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末路(13,2400票加更)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75章:末路(13,2400票加更)

NASA专家一走,肯尼迪立即拍着桌子骂上了︰“这位教授虽然出言不逊,但我还得感谢他说了实话......原来以前那么多军工创新,除政府拨款研究,居然是这么搞来的?

从这娴熟的样子,只怕早就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这真是我们的莫大耻辱!”

一堆军头眼观鼻、鼻观心,一声不吭但谁也没往心里去。

这不都是公开的秘密么?

要不然怎会把那些飞机、军舰、军工技术都卖给中国呢?大家当真都是傻子不成?

只不过现在才反应过来,不显得你太弱智了么?

麦克纳马拉唉声叹气,给一个自负且不接地气的公子哥总统当幕僚就这么痛苦。

办不成事要骂你,办成了事,如果觉得不够"政治正确"还要骂你。

你看看人家总监,一张口4000万盎司黄金买舰队、同意英加合并,这是政治正确么?但效果就是好。

美国还不敢宣传,万一扩大宣传,英国老百姓知道北京报这么高的对价,没准会推动政府接受中共要求。

为什么会有18英航起义,为什么全美军工体都对远东恋恋不舍、藕断丝连,因为在这种领袖手下干活,不仅待遇到位,且心情愉快。

退—步说,联苏也是如此,要打仗时北京毫不含糊,赤膊上阵,直接在匈牙利开片;要收买时,北京颇为大方,敢下重注,俾路支、普什图、库尔德、北伊拉克,统统都可以送!

他忍不下去了,直接打断了肯尼迪的借题发挥,提醒他注意会议主旨:到底如何确定对英报价!

光豁免债务,没其他实质性举动,牛牛不可能通过美国方案。根据化债方案,必须打仗才有可能消解,光大眼瞪小眼不可能解决问题。

腊斯克出声附和,表示要尽快定下来,否则真来不及了。

他大有深意道:“现在不是高谈阔论未来变革的时候,必须立即解决迫在眉睫的危机。”

两人一唱一和,硬生生把肯尼迪后面想骂的话全堵了回去,且半点脾气也发不出来,他翻翻白眼,一下子居然不知道该骂谁:总不能把满屋子人全解雇吧?

麦克唐纳皱眉道:“如果短期内联合舰队还不能与中国决战,那在哪里开辟第二战场好呢?”

沃金斯解释道:“继续执行原思路。英国人不是说考虑在北非反攻么,那就答应这个要求......我建议让中东英军撤下来执行北非反攻,我们提供3-4个师的陆军和地中海舰队支援。

在叙利亚、黎巴嫩维持守势,把黎巴嫩防区交给以色列防守,以满足他们此前的要求,坐等中苏为进—步争夺中东而产生冲突。”

惠勒听明白了,沃金斯嘴上说“中东守势”,实际是干脆利落地放弃除土耳其以外的地盘,只保留以色列这个要点和塞浦路斯防线。

北非反攻无非是满足下英国的胃口,显示美国诚意,争取时间并拉拢他们,基于此出发点,这方案可以接受。

“南非方向,鼓励动员更多英国、葡萄牙、西班牙部队作战,我们派遣更多空中力量给予支援,所有军费都归美国承担,从大不列颠那400亿债务中走账。

南美方向,鼓励加派更多力量进攻,海军执行封锁与支援任务....…”"

沃金斯意思很明确,既然要通过军事活动化债,那干脆顺着牛牛的心意去打仗,美国只给予空中力量支持和少部分地面力量,他相信这一点还是可以办妥的。

一方面显得美国确实很有诚意,另一方面,中英如在非洲持续大打出手,那英国要跳反也没那么容易。

现在可不敢随随便便组成联合舰队去作战,万一牛牛中途跳反,坑死美国舰队怎么办?

他提醒伯克:“在中英全面厮杀前不能组建联合舰队,工业总监为什么不要英国助阵只要军舰,就是看透了对方的不可靠!所以,4000万盎司黄金这么高的报价也只要舰而不要舰队!”

伯克倏然而惊,郑重其事地点点头,认为沃金斯提醒得对:万一皇家海军在战场上反水,那真是哭都来不及!

这种话不能对伦敦明说,沃金斯的推脱理由就是美国在研发新型精确制导技术,预计还要6-9个月时间。

这既能把局势稳定下来,又能深入观察英国后续立场,看其稳定与否。至于钱嘛,都是小事。

肯尼迪非常不爽却毫无办法,眼睁睁看着参联会军头主导局势,他完全明白美国承受不起牛牛背叛的结果,一旦真的发生,国会很可能弹劾自己。

当天晚上,肯尼迪捏着鼻子,在腊斯克和麦克纳马拉陪同(监视)下,向等候多时的霍姆/希思反馈讨论结果:

-原则同意在伦敦移交对华债权后,免除其所有债务,但不能以直接豁免的路子实现,而要通过麦氏化债法;

-同意进一步升级对华制裁,全面断绝经贸往来,英美一致;

-基本同意战后安排,部分细节容后协商;

-赞同在南、北非两个战场投入力量反攻、消耗对手,为海军决战争取时间与更好的战场。

霍姆、希思认为美国这个“化债"法可以接受,虽然比直接豁免时间要长,但多少能拉动国内内需、减缓失业。

至于需要6-9个月来升级技术也可以理解,美国专家都认可并重视了最新技术进步,说明情报很准确嘛。

折腾到凌晨2点,双方敲定了备忘录,肯尼迪硬着头皮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本来他不想签,但希思暗示林冠华已签了名,如果你不签,那我们回去说服力不够。

备忘录不等于正式协议,但现在是在和"亲华派"打擂台,必须要有这玩意。

万般无奈的肯尼迪只能当众人的面憋屈地签了字。返程时,希思不无担忧:“肯尼迪虽然签了字,但看得出来明显不是心甘情愿,所谓推迟6-9个月决战准备新武器,似乎也是种敷衍。”

霍姆冷笑:“我明白,他希望我们与中国打得不可开交,断了与中国联手这条路后再想方设法来拿捏我们,这完全是痴心妄想!

等我组阁后,就以作战化债名义,多增加装备和舰艇,只要大不列颠实力尚存,哪怕和中国打几个月再跳反也完全没问题。

有实力才会被人尊重,而不是什么狗屁的传统关系与共同价值观!

威尔逊这条线要尽可能保护好,实在走投无路时,可能还得再请他出马。”

希思一愣,随后反应过来:既然美国说在作战中消耗都记在他头上并优先用债务冲抵,那伦敦多造些军舰也可趁势"报销"。

从历史看,霍姆的话完全有道理,二战后牛牛与美国关系不密切么?立场不统一么?价值观不和谐么?但华盛顿拿捏、打压起来照样肆无忌惮,直到艾德礼通过对华军售打开大门。

只不过,工党能做这样的事,保守党做不了,这是政治光谱和党派利益决定的,霍姆代表的保守党只能选美国人。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