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新体系(17)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524章:新体系(17)

视频信号回传容易理解,现在已部分实现。

电视制导炸弹就是视频信号回传,靠传统目视或直接光学成像太过于靠近打击目标,又研发了电视信号控制吊舱,将导弹摄像信号通过电视信号交给吊舱进行景像放大式,便于载机操作人员能在更远距离上识别和跟踪目标。

中国转让雷石导弹技术时特意留了一手,未将控制吊舱技术转出去,哪怕在苏德战争时期,美国小牛导弹都还靠直接目视,无非想办法改进摄像机和成像镜头。

吊舱并非万能,导弹本身覆盖范围有限,吊舱只能增加20-30公里覆盖范围,不能随意扩大。

—旦随意扩大,就算看得到目标,导弹也飞不到;为扩大导弹射程而将导弹做到很大又不符合空基武器效率原则。

除可见光电视制导外,中美还先后独立发展红外制导。红外制导优点十分突出,制导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隐蔽性好、效费比高,更重要是能全天候作战,并在战场烟雾、尘埃造成的低能见度条件下较好地探测伪装、锁定目标。

苏德战争时,德国F-4就持续投放红外制导的小牛,但从整体而言,美国红外制导技术距离中国还有一定差距。

一方面因为红外导引头的敏感半导体,另一方面也是解码芯片水平差异。

双方不约而同在给飞机座舱加装电视屏幕,不过还是传统CRT,液晶屏幕还远不成熟。

自中国率先推出液晶屏并将其运用在计算器、手表、电子钟上后,雄心勃勃的美国厂家立即引入技术并尝试制作LCD电视机,去年诺贝尔奖提名时,就有是否用液晶而替代激光成为选项的考虑。

这设想被美国人卡了一道,美国希望第一个搞出LCD电视从而获奖,最不济也可以分享。

RCA公司花费巨资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液晶平板电视并在计算机展览上公开展示,虽然仅是显示单一色彩的静态图像,但已足够震惊业界。

震惊归震惊,实际没销路,12寸屏幕需要3万多美元,价格太贵,且单一色彩也没法用,远不如普通电视机。

摩托罗拉、AT&T、惠普等美国公司都冲了进去,但林冠华知道他们不会成功,最终会和历史上一样,在巨大投入、漫长的研发周期前败下阵来。

究其原因,就是美国看不上计算器、钟表等小液晶领域,上来就一门心思搞大电视机,反而不如日本人能苟到最后,一边赚钱投入一边研发。

也可能不是美国人不想,而是没小液晶成本优势,如果把价格做到和日本人一样,那就不是赚钱而是赔钱了。

在本时空,小液晶主要是中国出货,日本尝试引进并仿制,他们卷起来的能力比美国高,但很显然,在中国面前还是不行。

这像极了很多电子领域竞争,日本每次都尝试从中国引进专利、仿制、生产,等掌握技术能出货时,中国产品就开始降价,降价后中国还有利润,日本不但没能收回成本反而还要亏损技术引进和其他研发费。

咬紧牙关、硬着头皮去竞争是看不到希望,只要中方继续降价,日本通常会亏损累累。

索尼、东芝、三洋、松下等一个个都吃过这个亏。

高关税也保护没用,日本市场狭窄,光靠本土会饿死,而欧美基本上双方税率一致,就算日本能凭借“代偿”特点以相对较高的价格卖—批出去,扣除代偿金后依然入不敷出。

电子、计算机产品在日本本土发展磕磕绊绊,产业半死不活,经常需要政府注资,可政府又哪来那么多钱?

日本造船、机械、汽车、炼化等行业利润都很不错的,市场前景也广阔,政府不扶持这种产业反而扶持老亏损的企业,着实说不过去。

以前有欧洲景气顶着,问题不大,就当雨露均沾。

苏德战争已经结束,日本又面临新竞争对手和发展挑战,再不加油,汽车、机械、炼化等很快会被德国打垮,池田勇人内阁下定决心,缩减对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投资,转而加注造船、汽车、机械、化工,称之为四支柱!

逻辑很容易理解,中国在计算机、半导体、电子、通信领域那么大优势,出口美国也不到20亿美元,造船、汽车等等随便搞搞就是50亿美元以上,哪个更有前途看不出来么?

你问美国本土造船、汽车行业?

问得好!

美国造船业在大搞特搞《两洋法案》,军用船舶如饺子一般下水,要么就被移民船、滚装船等占用船台,腾不出手来;汽车也这回事,底特律还在忙着大规模生产坦克呐。

此前陆军旧坦克统统塞给了德国人,正大造特造M60A3呢。

除此之外,美国还启动XM1新坦克招标,准备在1970年前后升级换代,彻底取得主战坦克领域优势,避免目前M60相对于中国的Z59、苏联的T-62/64没有独特优势的尴尬。

造船领域,中德都不能和日本竞争,在4支柱中,造船是最粗大的支柱。

中国确实没心思现在与日本竞争造船,林冠华要求继续拓宽TMT产业护城河再考虑其他,过20年再和日本扯造船。

既然电视信号能传给几十公里外的电视吊舱,也能利用小型化设备传给头顶的通信卫星,那坐在更远处的指挥室里观摩到前线动态就变成可能。

“理论可以观摩”和“具体观摩到”之间存在较大鸿沟。

林冠华解释道:“虽然海军侦查水平比20年前提高了很多,但实话实说,旗鼓相当对手对抗,发现对手难度大了很多……

以前用侦察机进行扇形面侦查,一般覆盖母舰300海里为半径就够了,最多不超过400海里,太远已没有意义。

飞机找到航母前,可能会被航母雷达先定位并发现,但因为没有防空导弹,只能招呼掩护战斗机击落或使用高射炮,这就让侦察机发现敌军舰队的概率增强许多。

现在双方都使用预警机,且预警机都前出侦查,彼此正常侦查不是400海里,而拉大到1000公里以上。

正常情况下侦察机还没发现敌舰队就先被敌预警机发现了,对方会调集战斗机率先集中击落;

就算侥幸摸到舰队边缘,很可能没摸到核心位置,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已把防空导弹唯唯打上来了。

好比陆军摸核心阵地,还没看清楚,就被外围三道防线给打死了。

有代差的舰队间作战,比如和南斯拉夫这层级的海军交手,他也有航母编队,舰载机也可以是F-5和G-4,理论上只要找到对手就可以给予重创,但我们拥有预警机优势,可先看到将其击落而保护自己。

甚至能做到我早就看见他了,他始终看不见我,能看得到我的都被率先干掉……”

林、聂两人点头称是。

先敌发现、先敌开火、先敌摧毁这三环中,最麻烦的就是先敌发现。

林彪道:“如果我们能先敌发现并精准定位,是不是再远也可以消灭?比如……用陆基中程导弹砸过去,哦……我说的是常规弹头。”

“理论上完全可行,实际难度很大,这是反舰弹道导弹的思路,非研究几十年不成……”

林冠华道,“弹道导弹速度太快,再入大气层时起码5马赫以上,甚至有十多马赫,会产生电离黑障现象,隔断通信,等恢复通信后,因运动速度太快,指挥通信窗口很短暂,定位又比较麻烦,不够精准……

北斗系统对运动物体的定位精度远不如静止物体,速度越快越不准……现在的技术,基本上超过1.4马赫就不能用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