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辩论(12)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542章:辩论(12)

阅兵式对震慑宵小、巩固上约团结并展现实力有非同一般的意义,顺带还能推销军事装备。

懂的都懂,但凡你找中国采购武器,从最基本的陆军轻步兵装备到最高端的航母,中国都有办法帮你解决,且绝对是花钱最少的选择之一。

甚至掏不出现金,用其他东西冲抵,也可以商量。

其他不说,淘汰下来的轻步兵武器很多都在印度内战战场上看到了,德国也趁机出售些低端产品。

如果你想白嫖,那找中国多半找错了地方。

在林冠华的规划里,军工是很大的产业,卖新货能赚钱,卖旧货同样也能赚钱,上约这么大市场,需求不一而足,只要找准定位,做好服务,一定可以卖出去。

旧货卖完不就要生产并装备新货了么,缴获的M1加兰德、M26再实惠,也有出清的时候,这是顺理成章的过程。

就像电力工业建设工程中,林冠华要求各省建立电网,然后各大区连成片,最后大区与大区之间连成片,形成统一的国家电网、南方电网、汉洲电网、西洲电网。

现在南方电网还真是大南方电网了,不过内蒙电网就不需要单设了,要单设的是中东和西洋电网。

过程中涉及到很多产品,发电机组、变压器、输配电设备等等全都参差不齐。

老的如甲午时期的太爷爷辈产品还有,新的直接就跳到60年代新产品,缝缝补补当然还能凑合,但林冠华—般不让人凑合,尽可能要求有能力的前提下把旧货淘汰换新。

最烂的那批回炉,不那么烂的卖给其他上约国家,与他们原来的体系配套凑合着用,当然话一定讲明,这是旧货,绝不干苏联用旧货冒充新货的行为。

腾出市场供国内电力工业厂家填补,一方一面提升整个电网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也提升电力工业配套水平。

等水平上去了,慢慢就能对外输出了。

也不强求一开始就对发达国家输出,能给发展中国家、落后国家用低成本建立供电体系就是成功。

除此之外还大规模引进欧美先进设备,加速实现电网现代化、智能化,不因需要进口而先用本土货凑合。

主动更新当然很费钱,所以要靠赤字运作、债务经济统筹,但持之以恒努力下去,最终慢慢能够把坑填平。

就像中国电价便宜后,用电量猛增,无论工农业还是日常生活都大力攀升,反过来又推动电力工业蓬勃发展,最后陆续还债。

假设不这么搞,依靠自我积累慢慢更迭,那就是历史上直到90年代还能发现首钢里运作的大清西门子发电机,被人称为活的工业设备展览馆……

军工业同样如此,最关键要能循环,不能循环,不能自我造血,花再少的军费都是负担;有了循环和自我造血功能,哪怕军费稍多些,都是收益。

大规模更新的同时还隐含了很多加速建设、超前建设、重复建设的行为,这些都是林冠华特意部署的,理由说穿了啼笑皆非:规避制裁。

澳新战役前,中国其实已提前囤积了很多设备和项目,为的就是应对战后的封锁与制裁。

毕竟谁都不是神仙,会预估到珊瑚海海战如此辉煌。按林冠华最初的设想,能打掉对手4-6个航母编队,挫敌锐气即可;甚至不打掉航母,放任美国退守夏威夷也可以。

那就不太可能会有西洲这件事,更不可能持续做大,但机会来了只能抓住。

战果实在太过辉煌,西方最终没敢制裁而采取自由贸易。时隔7年,又面临和当初一样的问题,必须抢先进口、扩容实力、留有余地,甚至还要做好英美可能抽走顾问和专家的最坏准备。

虽然有这方面准备,但真要面对,打击依然很沉重。

因为中国和西方的实力不对等,中国出口欧美的产品,欧美基本自己都会制造,或者哪怕暂时不会,稍等时日就会了,中国能出口要么具有成本优势,要么具有速度优势,但不具备无可替代的优势。

但中国需要的西方重型设备,很多自己不会搞,不但基于这些设备主动升级很困难,连—模—样复制一套都麻烦。

苏联搞工业化这么多年了,很多产能还必须依靠从欧美输入技术然后再升级,否则只能停留在非常落后的阶段。

虽然林冠华相信欧美并非一个整体,哪怕英美制裁,还可能有法德这条路子,但如果英美不参与竞争,法德肯定会抬价,这是资本主义本性决定的。

除此之外,法德工业并不全面,且各方面掣肘较多,不能完全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

故而现在他又疯狂下单进口设备、技术,并约定尽快送到。

相比7年前,这次的优势在于中国又发展了7年,培养了一大堆人才,有了很多工业化经验,如果真遭遇封锁和制裁,整体局面会比7年前更有优势。

15周年大庆多展示些威慑性武器,包括让核潜艇提前亮相甚至故意公布还未建成的核潜艇,都是为能有效争取时间。

钱目前已是个数字,货和技术弄到手才最关键。

预防性措施都拉满了,每份合同都有做不到如何赔偿,违约金如何计算的的条款,10年前如此,10年后如此,几乎形成了格式条款,各国也都适应了,并不将其看做临时追加的意图。

中国从来就是这调调,牛牛也没少靠这个从美国手里赚买断违约金。

后来各国都开始深入学习,不加白不加,不能把军火卖给对手的都不是好资本家。

虽然大财团们认为中美很可能还要交手,但普遍判断时间在1968年,那才是《两洋法案》真正完成的年头、同时又是新大选年,在任总统需要谋求连任的契机。

他们并不知道,在美国刻意抢工下,《两洋法案》会比预定时间要快得多。

1968年只是付款截止的日子,并不是实际交货日期。真要是1968年才交完,仗肯定打不起来!

知道这件事的资本家可不多,哪怕高层也很少,别说克拉克没有打仗的意图,肯尼迪和尼克松都聚焦于大选,还没想过怎么和中国开火呢。

和中国交手,还是动用海空军主力的强力交手,可不是上下两张嘴皮子一碰就能出台的,需要合适契机。

等到群众游行队伍出来,尼克松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了下来,这套组合拳连同前两天亮相的核潜艇着实给了他不小的压力。

他想说点什么,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开口,琢磨半天,和旁边陪同的林冠华攀谈道:“依照这架势,贵国军费看起来不只有公开披露的300亿美元啊……”

林冠华笑笑:“公开披露的数字您不信,难道还信小道消息?预算大体可信,这是净支出。

您大概明白,和贵国一样,出售库存武器弹药、物资、装备的钱也归军方支配,我们搞了很多新装备,替换下来的旧装备其实也出清不少,这都可以冲抵。

军舰总吨位、坦克总数、飞机总数包括军人总和都在下降……”

尼克松佯装抱怨:“那你们也不能老刺探我们的秘密信息啊,五角大楼和白宫都快神经过敏了,这不是君子所为。”

“这我就不明白了,我不分管情报工作,你们过来的间谍、头顶晃悠的卫星同样也不少啊……对了……您很想解决这个问题?”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