德体面议和,但如果有任何一方不答应,中国也不必计较。

调停失败完全有可能;大不列颠对澳大利亚调停都失败了,人家的关系难道不深厚、不久远、不更具有历史传承?

调停只是给个台阶,当事人硬不肯走下来,你有什么办法?你难道还把他强拉下来不成?

至于波兰是一个还是两个,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是北约阵营还是苏联阵营,中国最好不要干涉,让他们自己定。

但有一点,中国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波兰政变,罗科索夫斯基不管有什么理由,武力推翻哥穆尔卡都不得人心。中国只承认哥穆尔卡,不承认罗科索夫斯基。

主席对会议结论保持沉默,既不赞同,也不反对,只让总理出面谈,看苏联什么态度。

有常委会依据,下午与波德戈尔内的正式会谈就有了底线。

话当然怎么灵活怎么说,但意思很明确,这是中方的调停方案。

波德戈尔内没说好也没说不好,只说会把中国方案带回去研究,但总理觉得他可能接受不了。

莫斯科想让德国赎买波占东普鲁士,同时这笔钱还得给苏联,用于抵偿苏联对波兰的民事开支,波兰东部边界保持不动。

总理觉得无论波兰还是德国,都不会接受,欧美各国普遍也不会认可。至于波德戈尔内提出的有关物资加大输送问题,总理满口答应,表示没有任何问题。

甚至苏联目前因车头和车皮不足,中国会想办法加大伊拉克这条线的输入;至于波罗的海方向,受制于德国海军“临检”,中国只能和柏林方面继续沟通。

没错,现在德国拦阻苏联运输船只的理由叫“临检”,东西多半还是能送到,但什么时候让你送到,取决于德国何时放行,快的话几个小时,慢的话得几天甚至1-2周。

由于德国真是“临检”而不是扣押,各国船舶都心照不宣配合了,生意嘛,总是这样的。

当波德戈尔内与中方洽谈完,心急火燎返回莫斯科时,米高扬等人也在心事重重地谈论新任总书记问题。

本来柯西金觉得这次非米高扬自己担任总书记不可,随着时间推移,他发现米高扬依然没这意思。

一方面,主席团意见仍然存在众多分歧;另一方面,社会舆论众口难调。

本来主张议和的声音一度已占了上风,但8月24日,德国通过国际红十字会把克雷洛夫元帅遗体用冰块保存并送到莫斯科后,又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一堆人咬牙切齿想要报仇。

柏林本意是放出缓和意向,能在谈判桌上拿到为什么非要动刀动枪呢?

关于赎买款,德国也不是不愿意掏,毕竟如林冠华所说,打仗更费钱呢!

但德国人缺乏对苏联的深刻理解,或者说他们理解的苏联还是以前的套路,不明白苏联连遭挫败后那种扭曲的情绪。

萨布罗夫等人送克雷洛夫最后一程,并将其安葬在马利诺夫斯基旁边。

以格列齐科、崔可夫为代表的强硬派要求继续作战并再次提出动用核武器的请求。

相反,三驾马车倒没说核武器,而建议总动员,争取常规战争中打败对方。

三驾马车见识过大局,知道更高层面的战略博弈:如发生在波兰的境外战争都需要用核武器才能维持,那苏联的虚弱更加暴露无疑,真遇到《乌拉尔方案》怎么办?

同归于尽么?

同归于尽也要有能力才行,现在恰好能力不足,同归于尽都做不到!尤其想和中美同归于尽也办不到。

不要忘了,现在中国领土和军事实力分布是南北半球、东西半球,连美国都没法通过一次性进攻全部报销,更别说苏联。

他们认为苏联损失固然很大、德国损失也不会小,苏联的体量优势毕竟在这里,卫国战争那么困难都顶过来了,现在的困难顶多和苏芬战争差不多。

萨布罗夫辞职后,苏共中央总书记不可能长久空缺,米高扬不上,有资格竞选的大概只剩下勃列日涅夫、波德戈尔内与谢列平了。

谢列平又稍逊一筹,因为他进入主席团才1年多,本人也觉得难以胜任。

勃列日涅夫和波德戈尔内对总书记都有兴趣,又不敢强烈表达出来,谁都知道这总书记上台后需要负责解决问题,如果解决不了,肯定最后灰溜溜下台。

难题就在于软硬力度很难把握。像列宁这么软,谁也没那个威望;像斯大林那么硬,仗又没打嬴。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