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末路(16)
“联苏"失败后,欧美舆论普遍的观点就是英美在中东已立不住脚,不仅因为其作战能力和意志遭到重大质疑,还因深陷“背叛门"。
在伊朗,不顾巴列维警告最终被干掉了一半军事基地,丧失了对波斯湾的影响力;
在伊拉克,不但把库尔德出卖给了苏联,甚至还把忠心狗腿子复兴党卖掉了;
在叙利亚,无视多年经营,又一把将其放弃了;
在黎巴嫩,不顾基督教马龙派的苦苦哀求,又将其卖给了以色列......
理论上说要挑起中苏冲突,结果中国打完战役,拍拍屁股走了,现在苏联和以色列共同瓜分了叙利亚,然后两国开始镇压抵抗组织与复兴党游击队。
最感愤怒的是德国人,叙利亚这块地盘当初可是德军浴血奋战、死扛苏联才保下来的,虽然美国出了大价钱并在苏德战争中帮助德国,但那是克拉克的功劳,肯尼迪将克拉克好不容易稳住的局势败坏得一干二净,让柏林唏嘘不已。
土耳其上下恐慌,英美兵败如山倒,虽有意见不统—、指挥混乱、联苏失败等因素,但那么大一个叙利亚,连10天都不到就拱手放弃,让无数人跌碎眼镜。
更令伊斯兰世界愤怒的是,英美逃跑归逃跑,走之前还要恶心我们一把,让以色列蹿过来占领,你难道不知犹太人是穆斯林的死敌么?
勃勃为什么在主席团会议上表示不要忙着去攻占沿海地带,就是他也认为进叙利亚和伊拉克会引起穆斯林世界普遍不满,但到手的地盘不可能不要。
那怎么办呢?两害相较取其轻,先让以色列在台前蹦挞吸引火力再说。
相比之下,法德意高层都认为中国完全放弃叙利亚、巩固伊拉克的策略最正确。
中国的国际形象丝毫没有受损,英美拼命炒作"共产帝国主义"舆论在中东遭到一片嘘声,连一贯亲西方基督教马龙派都认为,虽然中国不能说无懈可击,但比起英、美、苏、以真是高大上了太多!
阿曼、也门、亚丁、伊拉克、科威特、沙特等国全面反击,帮中国说话,伊朗也认为,比起英美来,确实是中国更可靠,至少人家不会轻易出卖朋友。
中国放弃叙利亚,事实上还与英美基本脱离了接触,现在英美再想打过来,要么先击穿苏联的控制区,要么从以色列出发攻击约旦。
从整体局势来看,风险降低了不少。
当然,这也反过来算是英美想借此和中国脱离接触、保住塞浦路斯的另一个思路。
莫斯科充分阅读了西约成立的消息,主席团判断这是英美忍无可忍,要和中国打总决战了,对此欢欣鼓舞,恨不得两败俱伤才好。
勃勃的成功刺激了大家,苏联几次成功的拓展领土,几乎都是勃勃主导时带来的。
前有阿富汗、后有库尔德,现在又多了俾路支和叙利亚,相反,东欧失败与波兰一分为二,与他基本没任何关系。
可以说勃勃运气实在好,但不可否认勃勃眼光精妙、时机把握非常好,更重要的是勃勃善于沟通,能果断和中国勾兑而毫无心理负担。
每次去中国都是隆重接待,又是礼物又是勋章,还有“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称谓,除长期主管经贸的米高扬,大概就属他和中国关系最密切了。
毕竟每次勃勃与中国勾兑,最后都成功了。
不像波德戈尔内,勾兑了两次都赖账,虽然北京没说什么,但自己也觉得尴尬。
就算对勃勃最不以为然的谢列平,也得感慨一句"福帅”,故而主席团其他人跃跃欲试,考虑能不能在土耳其再来一轮。
勃勃最近心思不在土耳其,而用在打压谢列平身上,因为斯大林的女儿斯维特兰娜叛逃了,克格勃一把手、谢列平的心腹谢米恰斯内负有重大责任!
1948年,斯维特兰娜和日丹诺夫的儿子结婚,场面浩大。但对当事人来说只是场政治交易,他们婚前甚至没约过会,纯粹是按家长要求走到一起的。
这桩门当户对但没感情基础的婚姻很快破裂了,1952年两人离了婚。
斯大林对此很失望,但当时年纪大了,无法掌控女儿的所有事。
斯大林去世后,斯维特兰娜家中所有与他相关的私人物品都被收走了,但苏联政府仍允许她继续享用公车和别墅等特殊待遇。
8年后,斯维特兰娜嫁给了在莫斯科工作、担任苏联-印度联络员的印度共产党员辛格。
由于印度长期被中国打压,再加历史上与苏共的关系,印共基本不与北京有往来,都爱往莫斯科跑。
去年,辛格因肺结核在莫斯科去世。丈夫去世后,斯维特兰娜打算逃跑。
从莫斯科直接跑肯定不可能,她向苏联政府申请将辛格骨灰带回印度撒在恒河里,以实现丈夫遗愿,然后在外面找机会跑路。
主席团批准了这个要求,斯维特兰娜带辛格骨灰去了印度,这期间什么也没动,因为一言一行都被都克格勃特工盯着。
机会很快来了,印度在牛牛唆使下发动进攻被海得拉巴揍了一顿,到处兵荒马乱,斯维特兰娜抓住空子忽然跑到美国驻印度大使馆,声明自己是斯大林女儿,并要求去美国政治避难。
起初使馆工作人员没当回事,还以为她在开玩笑。等确认了斯维特兰娜的真实身份后,立刻反应过来碰到大事了,以十万火急的速度向华盛顿报告。
腊斯克、雷伯恩等人如获至宝,连肯尼迪也松了口气。中东变故导致白宫在舆论上压力很大。
如果正常联苏,那为了“友好合作”,斯维特兰娜叛逃肯定会被送回去,现在既然莫斯科不要脸,肯尼迪也顾不得了,要求CIA确保把人送到美国,并让舆论大肆炒作,试图把中东舆论压下去。
果不其然,如此的轰动消息一下子盖住了中东战败消息,成为全球头条。
为平息事态,苏联政府只能由塔斯社发布消息,称斯维特兰娜已获得印度签证,在境外想待多久就待多久。
但这只是公开消息,实际上主席团明确要求谢米恰斯内把人弄回来,绝不允许她去美国。
可怜的谢米恰斯内既没把人看住,又没办法在印度部署兵力去美国大使馆暗杀,眼睁睁看着斯维特兰娜在CIA特工掩护下登上飞机,先去了摩洛哥,然后转道美国,在CIA保护下生活了起来并开始了流亡欧美的漂泊生涯。
斯维特兰娜接受的第一份指令就是把苏联高层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写出来,CIA会帮她在欧美出版并支付报酬。
报酬高低与报告的离奇程度、受欢迎程度密切相关,至于是否真实则无关紧要,反正这是美国用来打压苏联的舆论炮弹,实在要追究也是斯维特兰娜写的内容,与美国何干?
美国给予“政治避难"还意图进—步鼓励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高层叛逃。
这件事不啻于在苏联政府面上狠狠扇了大耳光,报复了莫斯科在中东问题上的出尔反尔。
主席团怒不可遏,要求追究内部责任,葛罗米柯跳得最高,借此攻击谢列平。
表面看是因为外交被动导致外交系统首当其冲,实际还是谢列平前面批评葛罗米柯有多狠,现在受到反噬有多重。
最终,谢米恰斯内被调离克格勃,降为乌克兰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谢列平在主席团会议上被迫做了自我检讨,且丧失了对克格勃下一任主席的推荐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