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末路(20)
“J-6目前已完全停产,大量库存也出售给了上约盟国,剩余一批主要在海空军用做训练后备任务,基本不执行一线作战.…”
林冠华沉吟道,“但没J-6也不要紧,我们有J-9,就是原美制F-5,另外J-11也开始大批量生产。
他们的起降条件和J-6差不多,甚至滑跑距离还更短,但性能比J-6要高一大截。”
本来光F-5E犯不着给新型号,但因这一代不再使用J-85发动机,而使用2台推力更大的奥菲斯Or.12发动机,修改之处甚多,单独立项变成了J-11。
造价相对于原先的F-5E有所上升,但性能也提升较多,林冠华认为还比较划算。
中国又不是因为缺钱才搞J-9/11,纯粹是因为航母体量不够大,容纳不下J-4才采用J-9/11,当然,这段时间J-7也开始在大规模批量上舰。
这是目前已知的轻型机中相对于F-4/J-4有较好交换比的—种,迅速取代了J-3/5的地位,成为海空军主流。
本来还没这么快推广,但战争大大加速了这一过程,6个月战争、三班倒作业能改变很多东西。
“至于突抓鹰攻击机绝对可以在沙漠地带使用,我们在印度/巴基斯坦大沙漠和澳大利亚沙漠中多次实战了,毫无问题;突抓鹰也升级了,我们装备了全新的G-10攻击机。
—般我们喊突抓鹰ll,不过英美给了新诨号:沙漠秃鹫!就是在沙特战役中得名的...…”
聂帅介绍道,“美国媒体不是吹嘘那位带着46个勇士逃离包围圈的诺曼·施瓦茨科普夫少校么?我们问了俘虏,介绍说这位少校带着270多个人一起逃跑,看来最终只活下来46个.....
那不是那天那架G-10恰好弹药打完了,这46人一个也别想跑!”
内林叹了口气:“我也注意到了这消息,他自己承认说很幸运地躲过了突抓鹰追杀。听说这家伙是德裔美国人,哎......和我们德国人一样死脑筋!其他200多人估计恨死他了!“
可不是嘛,本来放下武器就能进度假村,这么一跑,侥幸活下来的施瓦茨科普夫倒是既升官又授勋,回国当中校去了,其他沙漠里的死者可就真倒了血霉.....
本来中方也不会注意这种漏网之鱼,施瓦茨科普夫这名字实在太扎眼,英美又喜欢丧事当喜事办,自吹自擂,当林冠华向林、聂两帅介绍这是海湾战争美军总指挥时,两人也牢牢记住了这名字。
沙漠风暴将来有没有不好说,沙漠秃鹫他已提前领教过了!
“依你们的判断,如果英美要在北非进攻,首先会选择在哪里?”
“理论上说埃及、利比亚都有可能,但从实际来看,基本会在利比亚。”
内林道,“我们过来的路上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反攻最快的莫过于从以色列出发,直接攻占西奈半岛并夺回运河区。
一方面前期调兵遣将可以依托以色列掩护,另一方面路程只有200多公里。
但这里靠近中方兵力部署密集区,还有一座防空塔,只要西奈半岛拖延3天,贵军即可从约旦长驱直入,直破以色列并包抄联军后路.......
甚至我认为这也是贵军比较期待的思路,这样就有明确理由去打以色列了。”
内林观察比较细致,他看到以色列一直站在英美一方,在中国面前反复跳脸,但没直接攻击行为,中方出于种种考虑,也忍了。
一旦英美联军从以色列杀出直占西奈半岛,那就给了绝无仅有的理由,且整个穆斯林世界都会站在中国这边。
两人推测以色列不敢,英美也不见得会这么做。
毕竟,如果真有胆量直冲西奈半岛,那至少可以在叙利亚再挣扎一番,当时没有挣扎,那就说明这一波不行。
同样道理,直接攻击尼罗河三角洲也面临中方凌厉反击的可能。
英美得找一个稍远的位置,既远离中国兵力部署中心,又靠近本方优势区域。
内林和拜尔莱因认为,最符合这条件的就是利比亚。虽然不排除英美上来直接就强攻托布鲁克基地的可能,但最大可能还是先夺取的黎波里或班加西两个港口,为后续兵力展开奠定基础,再向前进攻。
考虑到班加西距离托布鲁克只有不到400公里路程,完全处于中国路基航空兵火力覆盖下,他们认定英美会从的黎波里上岸。
奇怪的是,中方似乎对此有所察觉,为什么不先在的黎波里做准备呢?
聂帅道:“做准备并不容易。
首先由于英美控制着地中海,中国舰队很难过去,后勤上只能依赖空运和滨海公路,存在较大困难;
其次,利比亚目前是独立国家,并非殖民地,也没卷入冲突,贸然破坏其中立并不可取,但如果英美先破坏利比亚中立,我们再反击就比较容易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其实也希望英美登陆能成功,适当放点水都行......在地中海干英美比较困难,派大量地面部队来北非,我们才有机会大量送他们去度假村。
也只有大规模阵亡名单传回伦敦和华盛顿,才能迫使他们冷静下来思考:要不要再为那些英国殖民地流血牺牲了。”
内林和拜尔莱因哈哈大笑,认为这思路极好。
拜尔莱因羡慕道:“英美有意大利、利马耳他做基地,物资从的黎波里输入肯定会比较畅通,贵国牢牢控制了红海、运河,基本也能保证总体后勤不断,接下来就看谁能更好地满足前线需求了。
毕竟,物资在港口是一回事,能送到基层部队又是另一回事,这里差异很大。我们当年最大的困难就是意大利连基本的后勤物资都没法越过马耳他的障碍而送到北非,而敌人可以源源不断。
要不然,就算我们攻不进埃及,守不住利比亚,至少能保住突尼斯。
也因为当初没发现利比亚大油田,否则就不是非洲军团那点部队了,元.......啊......希特勒说不定会抽调更多装甲集团军,逼着墨索里尼把所有舰队全派出去占领北非。
有了北非原油,德意工业机器就不会那么狼狈,包括斯大林格勒与高加索方向也不一定非打不可......
但凡我们当初北非有英美一半的兵力和物资,他们都赢不了!”
看得出来,虽然快25年过去了,拜尔莱因依然耿耿于怀,认为英美胜之不武。
内林倒比他豁达:“算啦,这件事都已过去了,希特勒犯了很多错误,德国人民也过于偏激了,反思下很好,没有上次反思,这次再统一中,阿登纳和总参谋部就不会那么克制。
这一点中国就很值得我们学习,你看,我们都判断出的黎波里很可能出事,但不能因为有可能就先下手为强,这很败人品.......
苏联和以色列瓜分叙利亚的丑恶举动一下子衬托出了中国人民的品质高尚。”
叙利亚被瓜分在德国军界反响很强烈,谁也没有想到,暴打英美一顿的中国会老老实实退走;更没想到,英美撤退后,以色列和苏联会恬不知耻地直接填补真空。
面对自顾不暇的英美,土耳其慌了手脚,拼命招呼德国帮忙,德国虽然没往土耳其大肆增兵,但趁势调度了3000多人的顾问团过去,帮他们从上到下进行打理乃至培养空军。
英美也知自己理亏,虽然土耳其不是西约成员,肯尼迪依然在北约体系内安排了10亿美元定向军援,由德国调拨给土耳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