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增兵(8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113章:增兵(8

“既然瑞士高级机床暂时订完了,那就问其他国家订货吧...…"

波德戈尔内嘀咕道,“总不能所有的先进机床产业都被中国控制吧?”

看到米高扬没笑,柯西金也一脸严肃,他就知道情况没那么简单。

果然,谢列平补充道:“能提供高级机床的国家本来就不多,能允许最先进机床出口的也就是瑞士等少数国家,其他都受政府管制,无论价格、付款周期还是特殊条款都比较严苛,一定要买也不是不行,价格就上去了....…”

“那就和中国商量商量?”

“中国是同意出售的,就是交付周期长达24个月,不光瑞士,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几乎所有先进机床都被中国订购了许多,全球普遍性地交付延长。少则延长12个月,最长延长24个月。”

“那英美呢?他们都对华制裁了,难不成还继续输出?”“英美嘛.......明面上其实都没有.......不过,英美的尖端产品都在通过加拿大对华输出,而中国先进的计算机系列产品,也在通过加拿大向英美输入....”"谢列平无奈道,“中国与英美的经贸关系,其实一直都藕断丝连,只要付现款,什么都有,中国根本不缺美元。黑市上人民币汇率都涨了。”

加拿大的中转贸易,中国完全按单子付钱,甚至因为信用好,加拿大本土出口的商品还可享受加拿大政府提供的复兴贷款,不过都以加拿大元计价。

既然这些都是商业行为,政府不予干涉,那加拿大金融、证券代理承销白银亚元并上市流通也是正常商业行为,很快就见效了。

中国国资委甚至可直接拿亚元去加拿大买买买,做法与当年亚洲美元丝毫没有差别。

反过来说,加拿大、墨西哥走私集团拿着这些玩意来中国采购芯片和计算机周边产品,同样畅通无阻。

连货币都绕过美联储监管,不用走美元体系的账目了,美国还想随心所欲地监控么?

英美对苏联的态度显然很微妙,前不久刚被骗了35亿,再想博得他们的信任非常困难。

就算牛牛“不计前嫌"卖给北极熊一些装备和技术,也因为实在没办法需要苏联协助或回笼资金导致的,肯尼迪就压根不想这么干,他对莫斯科的恶意甚至还超过北京。

北京虽然打得大家哇哇叫,但北京至少不骗人!

现在波德戈尔内充分理解了米高扬的操作手法:先用现有的康威发动机实物改造伊尔-60项目,然后花钱去订购有关精密设备,等这边研究好了,国产化康威也有了头绪,正好精密机床也到了,正好可以一起办。

假设现在直接去仿造vC10落地,那不但伊留申的前期投入打了水漂,精密设备也不好搞,到处都是限制。

不过,总问题很多,最要害一点就是:无论是VC10还是伊尔-62,其运营成本都是偏高的。

DC-8超级60款的综合成本只比VC10超级版贵15%,却多出近50%的客运量来;而VC-10又比伊尔-62要便宜。

单机运营成本最低的是707,比DC-8还便宜,只不过因为波音销路很好,不对外出售全套技术授权,所以林冠华最终选择了DC-8。

苏联折腾VC10,就算是技术成本可以近乎忽略不计,生产和后续运营成本也偏高,这也是历史上VC10和伊尔62最终受阻的缘故。

主席团目前思维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还在强调解决有无的问题,并不太计较单位运营成本,但他们焦虑更大的问题:明明苏维埃比中国科技进步、技术发达这么多,为什么总不如中国有钱呢?

这两年日子虽然比此前稍微好过了些,但自家人知道自家事,那是靠出售700吨黄金、2000多吨白银再加从英美手里骗了一堆物资才有的,这一波外汇消耗完后,财政支付能力就被打回了原型。

如要指责军工体贪得无厌、军方挥金如土,他们又会举中国的例子,中国为什么比我们有钱呢?

他们跨海远征与英美对决难道不烧钱么?可为什么人民币的汇率是稳中有升,为什么北京各项债券都畅通无阻?

