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北非(17)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101章:北非(17)

第8集团军指挥部并未设在的黎波里市区,而设在一片绿洲中的度假别墅,拥有相对茂密的树木做为遮蔽。

这是利斯上将精心挑选的地方,原来这里属于一位王室成员,现在所有一切都已烟消云散。

指挥部放在这里并不是为了追求舒服,恰恰是为了安全。

曾有人检查过中方放弃的中国总商会和大使馆,认为两幢建筑物都格外坚固,可考虑充当指挥部职责,利斯上将毫不犹豫拒绝了。

开玩笑,那里的坐标中国人熟悉得―塌糊涂,你难道天天想挨导弹么?再坚固有什么用,运河区防空塔不坚固么?

就算导弹不来光顾,那神出鬼没的无人机也不是好玩的。

运河之战后,英国对精确制导弹药到了谈虎色变的地步,拼命研发、仿制或考虑从美国引入,想是一回事,具体实践是另一回事。

英国人的空空导弹水平都还远不如美国呢?

现在只能先仿制再说,再紧赶慢赶地把旧货全甩出去给南非人、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

南非空军在南非战场上明明占据数量优势却始终束手束脚,就因为在飞机和导弹性能上都不占优势导致的。

那些标枪、猎人、褐雨燕、海雌狐、吸血鬼等上代战斗机,别说和J4/7抗衡了,就连J5/9都打不过,但紧急调拨F-4也没用,飞行员没受过这方面训练,贸然换新飞机是在害他。

葡萄牙和西班牙更不用说,两家战斗机很多甚至还停留在F-100阶段,就算F-100也是中途好不容易才争取获得的。

西班牙在历史上曾和梅塞施密特博士合作,共同搞出了HA-100/200飞机,甚至还研发超音速的HA-300,本时空梅塞施密特等人一早就抵达了中国,所以西班牙的国产计划困难重重,依靠着一批二流工程师才憋出了HA-100,后续怎么都憋不出来了。

这次加入西约投机一把,既有保卫殖民地的想法,也有借机扩容实力、获得援助的念头。

英美也不傻,葡萄牙特别卖力,可多给点上档次援助,西班牙不愠不火,明显留着余力,那就只能给一般家伙。

再说,牛牛自己还有一堆老爷战机需要置换呢,肯定优先保证自己和南非,再把其他实力散出去。

落后些又不是不能打,拼消耗、争取时间、培养后续梯队而已。

800架斯贝鬼怪哪有这么容易到位?可不得好好折腾一番?

中方虽然兵力少,但场面从不落于下风,无论空中还是地面,都占有优势,这种优势既是战斗机加成实现的,也是通过装备实现的。

联军需要时间,利斯上将虽然表态慷慨激昂,但实际动作比较谨小慎微,这倒是像极了蒙哥马利。

透过别墅玻璃向外看,能看到一副不错的景观:远方湿漉漉的沙漠上空无一物,被雨水淋洗过的沙丘和沙蒿平缓地向南方伸延,地势越来越高。褐色、赭石、枯黄,混在蛋青色的天空下,夹杂着地中海方向吹来的温润的海风,像极了—幅悲凉的风景画。

利斯上将没心情理会屋顶上那滴滴答答的洒落的沙尘,时而若有所思地在屋里踱步,时而低下头、皱着眉头去看地图和最新兵力态势。

他在为最近的僵持局势而烦躁:自南非战役转向南非本士以后,他受到压力很大,霍姆和伦敦方面一个劲催促他向解放军发起进攻,尽快拿下托布鲁克要塞并直捣埃及,但他却始终以兵力、装备不足、时间不够而予以拒绝,只进行了长期部署。

现在已没法再拖了,蒙巴顿把6月发动进攻当成军令状立给了肯尼迪,南非当局也发来电报,警告他再不进攻,南非就退出联军体系。再不动手,霍姆是真会撤了自己换别人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展开进攻,卡扎菲给他提供了一个建议:先进攻卜雷加港,根据他的侦查,那里解放军人数不多,顶天就2000人。

