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诡谲(4)
回北京没两天,林冠华又被一波、张宗逊、谷牧等人拉着去看北运河整固、疏浚与黄河穿越段场面。
7月份出京后不久,华北开始普降暴雨并最终形成了洪水。
首都新区和中央新村也经历了建成后的第一次严峻考验,水位最高时,围绕中央新村的两条护城河大幅度超过警戒水位,水面离地面只有1米多。
中央警卫局不但加急调配力量做好抗洪,甚至还做了紧急疏散的准备,一时间忙得满头大汗。
常委们倒是心中有数,这件事事先已提醒过了,最终中央新村安然无恙度过,包括首都新区城内各处也基本没受内涝影响,可见工程质量大体是经得起考验的。
光首都新区经得起考验和中央新村配套的迷你水库没用,得上游那么多水库与水利设施一起发挥作用才行。
下游海河稍微有点险情,但基本也稳住了,损失不大。相比历史上1963年华北洪水的破坏,现在只剩下一个零头。
洪水带来的不全是坏事,好事也有,比如断航、断流许久的运河北段终于完全蓄满了水,个别地段还进行加宽、加高,变相提高了通行能力。
原本对清退还有怨言的各地方心悦诚服∶中央毕竟看得远,如果不遵守要求而清退,泡在水里现在损失就大了。
提前清退有补贴拿,现在被泡、被淹再向上级申请补助或救济,非但搞不来钱还得挨训。
不过,京杭大运河全线恢复使用远没嘴上说的那么简单,光黄河穿越问题就绕不过去。
1855年,黄河北岸决堤,原本夺淮入海、向南流入黄海的黄河向北改道,走古济水河道,从山东入海。
从此,黄河基本与江苏断绝了联系。
之所以用基本两字,是因为1938年常凯申把花园口炸开,黄河再次南泛,形成黄泛区后入海,那会儿还是到江苏的。
直至1951年大堤重新合拢,黄河再度北归才算结束,一来—去又隔了12年。
1855年后,黄河与运河在山东聊城附近相交,由于新黄河河道高出地面,不但黄河水会倒灌进入运河,且船只也因河道受阻而过不去,运河被迫分成南北两段运作。
维系北京最重要的漕运也受到严重影响,原来设置在江南的船闸全部失效,被迫先卸货后再换船,各方面苦不堪言。
本来按中国传统,这样搞下去北方政权肯定完蛋了,但科技发展救了大清一命:海运!
海运小火轮能直接把江南的粮食和物资沿海岸线北上送到天津后再入京,这样一搞,在没有南北铁路年代,不但贯穿了贸易和物资输送,还保持了紧密联系。
海运兴起后不久,漕运便正式废除。
逻辑和柯西金改革一样,留着没啥用反而成为财政窟窿,废弃虽然要出钱遣散,好歹填平了未来窟窿。
漕运都没有了,漕帮自然慢慢烟消云散。但出于对大清废除的愤懑,很多人后来与革命党合流。
天津由此成为北方最发达的近代城市,甚至比北京更繁华,民国时代人称上青天。
想恢复南北运河通航必须打通穿越黄河的难点。穿越黄河有三种办法:正交、上交、下交。
正交就是两条河道形成十字交汇,形成人工湖模样,运河两端设置水闸,防止黄河水倒灌并携带泥沙壅塞运河;
上交就是在运河上修建船闸,一级级把水提上去,最终把运河水面提高到与黄河一样,交汇后进入;
下交就是在黄河河道下面挖船渠。
在林冠华穿越的年代,正交没人设想,因为工程量比较大;上交、下交都有人考虑,又以上交感觉逻辑上最为可行。
不过运河北段被堵塞太久,很多地方都被占用,还建设了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桥梁,恢复起来非常困难。
在本时空,专家们进行计算后,认为正交是相对代价最小的办法。
黄河入济水实际不满100年,泥沙虽有淤积,但河床高出地面不过3米(后世普遍在4-6米甚至更高),且旁边也没多少重要建筑物,完全能甩开膀子大干。
就和修地铁一样,明挖远比后世的盾构法省力。
众人从通州附近登上了机驳船,一路南下,张宗逊介绍道:“正交方案简单说就是在黄河河道上挖出一个800米见方,7-8米见深的深坑来充当交汇湖,让运河能正常闯过去,设计土方量大约是500万方。
和一般土方不一样,他主要由泥沙构成,挖起来轻松得多,但需要吸沙船配合……”
4-6米表面看只比3米高一倍,实际风险远不止一倍,堆积越高,冲击下来的势能就越大,这就是一米高一米险的由来。
“不过,实际施工中500万方肯定打不住……”
张宗逊补充道,“毕竟黄河水在不断流动,这边挖下去了,高处泥沙会崩落,流水过境又会带过来一批,专家们预测整个工期土方挖掘、疏浚量最终要超过3000万方。
最大麻烦不在于3000万,如果不会增加,挖一方少一方,总有干完的一天。
疏浚在于我们必须要挖得快,只有在下个汛期来临前把足够深度挖空,才能确保成型,否则辛辛苦苦挖了大几百万方或几千万方,洪水—冲,又堵上了。
还有可能就是,虽然在下个汛期前办妥了,但后续需要不断清淤,否则很快会淤塞并恢复到原样,再赶上大洪水就一切白干……”
林冠华听明白了:一边挖、一边加的项目设计已搞好了,有把握施工;但施工完以后会不会再次淤塞,及为防止淤塞而常年疏浚的代价是多少,目前不好算,既没把握,也无先例。
他问道:“风险是什么?会造成黄河决堤或把南北两段运河冲垮么?”
“这倒不会,风险就是浪费钱……”
年轻的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补充道,“一是辛辛苦苦干了好久,到时候大洪水—来重新堵上,恢复原样,完全白干;不但正交人工湖工程量全部白干,南北两段运河的水闸也基本白干;
还有种就是每年需要不断投入,持续疏浚,在经济上不一定划不来……”
所谓经济上划不来就是疏浚的巨大代价与保持运河畅通的收益相比没法直接权衡。
运河不是收费水道,其中利益到底该怎么权衡,水利专家完全说不清楚,这不光涉及工程定量,还涉及到比较经济学。
你说正交项目投入3-4亿划算,可通过运河恢复通航收回,那么请问,这笔钱在哪里体现?是运价降低了还是商品价格便宜了?
如果能收过路费,那多少还是判断依据,但林冠华不主张收过路费。
历史上海运干翻漕运还有个重要原因: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