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辩论(11)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541章:辩论(11)

主席下意识问右手边的总理:“快反部队到现在为止花多少钱了?”

“您指今天展现的几个营还是全部。”“全部。”

“算上飞机、基地、训练、装备和全部配套,可能要24亿,当然,这不是一年花出去的,好几年累积下来,也不完全是军费开支,很多走了其他系统。

比如那个狙击步枪目前只在快反部队装备测试,但只算了造价,研发走科工委和国防工业部系统……”

主席大受震撼,低声道:“这钱真不便宜啊,都快赶上一个航母编队了。”

“那是啊,但要求是确保全球96小时热点响应并空降直达一个旅呐。”

总理叹息道,“花钱确实多了点,但有底气花钱也是胜利,那电影看了我差点掉眼泪,革命胜利30年,老百姓过得那么苦不说,部队也那么苦,上上下下乱糟糟的,总有死不瞑目的感觉……”

主席沉默不语,最后只能默默点头。

7月份中央全会开完,尤其苏联代表团讨论完有关问题返回后,常委们重新组织了学习,这次倒没再看党史,而是看电影。

考虑到接下去有一场大型战争,林冠华挑选了80年代经典电影:《高山下的花环》。

这部电影对常委们刺激很大,如果说党史还可能有“岁月史书”的味道,那电影所反映的细节会让他们有更多感受。

都到常委这级了,不可能被意识形态宣传简单蒙蔽,而更善于发掘背后隐藏的东西。

林彪看的时候就十分生气,说道:“解放30年还是这些破装备,都还不如我们现在呢……”

这话不是妄语,元时空1979年的火力和装备水平远赶不上本时空1964年解放军的水平。

包括与越南反目成仇,军队疏于训练,各种乱七八糟的思想荒诞不经,包括走后门居然电话能直达前线指挥部,无疑令人吃惊。

这些都能堂而皇之在电影中放出来了,按一般理解,现实只会比电影更糟糕。

当初为许世友去留,常委们还在会上推演过他在对越时的指挥,林彪讽刺那指挥水平还不如军校毕业的团长,又看粟戎生的作业也摇头,主席都只能叹气,没法强行再给许世友出头。

你连更弱的军事体系都运用得一团糟,现在装备体系更现代化的前提下,当然不行。

换而言之,军联会把许、韦等顽固派扒拉下来,把不适合新军事革命的干部安排转业完全有道理。

主席只能借点评粟戎生的口气表态:“行了,为人还算本分,天赋确实差了些,让他安心搞导弹吧,别指挥打仗了,能少死人。”

懂的都懂,后面那句“别指挥打仗,能少死人”明着说粟戎生,其实针对许世友。粟戎生此时还在国防科大学导弹工程,连毕业证书都没拿,部队锻炼都没下,谈什么指挥?

基因在这里,家学渊源也在这里,包括舞台也给过了,但军事指挥太吃天赋,不行就是不行,没法勉强,勉强只能死更多人。

反倒张宗逊的儿子张又侠(对越副团长)表现可圈可点,被常委们认为是好苗子。

相比许世友,杨得志的指挥水平基本在线,功底还在,现在人也还年轻,正好用新战术加以引导、培养、锻炼。

总的来说,电影里反映出来的30年后的解放军无论思想、装备乃至战术素养都让人摇头。

特别是79年28天战斗,虽然本方不能说精锐尽出,但对手也不是主力(越军主力此时在南方和柬埔寨),火力、后勤整体占有优势,伤亡居然高达3万多,且不包括支前民工的损失,让林彪怒不可遏。

要知道现在派几乎同样多的部队去匈牙利,和几十万最精锐的苏军打了3个月,损失也不过1万多。

林彪还细致发现,电影中除了步兵、炮兵及极少数坦克,就没看到飞机和导弹的镜头。

他问林冠华为什么没这个,是不便拍摄或费用太高?但就算电影没有,研究的战史资料中也没体现这方面内容啊。我们的飞机和导弹呢?

林冠华一摊手:“没用!没钱!没货!飞机还是歼-6主力,大多有毛病,1971年就有1000余架飞机不能出厂,援助巴基斯坦、阿尔巴尼亚的40架歼6是当时质量最好的,就算这样,也有7架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占比17.5%,沈飞问题尤其严重。

导弹嘛……嗯……我也不知道那时候哪里有导弹,我怀疑除了极少数在二炮,其他根本没有。”

整个地下观影厅都陷入难堪的沉默,众人一下子不知道该说什么,气氛十分压抑。

现在大家明白了,为什么明明沈飞厂规模很大,承担任务也很先进,林冠华对沈飞总是没有好脸色,动辄批评、撤职、换人,听说林副总理要去检查工作,沈飞上上下下的干部能做三星期噩梦,真连大气都不敢喘。

为这件事件,林冠华还批评了所谓的“鞍钢宪法”,认为基本方向是错的,要求宣传部门不准胡乱宣传,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所谓“鞍钢宪法”,就是开展技术革命,大搞群众运动,实行两参—改三结合。

两参即工人参加管理、干部参加劳动,一改即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三结合即干部、工人、技术人员相结合,坚持政治挂帅。

林冠华认为干部参加劳动的理论前提首先不存在,干部不到一线拧螺丝就不叫劳动?脑力劳动不是劳动?管理工作不是劳动?照此推论,中央干部全是寄生虫?

用魔法才能打败魔法,当林冠华用“中央干部全是寄生虫”来反驳“不是一线体力不算劳动”的调子,效果出奇得好。

宣传口径马上改了:工人了解管理决策流程,干部深入一线基层调研。

其次,所谓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很多往往是把严格的工艺流程给不科学、不合理的简化甚至压缩了。

最后,工业生产搞什么群众运动?从欧美引进的先进技术和飞机,群众看都看不懂,连本国专家都一知半解,需要外国专家带着学,靠群众运动能解决?那是胡扯!

以沈飞为例,历史上动辄以“工人师傅意见”或“三结合讨论”为借口,随意更改设计图样,违反工艺纪律,不按工艺规范操作,随便改变生产工序,少装零件等都很普遍。

更严重的是,取消了检验机构,将其看成是管、卡、压的活阎王,直接导致质量无人把关,装配完的飞机把螺丝刀、顶把、钻头等带上天的情况屡见不鲜。

至于政治挂帅也是林冠华坚决反对的,他要求“技术挂帅”、“质量挂帅”、“产品竞争力挂帅”。

无论横向、纵向比起来,沈飞历史上还不算是国企中最烂的那一批,比这更烂的还有。

对这些调子,主席很不舒服,但没办法,工业就是林冠华直接管的,他用本国专家和外国专家相结合,交叉质检、绩效考核、拉开差距等办法,搞出来的产业就是比土法上马、群众运动要强。

局部大工业化就是比五小工业更上档次、更有技术含量和国际竞争力。

宝钢案后,主席已不再就工业发展具体问题发表指示,只笼统说些鼓励的话,以免下面人再捅娄子。

主席的想法当然是好的,避免管理层脱离群众成为老爷,但矫枉过正后如果连正常产品都交不出来的话,养着工人老爷最终就是大下岗。

用林冠华的话说,官僚化换干部简单、不会引起社会震荡,大下岗让上亿人口再就业才是动摇国本的事。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