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诡谲(6,3000票加更)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486章:诡谲(6,3000票加更)

眼熟归眼熟,吃饭当口把人支走干什么?按—波对林冠华的理解,他不是这么不体恤下面的人。

“小伙子要深入基层,走走看看……”

林冠华用筷子敲了敲盘子,又指指茅台,“这桌菜不便宜吧?虽然费心招待领导能理解,但也要去基层看看,民工们吃啥。

万一再闹出个克扣民工菜金的张某、刘某来,我们面上也挂不住。分管部长还得去彭总那检讨。

咱们是油水部门啊,虽然群众能理解水至清则无鱼,但也不能乱搞,出事了咋办?

吃点喝点用点还是小事,万一偷工减料到时候溃坝啦、决堤了咋整?人命关天呢。”

这次华北洪水,首都新区负责建造的头头脑脑心里都捏着一把汗。

平时你好我好,这万一要紧关头出事是要掉脑袋的,幸好质量过关,什么大问题都没有,主席特意表扬了京畿工委、建设部等相关人员。

海河虽然出了点事,但问题不大,基本也是肯定为主。

如果当年没查处张子善、刘青山,任由他们胡来,事后也不返工,那这次就难堪了。

谷牧—致负责建设系统,深有同感,所以林冠华派曾庆红微服私访了。

小伙子7月份就跟着林冠华下去调研,和他认识得一样,虽是自动化系毕业的,搞学术和发明创造水平相对欠缺,但情商很高,报告写得很有条理,非常适合干办公室。

想来也是,他母亲是延安保育园园长,从小迎来送往,耳濡目染,场面格外精通。

李成栋特别欣赏他,很希望留在自己手下。

但一个大学生刚出校门就到国务院办公厅显得夸张了些,尤其还是政治局委员家的二代,这对将来发展也不利,林冠华让曾庆红跟自己转悠半年,后续还是要继续下基层。

沈阳机床厂搞数控机床也不算委屈了自动化专业。

曾山知道消息后特别高兴,千叮万嘱儿子跟着“林叔叔”好好学,学完赶紧下基层锻炼。至于后续造化肯定是会培养的,这就不用操心了。

虽然曾山足足比林冠华大21岁,他一直坚持平辈论交,好在林冠华比小曾也大18岁,从年纪来说当叔叔没问题。

林冠华一个眼神,曾庆红心领神会,去外面普通食堂和工人们唠嗑有关工资、伙食等情况了。

一般说来,不克扣工人钱的项目不一定没问题,但如果连农民工钱都要克扣,几乎可以肯定项目存在问题,近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大家都有担忧,又不便多说,也没动酒,最后李成栋留了25元当饭钱。

晚上曾庆红回来后,把摸底情况一五一十进行了报告,意思普通民工伙食还过得去,言语间也没太多抱怨,油水供应算充足,就是一点不好,请假不太容易。

农忙时想回家不太被允许,非要去的话,请假一天要扣一天半的钱,请假5天以上,超过1天扣2天的钱,几个人嘟囔了半天抱怨……

这不是什么大问题,说起来算严格管理的一种,当然手法显得简单粗暴了些,到他们层面,已不能批评这些了,一波、谷牧、张宗逊等都大大松了口气。

就像李井泉为完成把偏远的、落后的少数民族送去移民的任务,不惜派人封山搜捕,强行加码,你还能怎么批评?

把奴隶制、朝不保夕的人口送去发达社会主义的苏联,还给高额现金补贴,那是“德政”,差不多意思意思得了。

林冠华问谷牧:“建设系统大型项目工人每天的工钱涨到多少了?”

“不一而足,各地不一样……条件好点的地区,比如天津、北京的重体力活,一天除了管2顿吃喝,每天还给2块工钱;条件差点的省份,比如安徽、江西,那就只有1.6、1.7…….

过于偏远的地方,比如蒙古、瀚海、新疆,可能比2块还略高。

做一天算一天,但一天不是标准的8小时,通常到10小时左右。休息天也不固定,主要看天气,天气不好下雨啥的会停工。”

林冠华点点头:“有没有发衣服的?劳保服……”

“发过,效果不好……发了衣服肯定要减少一部分钱,他们不干;如不扣钱,很多人发了衣服过几天就走了……”

谷牧苦笑,“发了衣服也不见得就肯穿,很多人还是把衣服带回家给家里人了,后来我们还是恢复到原来一样,发工分,到需要结算时再拿钱,平时可以用工分去供销部兑换商品,那本要比外面便宜些,他们是懂行的……

变来变去,还是老套路最好,工分和钱是实实在在的,其他不是不想要,但各人家里情况不一样……”

林冠华今天也看出来了,好多人确实没穿标准劳保服,但穿着旧军装看到的不少,甚至还看到了不少美帝、澳新的军装。

没办法,缴获实在太多,自用不可能,销毁又浪费,除精品外,其他摘除军衔标志后放回二手市场发卖,用量最大就在各建筑工地。

美帝、澳新军装质量确实可以,都发卖好几年了,现在还能穿,说明没破。

解放军装饰早就换了款式,美帝军装也陆续换了款式,还有很多不一定是缴获的,可能就是廉价过剩物资,中国毕竟节约惯了,不介意,反正也没人为此上纲上线。

政治局常委都穿缴获的日本黄呢子大衣,我们为什么不能穿?

林冠华问:“目前工资水平还能保证从农村把过剩劳力吸收出来么?提高点工资是不是更有积极性?会不会促使他们放弃小农作业?”

谷牧道:“怎么说呢,这事情多少有点复杂。

首先,很多人之所以农忙要回去,并不是家里真非他不可,而是想借机探亲、休息几天,和老婆亲热亲热;

其次,之所以愿意来干民工,农忙还想回去,说明放不下那几亩地,乡土观念太重,否则干干脆脆移民不是见效更快?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做工确实比种地收成要高,但还没高到让他心甘情愿放弃种地的地步,毕竟谁都想留个退路;一旦全家都出来,都在城市里生活,又很难攒下钱……

下面也很为农忙时一窝蜂跑得没影而发愁,很多工地都有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土办法,有的规定请假要多扣钱,有的干脆农忙前就不结工钱,除非你今后彻底不干了……

真要不干吧,秋收一过,民工们闲不住还得出来,季节性因素很强。所以很多工地上量都在农闲,农忙时节进度会受影响干脆就上小量。”

—波补充道:“也不能全把建筑工人都变成国家工人,我们也容不下这么多人,没活还得给他们发钱,非把公司拖垮不成。

现在主要的建筑公司都是保持精干的核心队伍用于完成技术性工作,需要上量时再大批量招募民工,保持流动性……

铁路、交通、水利等各部门项目都这么整。

你说加工资这事也不好整,加多了不合适,加少了也没吸引力,当然也不可能太少,工资太少就招不到人,项目完不成要挨板子,这又不是旧社会还能抽壮丁。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