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北非(18,3300票加更)
红箭飞行速度是个变量,刚开始不到100米/秒,很容易被人观察到,,稍作推移后,飞行速度越来越快,几秒钟就可加速到900米/秒的极速,并不比真正的反坦克炮弹慢多少。
只不过在飞行中尾部会喷射出火光,很容易被人辨认,白天倒好一点。
足够多的数量弥补了这—缺陷,当坦克避开正前方来的导弹时,左翼、右侧往往会有更多导弹飞来。
这些射击位置变化极快,并非通常理解的固定阻击位,那样远程自行火炮一炮下去就可以覆盖。
红箭突击步兵载具正是大名鼎鼎的福特151吉普车。作为威利斯吉普的升级版,50年代后期陆续推出,5年后中方予以引进,在上面签署同意字样的正是当今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
基于威利斯MB全套引入,中国顺利进行国产化并捣鼓出了北京212,成为国产化越野车保有量最大的产品。
威利斯MB毕竟是30年代的老产品了,相比福特151差点意思,林冠华又批准继续引入。
为避免不必要的恶性竞争,统筹差异化发展,北京212作为民用和政府行政序列车辆,福特151优先军用,进入军队、武警序列并陆续置换。
151并非啥毛病也没有,早期版本容易侧翻,这是美国带来的娘胎病,中国邀请德国专家优化升级,完善配属,基本达到了M151A2的水平。
最早装备国产151吉普的就是快反部队,因为可以顺利空投,钟伟、王宝等人的座驾就是辆特制版151。
M151车厢中间的武器架被中方进行升级、固化,既可装备M2HB型12.7mm重机枪,也可装备红箭反坦克导弹发射器与无后坐力炮,甚至还能切换,打完导弹或无后坐力炮后快速切换到M2继续射击。
M2HB老干妈有很多缺点,比如略显笨重、累赘、更换枪管不容易等等......军工部门也不是没考虑过升级换代。
有个优点却是其他型号完全比不上的:耐用且基本不要钱!
中国在战场上缴获了堆积如山的M2,还通过Y-1生产拆解了以万计的美式轰炸机和战斗机,从上面拆解下来了无数的M2,再加上装甲车、坦克上面的拆卸,使重机枪保有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从聂帅批准采用12.7作为制式弹药并通行全军以来,整整18年过去,库存老干妈和子弹依然没用完,这回一打,货更多了。
中东战役打完,部队也缴获了无数的M151吉普,一部分就地配属给中东战区,还有部分近水楼台先得月,送到北非和南非战区手中,接受紧急改造以便容纳红箭。
对着牛牛装甲群疯狂倾泻反坦克导弹的就是151吉普们。当大部分英国官兵的注意力集中在正前方飞来的反坦克导弹时,冷不防天空中又传来嗡嗡"声:无人机群来了!
在激光指引下,无人机向队伍中间装甲单元撞击而去,铝热剂瞬间进发出一团又一团炙热的火焰。
这些烈焰又为反坦克导弹提供了最好的照明,隐隐约约的黑影不就是上好的射击靶子么?
在更远处的远程火箭炮则是德国人在苏德战场上大范围采用的车载火箭炮,射程高达20多公里,速度极快,打完就撤。
与其说牛牛的装甲单元去追击并消灭他们,还不如说是被远火勾引出来的猎物,遭到吉普和轮战车们的猎杀。
为挽救岌岌可危的装甲单元,安东尼甚至命令远处的直升机编队冒险出击,车载的天箭防空导弹早有准备,黑夜中一发接一发腾空而起,直接将前来救场的6架直升机全部击落......
800人确实算装甲侦察营,但情报没有也不可能精确披露这800人拥有火力和技术装备到底如何,这是武装到了牙齿,所有力量都堆积其上的重型机动单元,坦克确实不多,能对付坦克的东西却—抓一大把。
这套战术原本在匈牙利战役中实践、总结后,为更好对付北极熊钢铁洪流而特意研发的战术体系,没想到北极熊没等到,却迎来了牛牛。
拂晓时分,打空弹药的中方快速撤退,向另一个预设战场扑去。
利斯上将对此浑然不觉,清晨起来,考虑给前线的威力搜索制定明确目标,看如何展开,直到这时候参谋们才战战兢兢塞给他一份前线的电报:夜间遭遇敌军大部队反攻,我军损失惨重.......
