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增兵(1)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106章:增兵(1)

“对英国人提出的要求,你们怎么看?”“我认为运人可以,得加钱.…”

葛罗米柯回答道,“可由我们包机从印度、巴基斯坦运输到库尔德,再从库尔德去土耳其,中途不做任何停留,我们给予特殊的24小时中转签证。由于他们并不携带武器,也不是现役军人,就以务工团体对待吧...…”

“价钱呢?”

“600?不,800美元一个!来回飞机票、餐费、管理费、手续费.......都打包在里面。”

柯西金笑道:“800一位就把你给收买了么?通过飞机能运多少人?2万人也不过1600万而已。”

“那可不一定。”

葛罗米柯眼珠子一转,“空军要那么多伊尔-76,正好也是训练快反部队的一个重要步骤,倘若连大批量人员运输都实现不了,谈什么战略空运呢?2万人可是快反门槛!”

众人一怔,随后缓缓点头。

中国快反部队的成功刺激了很多人,尤其苏联空降兵模式越发感觉到陈旧与落后,借组建快反部队机会索要了大把运输机,尤其需要最新的伊尔-76,张口300架,主席团只能硬着头皮拨付。

葛罗米柯意见很明显,先借此机会练兵并摊销成本。“动用伊尔-76执行大批量人员运输任务我完全赞同,但全用这玩意搞成本比较大,毕竞宝贵的机体寿命需要用在更有价值的快反部队上...…”"

勃列日涅夫开口补充:“我看,用落后些的伊尔-18、安-8、安-10执行人员输送任务也可以,飞行强度差不多后就顺理成章报废了,包括那批Tu-104/114/124/134,不好用就不要硬顶着,该更新换代还是换,中国喷气式民航客机都升级到第三代了,我们也要跟上......

要和英国人说清楚,因为时间紧任务重,万一中间发生什么意外,我们对有关人员不负任何责任,建议自行承保消化。

因为飞行事故导致我们的飞机与人员损失的,伦敦还必须额外赔偿,标准我们事先讲好。”

作为苏联第一款、世界第二款民用喷气机,Tu-104虽然问世较早,但性能乏善可陈,7年前就已彻底停产。

Tu-114使用Tu-95机体生产,体型巨大、航程也远,但充当军用机都不舒服,更别说民用了;

Tu-124/134是基于104改进的短距离支线航空主力,本来预计不但要用在国内线路,还要向东欧乃至中国推销,最终一架都没卖出去,因为等124/134可用时,东欧阵营已直接瓦解,东欧各国完全可从中国获得性能更好的快帆和三叉戟。

就算一时间拿不到货,各国也愿意先用子爵顶一顶而不是去莫斯科采购,毕竟采购民航客机是政治味象征很重的事,一般国家不会犯低级错误。

道格拉斯为什么要向中国低价抛售DC-8,就是考虑到中国的影响力及后续DC-10的研发。

从整体而言,苏联民航客机基本都是成本高、性能差的代名词,偏偏数量还不能太少,为争抢技术最高点,主席团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超音速客机Tu-144和三发远程客机Tu-154。

外销受阻情况下,还想装备新飞机必须腾出市场,是故勃列日涅夫有此言论,相当于进行落后产能与库存出清,道理和新坦克替代旧坦克一样,无非民航借机回本罢了。

米高扬、柯西金对此思路比较欣赏,米高扬道:“后勤劳工可以支持的,至于是否用于其他军事目的,我们并不知情,苏维埃在中/英美之间不持有任何立场,这只是普通的民航客运。”

有米高扬拍板,这件事基本就这么确定下来,安排葛罗米柯具体细谈,民航进行前期准备。

丢光殖民地的牛牛在第三次动员后,终于感受到人员吃紧的窘迫,议员们虽然义愤填膺,但社会民众并不对保卫南非、保卫其他殖民地有太多热情,面对兵役能逃则逃、能躲则躲。

和二战完全不一样,中国既没对英国宣战,又没轰炸英伦三岛,甚至也没执行物资封锁,人民没有“保家卫国"的切肤之痛,有的只是物价腾飞的被剥夺感。

为什么物价会腾飞,当局解释是殖民地被破坏,很多民众认为是国家穷兵装武,资产阶级巧取豪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形成了巨大的意见分歧。

非要怪中国,也有人说是因为政府制裁中国导致的,中国便宜商品进不了,我们的东西卖不出去,能不经济混乱么?