人不能自我怀疑,一旦陷入怀疑,马上会琢磨更大的问题:是不是我们的领导班子不得力啊?是不是我们的体制有问题啊?

这两个问题随便哪个拿出来都足以致命。

虽然塔斯社、《真理报》一再宣传苏联发展水平比中国高,但南下中国就业的苏联专家、顾问、副博士们,一年比一年增多,安德罗波夫发来秘密报告:赴华就业的苏联高级知识分子所获得的待遇绝对水平,甚至已开始赶超苏联国内了。

相对水平就更不用说,高好几个层次。

以至于很多理工科副博士,人还没毕业呢,心心念念的愿望就是去中国效力!为能融入中国,很多人甚至提前开始偷偷摸摸学习汉语,瞧这架势,是永远不打算回来了。

人才大批量孔雀东南飞有利于克格勃安插情报人员,但总体说来,流失太多了,甚至于到了组织、人事、教育系统都三缄其口的地步。

谢米恰斯内也提议过进行拦阻,但总体收效不大,更重要的是将带来更大的骚动,引发学者们普遍的不安。

借这件事,主席团开了个碰头会,波德戈尔内很想弄明白具体问题,顺带问责下工作不力的经济部门。

柯西金沉吟道:“主要是三点。

第一,我们能出口的东西非常有限,石油和天然气虽然尽最大努力在出口,但杯水车薪,而我们需换取的轻工业产品、经济作物,随着人口的增加有增无减,这极大加剧了收支平衡困难;

第二,库尔德和边疆领土上,中央投入了较多资源,直接被消耗而所获无几;

第三,新兴产业投入太过巨大,国防产业开支有增无减,这都导致了经济失衡......以至于我们被迫出售贵金属储备平衡国际收支,偏偏吧,贵金属又卖在了低位...…”

波德戈尔内哑口无言,原本想问责的话都说不出来了。

边疆问题,其实就是勃勃强调的转移支付,阿富汗、库尔德、中亚都是收到了大礼包,纷纷点赞中央;波罗的海三国因为收纳移民较多,中央配套很多,也是竭力拥护。

问题是,他们的竭力拥护虽然提高了中央的声望,却加大了财政的压力。

新兴产业问题,其实就是乌克兰问题。

东欧脱钩后,为获得乌克兰派支持,波德戈尔内将70%的新兴产业、配套产业安排在乌克兰境内新建,其他加盟国只分到了30%投资,俄罗斯作为最大的加盟国,只分到了15%。

电子、通信、航空、航天、计算机、精密设备、精细化工等核心产业以及东欧脱钩的补充配套产业,几乎全安排在了乌克兰。

唯—稍微有所弱化的是造船,因为黑海通道不好走,所以这一块相对弱化,转移到了北方船厂和印度洋的团结港船厂。

问题在于,团结港他也不属于俄罗斯,他在行政体系上是属于阿富汗的,包括在阿富汗境内的卫星发射场和监控机构,也是归阿富汗的。

于是苏联体系出现了非常有意思的场面:俄罗斯豁出老命搞来的外汇和资源,不是作为转移支付给了老少边穷,就是作为中央投资到了乌克兰。

不但产业直投到了乌克兰,甚至境内的基辅、敖德萨、哈尔科夫、克里米亚等城市建设,也是中央拨付了巨资。

柯西金也认为这样搞不妥,但政治正确不得不这样搞。从区位优势和气候来说,乌克兰确实比其他很多地方更适合发展新兴产业,由于新兴产业只烧钱还不到产出的时候,因此,作为苏维埃的第二支柱,乌克兰其实也在吸血。

否则的话,为什么苏联一直要花费巨资进口那么多精密设备和先进仪器呢,这都是新兴产业所需要的。

但柯西金这么说,波德戈尔内就不高兴了,勃列日涅夫也不满意,现在一个边疆派、一个乌克兰派倒是合作得挺好。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