“损失惨重,有多重?”“可能......也许...…”"
下面人吞吞吐吐道,“伤亡在2000左右,至少损失了40辆坦克和30多辆装甲车.......很多物资被远程火箭弹摧毁......对了,配属给他们的8架直升机在凌晨的作战中有6架被击落..……”
利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接过来一看,整个人都傻了。
思考片刻后问道:“港口是不是还在我们手里?物资能否正常上岸?”
“是.…..….基本没问题.....目前部队正在构筑防御体系,希望得到主力部队增援。”
利斯深深吸了口气:“电告伦敦,我军占领卜雷加港后已向昔兰尼加高原呈扇形搜索前进并持续保持进攻压力,敌人反击十分凶猛,恳请增派空军、海军航空兵尤其攻击部队继续对纵深地带敌军及其防御体系展开覆盖压制,以减少地面部队损失。”
你不是说地面部队要去南非来不了么?
那飞机至少空着吧?尤其舰载机、空军等等,在马耳他、克里特岛附近都这么齐全,是不是该搭把手呢?
我也没说让你去啃班加西、托布鲁克这种硬骨头,向沙漠纵深出击总该没问题吧?
几个老派参谋军官一听,为指挥官的机智叫好:夜间反击虽然惨痛,但从整体格局而言,联军脚踏实地地拥有了一个重要据点,还获得了后勤通道,如果把这点反击损失看做是昨天的攻击损失,就很容易接受了。
作战看大势而非局部,2000伤亡对一支2万人的部队来说当然伤筋动骨,但对拥兵30万的利斯上将而言根本不算什么。
仅仅因为这点损失就止步不前,只会导致伦敦乃至华盛顿更多训斥。
6月5日,英军收到第一批从卜雷加登陆的物资后恢复进攻,这次前线指挥官学乖了,不再单纯沿着交通要道突进,而和上次大战一般,从远处迂回,并随时提防中方迂回、侧击本方侧翼。
昔兰尼加高原地貌很复杂,是多种地貌的杂居形态,有的地方看着平坦,只要上去就知道下面是流沙,踩一脚能一直陷到腹股沟,甚至悄无声息地把人吞没。
有的地方表层是沙漠,但下面却是风化岩层,这种岩层非常坚固,用工兵铲和镐头根本无法挖步兵战壕、反坦克壕和炮兵阵地;只有不多的地方撇除沙子之后才是便于修筑的土层。
为有效应付岩层,意大利人在二战中率先引进空气压缩机带动的凿岩机,在石板上开凿出了工事、火炮阵地和机枪掩体,为确保主阵地安全,还在阵地前方埋设了大量的防步兵地雷和反坦克地雷。
虽然意大利防御体系最终没能拦住英国人,但现在中方已做好了充分准备,加固并依托这些防御体系进行迟滞作战。
从6月7日到14日,双方展开了袭扰与反袭扰之战。
牛牛以付出2万多人伤亡的代价,将战线向前推了200多公里并占领贾卢绿洲。
理论上说,占领贾卢绿洲就可切断班加西与库夫拉绿洲之间的公路联系,但英方仔细询问后,得知中方并未利用这条公路进行大规模物资输送,便放下心来,将其作为支撑点。
一方面继续深入并向艾季达比亚进攻,另一方面派出4000多兵力向库夫拉绿洲进攻,试图夺取该据点并作为向苏丹渗透的前哨阵地。
踌躇满志的英国人在库夫拉撞上严阵以待的王宝,被打得大败,4000余人只有700余人逃出生天,在沙漠秃鹰持续攻击下,活着到贾卢绿洲的只有300多人,十不存—。
伦敦现在没法计较这些微末损失,南非东部两支解放军交叉配合作战,将局势搅和得翻天覆地。
不但莱索托、斯威士兰宣布独立,连非国大也宣布站在中国一边组建南非临时政府,秘密武装民族之矛改为南非人民解放军,配合中方进方行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