总不能说是因为中国制裁英国导致的吧?

议员们经过商量,决定还是拓宽征兵面,寻找全球志愿兵。

本来全球志愿兵针对性很强,那就是从加拿大征召,不过加拿大虽然加入了西约,但对派兵作战没有丝毫兴趣,反而与中国打得火热。

美国对华制裁,中国商品不能顺利进入美国,但加拿大不受影响,渥太华加大进口并进行转口;对英贸易也如此,很多中国贸易产品直接在生产时就打加拿大产品的标识。

又比如与计算机相关的产业,美国先是高税收,后又禁止进口(国家特殊利益除外),但加但拿大依然不受影响,包括最新款鸿蒙l个人计算机也在加拿大首发。

南边美国人使用墨西哥通道进行Y-1贩运、购买,北面美国人就越境从加拿大购买并带回国。

美国海关虽说要管,但漫长的边境线根本管不过来,更重要的是,买这些玩意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处理多了会影响社会生态。

加拿大还为英美对华出口提供方便和背书。

虽然幕府也在做这个工作,但幕府更多做的是敏感和核心设备工作,一般商业贸易没有价值,加拿大就不一样,在当初自由贸易区中也划了份额、跑马圈地,也给中国提供信贷额度。

换言之,中国进口可以通过消耗加拿大贷款而生效,且货币本位是加拿大元。

随着美元衰落、英镑濒临瓦解,加拿大元异军突起,生态位上升很多,甚至因币值稳定,比范围广却持续贬值的法郎看起来更可靠,颇有北美的“瑞士法郎"地位。

更重要的是,英美虽不爽加拿大在其中发横财的局面,又不能过分针对。

在加拿大不但有美资财团,也有英资财团,说白了都是自己人;退一万步说,英加合并这件事横亘在其中,华盛顿担心逼急了,英加真会合并,牛牛担心过于严苛了,加拿大人觉得没啥好处不买自己的账。

这些好处都睁眼闭眼地留了下来。

现在再让加拿大人上战场?想都别想!朝鲜战争那亏吃得还不够么?做生意搂钱它不香么?

再说了,5500万人口的牛牛动员不出兵力,非要让2000万人的加拿大动员,这逻辑也不对啊。

别说土生土长的加拿大人不愿意响应,连从澳大利亚战役后迁移到加拿大的澳大利亚响应者也寥寥无几;别说澳大利亚移民了,纯粹的澳大利亚(斐济)报名参战的人都很少。

大不列颠当初背叛了澳大利亚,凭什么让我们为他而战?

全球志愿兵想得很好,实际响应者稀稀拉拉,别说凑几个师了,几个营都很勉强,甚至还不如在本土多发点服役补贴,招募穷苦人口上战场来得更快。

至于美帝的新标准兵员,英国国防部也考虑学一学。办法总比困难多,有印度、巴基斯坦关系的议员提议可从传统征兵地南亚次大陆招募原意为帝国献身的勇士,首先就是英印军组成部分(包括印度和巴基斯坦),同样道理,尼泊尔、缅甸也可囊括在内。

这一手很有创意的,在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扒拉扒拉,没准还能搞出一堆兵员来,国防部心急火燎同意了。

纯粹志愿不行,发钱招募可以搞,反正找西约美援报销就是。

有件事让英国人犯愁:巴基斯坦和印度现在都是不折不扣的内陆国,无论航空还是航海都要通过其他南亚阵营,英国担心这些国家知道内情后不会允许。

这种担心事实上也并非多余,几个沿海国家都非常警惕,不愿意答应他们这么搞,上一轮巴基斯坦和印度搞事的场面才过去多久?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