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诡谲(5)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485章:诡谲(5)

按南北分线原则,那就是4:6开。

南线继续沿用走黄河古道,去开封,绕三门峡,进山东入海,占6成,年径流量350-400亿立方米。

北线占4成,安排年径流量200-250亿立方米的水平,作为—条引水沟渠而不作为主要下泄地思路来考虑,分给桑干河北的最北支线大约是100亿立方米。

这样分流后,河南需移民的数量可减少到1000万。

钱正英对着地图比划道:“即便这样,北线工程难度也极大,中间有一段提灌区。

黄河中游万家寨附近高程在980米左右,而朔州却是1200米左右,需解决200多米抬高或干脆下穿,长度达100多公里,过朔州以东才能实现全程自流。

关于抬高还是下穿的方案都在论证,两派支持者都有。抬高派认为下穿打隧道太吃力,既然河套两岸都是煤矿,国家要大规模建设发电厂,那就把夜间富裕电力用于抽水蓄能,过朔州后逐步释放,蓄水放水大致上补充20-30%的电力即可;

这方案构思起来容易接受,山地明渠,逐级抬升,缺点就是引水量太少,别说100亿了,10亿都非常困难;

下穿派认为打涵洞引水一劳永逸,他们考虑用9米口径盾构机修筑石质管道并设想淤积情况……

9米直径的下穿岩石涵洞,假设每秒流量400立方米,理论计算值每年以输水126亿立方米进桑干河,扣除渗水、泥沙等因素,接近于100亿。

下穿岩管利用山体构建,相当于被包裹起来,冬天基本也能保持奔流,不会被冰冻,这是明渠不具备的优势。

当然,下穿岩管施工难度极大,靠人工挖掘明显不行,必须依靠盾构机,姑且不说能不能行,就算行,造价也得是天文数字……

和那个比较起来,运河/黄河正交方案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属于小儿科了。”

薄―波问:“北线泥沙淤积情况怎么样?”“有肯定有,但不大。

北线河水携带泥沙量只有南线六分之一,虽然比长江携带泥沙量的水平要高出数倍,但比黄河容易治理得多,我听说交通部在长江的疏浚已取得显著成绩,疏通桑干河、海河之类的河流应该问题不大。

北线相比南线六分之一是整体水平,如在万家寨以北修筑坝体、提灌,泥沙首先会沉淀一番,含沙量会减半甚至减去大半。”

凡有一定含沙量河流,在入海口处都会有拦门沙,河口拦门沙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江水流动会不断堆积与流失形成的动态平衡系统,长江毫不例外。

长江口沙滩始终冲淤不定,水势复杂多变,每年从上游奔流而下的近6亿吨泥沙在长江口淤积,形成约60公里的浑浊浅滩。

这些拦河沙将长江入海口层层分叉,长江口呈现四口入海态势。即使这四个入海口也是里外深,中间浅,拦门沙极其顽固地阻塞着航道。

建国初期,长江航道平均水深只有6米出头,2.5万吨以上的海轮只能停在外海,无法通过长江口进入上海港。

当然,这时国际海轮普遍体量不大,2.5万吨足够满足大多数情况下的停靠需求。

那时疏浚水平很差,只是维持性疏浚并、捞沉船乃至一些爆炸物。

真正带来考验的是海军发展。

当中国引入乔五后,才发现停靠、修理都有很多问题,适合乔五停泊的只有青岛和台湾,来上海每次都得小心再小心,精心计算涨潮后才能利用高水位进入。

更有意思的是,黄浦江水深居然比长江口要深好几米,乔五正常状态时能进高昌庙外延口水道。

交通部和海军马不停蹄启动大规模疏浚,为提高技术水平,不但从欧洲进口吸沙船,甚至还花大价钱雇佣国际团队来疏浚。

经过12年不懈努力,长江口深度终于从6米提高到9米多,虽然比不上后世疏浚成果,好歹也积累了很多办法。

这也是为什么交通部一说准备在黄河/运河上正交、疏浚,专家们如此兴奋的道理,长江都干了,这回轮到黄河来练手了。

目前长江疏浚还在持续进行,要求到1970年挖到11米深以上。

不挖不行,因为江南造船厂已启动改中途岛级建造,大连、高雄也陆续启动马耳他级国产化,万一以后国产航母要到长江口来晃荡被卡住怎么办?

这时就没人说疏浚怎么算钱的问题了,解决卡脖子比钱更要紧。

退一步说,就算上海不关心国产航母,那几万吨级的油轮、滚装船今后难道就不想生产了么?

他们正常也要这吃水深度,一波同志雄心勃勃,打算把长江航道挖到13.5米甚至14米以上,这数据不是瞎拍脑门的,因为法国塞纳河深度可到13.6米,美国密西西比河可到13.7米,长江这么大体量,搞14米又怎么了?

14米的话,8万吨级重型航空母舰都可顺利进出,不用计算潮汐,一波觉得挺带感。

这世界上没核武器腰杆不硬,没海军说话不响,一波分管交通部后,差点都想把苏联原本通过西伯利亚到莫斯科的铁路生意都全抢过来走海运。

苏联人不知道海运有优势么?知道啊,他没船啊!

太平洋舰队用的还是20多年前的老旧军舰,甚至25年前的运输船。

作为对比,中国鲸海舰队甚至开始用上6800吨的旅大级(英国郡级国产化)导弹驱逐舰啦,林冠华调度了足够经费,以每年4艘在全国6个大型船厂陆续开工,要求1965年国庆前服役16艘。

只有这些玩意陆续服役,海军才能放心大胆地把二战老旧驱逐舰送到海警去。

就算鲸海舰队先进的导弹驱逐舰只有一艘,但架不住千吨级的导弹护卫舰还有好多,太平洋舰队除核潜艇领域还有点优势,其他处于被鲸海分舰队全面压制的状态,戈尔什科夫一点办法也没有。

林冠华沉吟道:“我个人更接受下穿方案,400立方米/秒的流量也不算很大,新安江泄洪时,单孔最高可达900立方米/秒,400连一半都没到。

我粗略算了下,大约实际流速是7米/秒,山体和岩管能承受这冲击么?短期可以,长期可行么?需不需要额外加固或采取其他措施?”

“确实在7米/秒左右,这冲击力还是有一点的,入口处第一波承受冲击力肯定要特别加固,后续如何还要实际勘探,很难一以概之。”

钱正英诚恳道,“山体地质条件多变,可能前一段没问题,后一段就不行;有可能常年管涌下也会有问题……大部分下穿派同志建议局部加固、涂抹防水水泥等,就像加固铁路隧道一样。

流水冲击可比火车对山体冲击大得多….…”

林冠华继续道:“运河全线拉通后的经济效益肯定比你们评估的3-4亿正交建设方案要大很多,后续疏浚费比起长江口疏浚也小得多。

如果水利部、交通部、黄河委员会乃至专家组确信工程技术没问题,疏浚可以解决,那就大胆上马,尽快赶工,资金我来协调……

退—万步说,就算挖好了、疏浚了,结果罕见大洪水又用泥沙把运河壅塞了,完全可以再挖嘛……总不能大洪水、特大洪水年年有。

如果那样就不叫100年一遇、200年一遇了,而要提高设计或施工标准。

但安全和生态评估必须做好,我可以接受壅塞,不能接受溃堤,那要出大事,壅塞最多是交学费浪费钱,恢复原样而已,溃坝、决堤是责任事故。”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