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新体系(3)
关于军火,德方肯定需求过量了,直到日内瓦条约签署时,还有大量美制军火、自产军火源源不断入库或还在半路上。
这说明军方高层对战争形势出现误判,认为苏联还可以坚持很久,其实莫斯科已不想打了。
核武器使用当然出乎意料,但核武器使用后快速停战直到媾和,速度之快也超过了德国人的预期。
原本以为至少要打完这个冬天才行。
这些军火不要是不可能的,谁都得罪不起,只能全收下来,这也是为什么贷款和负债敞口还在扩大的根源。
先进装备并不嫌多,现在德国拥有300多架F-4鬼怪战斗机,是美国以外各国中最多的,甚至超过其他北约盟国总和。
即便这样,面对后续24架订单,阿登纳当局依然毫不犹豫要过来。
有了F-4才可以淘汰落后型号,比如那批坑爹的F-104就出清给了以色列,价格是68万美元/架,连当初购入成本的一半都不到,卖掉4架F-104才能换回一架F-4。
以色列空军很清楚F-104的优缺点,但还是咬牙买下来,这玩意只要不用于对地攻击就还好。
以色列人买F-104不是用于对地的,而是用于夺取制空权,防止英法出动攻击机给他投放云爆弹的。
攻击机可用其他飞机,比如F2H、F7U之类顶替,虽然性能不算突出,但价格实在便宜,20多、毛30万美元一架,还想怎么样呢?
坦克的话,T-54/55虽然落后了,但只要便宜,以色列人依然愿意要。先进的T-62/64也想要,德国考虑一番后也卖了一些。
缴获太多了,自己留着也没用,德国更愿意用M60,诸如M48\M47之类就陆续清空给其他国家。
以色列买军火的动机明显不纯。
这波匈牙利战争、苏德战争牵扯了全世界注意力,很少有人关注以色列持续扩张。
以色列不但全取了巴勒斯坦2.7万平方公里,还获得了黎巴嫩、叙利亚的部分领土,总面积将近4万平方公里。
以色列不光占领了土地,还通过修筑定居点、防御塔(防空塔的简易版)等方式,把当地人口陆陆续续挤出去。
留在巴勒斯坦境内的巴勒斯坦人已不到20万人,且陆续还在迁往土耳其;黎巴嫩和叙利亚穆斯林也在不断被驱赶。
以色列并不以此为满足,谋划进—步扩张。
扩张有4个目标:黎巴嫩、叙利亚、约旦和埃及。
以色列上下评估后,认为约旦、埃及暂时不能碰,最有利的还是向黎巴嫩和叙利亚扩张,尤其可向叙利亚扩张。
之所以如此扩张成性,与突然的人口暴增密不可分。
以色列通过接纳移民,获得了140万波兰犹太人和40多万苏联犹太人,总人口一跃突破400万,比黎巴嫩+约旦人口总和还多三分之一,几乎与叙利亚持平。
三股不同来源的犹太势力为争夺主导权,各种想法层出不穷,但对外扩张、夺取生存空间成为最大公约数。
要扩张必然打仗,考虑到叙利亚人口比自己多,以色列必须要进一步扩军并更新装备,提到18万人在中东已是小霸王级别了。
这波军火发卖浪潮中,德国还接待了来自巴基斯坦、印度的客户,他们没有外汇,希望用易货贸易形式完成。
高斯告诫军方,往南亚卖任何武器都要征求中国意见,最起码要报备,否则将来出事会很难堪。
阿登纳深以为然,亲自和乔冠华沟通一番,希望中方允许德国可把实际出售的产品清单复制一份给中国。
第二天后者答复:中国不反对德国向印度/巴基斯坦出售常规武器,只希望德国能收现款或现货,赊账交易最好别做,因为不知道会出什么事。
阿登纳大喜过望,连连表示感谢。
这会儿印度内部打得着实不可开交,南亚战争失败后,印军主力遭到惨重打击,虽然牛牛加以扶持,但各地反抗势力层出不穷。
各周边国家都偷偷摸摸把过剩的二手武器半送半卖给印度反对势力,怂恿他们和新德里当局干,整个印度就是军阀混战场面,明面上正常关系还是维持的,包括印度禁飞令解除后,牛牛往印度输入武器也被允许了。
整个印度乱成一锅粥,连尼泊尔也依靠廓尔咯人的骁勇,在印度内部扶持了亲本方的武装团体。
如果不懂什么叫民国军阀混战和帝国主义扶持,印度现在就给大家重新演示一遍。
别管中央邦、北方邦人种相同、信仰一致就不会打起来,那不可能,民国军阀混战难道还是两个民族交战么?
印度也有穆斯林,这批人得到了孟加拉等国的重点支持,和印度教们对着干……
全球低端武器都往这边输出并消耗,万国造毫不稀奇,坦克什么的反而没啥大用,还不如RGP来得管用。
中国也在委托南亚白手套往印度卖军火,德国向印度官方再出售一批,正好平衡平衡,多打打。
整个套路和当初往印尼卖军火完全一样,反正只有到各方面精疲力尽才能停下来。
印尼内战持续了6年,人口减少近四分之一;印度内战时间也不会短。
不打内战是不行的,土地太少、人口太多,工商业又被破坏殆尽,根本承载不了,只能如此。
根据林冠华部署,中国本土已不种黄麻,所有黄麻全从南亚引入,其中从印度引入的黄麻全都用过剩军火换,卖给孟加拉的二手、三手甚至N手军舰也是用黄麻换的。
不是每个国家都能像海得拉巴这么舒服,要矿有矿,要地有地,要港口有港口,要工业有工业,人口偏偏还不多(相对于海得拉巴的领土而言),不但有钱还有大哥保护,日子别提多舒爽了。
60亿人民币赞助费本来说好5年还清,不计息,结果才过一年半,海得拉巴就付了45%,国内气象蒸蒸日上,一点都没所谓的横征暴敛的影子。
王公有钱绝对不是偶然的,确实善于搞经济,他也看不懂苏联那么强大的国家为什么搞点钱如此费力,没钱随便搞点矿啊。
你看我们开多少铁矿,中国就要多少,开1000万吨,卖完了,开2000万吨,也卖完了;今年打算开2500万吨,应该也能顺利搞完……大几亿吨矿呢,随便卖,卖了这个还有其他。
他是不知道苏联物流的苦,要是黑海港口输出2500万吨原油,那估计其他生意全得停掉;就连秋明油田卖给中国的原油还得中国上门帮苏联修原油管道。
两面临海、大把良港、永不封冻、土地一年三熟的海得拉巴哪懂这些苦呢?
从格局来说,海得拉巴和美国最像,两边临海,南面没有强国,东西都是滨海平原且港口众多,如果中间不是高原而是大平原就更像了。
本来北方还有印度这个强国,现在有缓冲国后,与印度不再接壤就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