虽然他打不过,但认为联军进攻肯定没问题。

卜雷加港虽然不大,航运能力也一般,但容纳2000-3000吨船舶还是没问题,他认为可先让英美主力把物资送到的黎波里,再利用利比亚拥有的小船送到卜雷加港。

速度虽然慢点,但运输量比铁路或滨海公路大多了,送—次可解决2-3周补给问题。

利斯上将反复推敲后接受了这个建议,现在不是考虑毕其功于一役的时刻,他必须取得进展,以便对各方面有所交代,卜雷加港虽然远不如班加西、托布鲁克,但多少也算个重要据点,可以缓解身上的压力便于争取后续物资和部队。

为这次作战,他派出了17、19两个装甲旅和47步兵旅,一共约2万人兵力去抢卜雷加港,又让第7装甲师等主力单元做好准备,一旦发现中方大兵救援,立即实施拦截作战。

卡扎菲的情报还算有点准头,卜雷加港解放军确实不多,甚至都没2000人,只有区区800余众,一个装甲侦察营水平。

他们接到的任务就是打下狙击,让牛牛占领港口,以便更好地让他们放心前压。

同意让对方占领不等于将地盘拱手让人,阻击还是要打的,有关战术也还要实践。

打头阵的就是17、19两个装甲旅,装甲突击营官兵一马当先,驾驶着那辆已涂成土黄色沙漠装甲涂彩的19号座车、带领几辆百夫长率先冲出阵地,咆哮着向中方阵地驶去,在左右两翼是其他百夫长坦克组成的突击组。

突击组前方,是刚刚结束炮击的弹幕硝烟和空袭爆炸。沙漠里的地形像海洋一样辽阔平坦,几乎没什么障碍物,只有些起伏的沙丘和丘陵略微可以掩护一下部队行踪。

这是高度依赖机动能力的战斗。双方装甲力量就像海上的舰队一样追逐、开炮,互相击毁对方,在缺少可靠的防御工事前提下,如果没有坦克担任防卫中坚力量,再多普通士兵也束手无策。

坦克数量与质量决定了战斗的成败,在北非鏖战许久的英国人深刻明白其中道理,两个装甲旅共164辆坦克摆开标准战斗阵型冲击而来。

他们期待中国坦克冒出来并与之交战,但出现在望远镜视野里的,除了黄沙还是黄沙什么反应都没有。

没有反应不等于没有风险。

反坦克地雷在必经之路上三番五次地炸响,好几辆坦克着了道,被迫呼唤工兵前来扫雷作业。

花了好几个小时把主要地雷排出来一看,英国人的肺都快气炸了∶这些反坦克地雷要么是英国自己的,要么是美国产的,甚至还有些德国货,偏偏━颗都不是中国货!

大家猜测这批地雷的来源,难不成这时候还有人通共?负责指挥的安东尼少将脸色一沉:“不要胡思乱想,肯定是中东战区被缴获的,据说运了一堆地雷,都没怎么用上就成了中国人的战利品!”

这猜测相当正确,英美确实往中东运了一批地雷,打算阻挡中苏,但因对手推进太快,根本来不及部署而被缴获。

后来工兵们也不敢再去布雷了,风险太大,不知道中国人渗透穿插会有什么可怕的后果。

有人好奇:“那德国货又怎么回事呢?总不能德国也被缴获了吧?”

“也许、大概、可能.......当年德国人埋了一大堆地雷,被中国人找到后重新启用了,你们看上面都是老款年份么?”

勉强算是解释,其他人不疑有他,排完地雷继续向港口方向前进。

这里存在误区,德国人确实埋设了很多地雷,中国也确实排了部分雷区,但根本忙不过来,为确保自身安全,很多是利用扫雷车强行引爆清理的。

那些德国地雷是德国顾问组提供的专门线索,他们表示当初设了不少秘密补给点,好东西没有,地雷不少。

拜尔莱因、梅林津、威斯特法尔、内林等一连串非洲军出身的顾问都予以细致回忆,甚至还有人手绘出补给点位置,让中方按图索骥。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