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增兵(7)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112章:增兵(7)

米高扬好奇道:“为什么英国飞机长差不多,体积、重量也基本一致,为什么他们就不用水箱配平呢?有什么特殊奥秘不成?”

其实苏联专家也特别好奇,一度以为牛牛掌握了最先进的机体设计思路,后来仔细琢磨,认为航空发动机重大差异是其中关键!

康威涡扇比苏联NK-8涡扇推力虽然小,但重量轻得多,整体推重比更具优势。

在推力更小的情况下,VC10航速反而更快,且航程也比伊尔-62高得多。

因为康威发动机重量轻很多,总体失衡不那么明显,依靠机头自身重力再加设备及机翼燃油科学调度,最终实现不需要借助水箱配平的布局。

柯西金追问:“英国发动机比我们好些可以理解,但也不能差这么多吧?莫非他们用了特殊的新材料?”

“也没有.....他们的用料水平甚至还不如我们扎实....…”航发专家吞吞吐吐道,“主要是我们精密程度不够。”苏联在航发上很舍得堆料,但涡扇同样属于新玩意,设计存在不足,需要进行放大;同时因为加工、装配等问题,导致误差比英美产品大很多,这就必须进一步放大。

两次放大容错后,重量必然上去了。

重量增加要保持原来的出力,那就只能增大功率,功率增大又需要进一步放大。还要考虑飞机的平衡性。

在这圈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反复过程中,就出现了这种咄咄怪事。

专家们目前考虑用英国原版的康威替换本国的NK-8,再优化伊尔-62项目,基本不用再考虑水箱配平问题,就算还需要配平,也可极大减少乃至进一步优化。

就像TU-4和B-29一样,前者后者根据逆向工程山寨处理的,但始终赶不上原版。

中国曾引入过Tu-4生产线,但最后一架也没生产,反而用来把B-29陆续升级为B-50和其他辅助机型,后来这条生产线改为了Tu-95,又请英美德专家予以了优化。

面对手里的技术、图纸、实物和发动机,莫斯科也出现很大争论:

—派意见就是按英国提供的vC10升级版原封不动生产,伊尔-62就算了;

另―派意见就是采用康威发动机改造伊尔-62项目,vC10只借鉴,不生产。

前者代表生产企业的意见,他们不想陪着伊留申设计局再反复折腾了,想尽快见效;

后者代表伊留申设计局意见,好不容易搞了个项目,完全可再改进改进、优化优化,如果拿VC10直接生产,那我们不是白瞎功夫了么?

今天请主席团来视察就是要确定两派路线具体该怎么走。

波德戈尔内不动声色道:“听说中国也有这款发动机?他们怎么做的?”

“中国此前早就引进了康威,也一直在进行国产化生产,用于他们的C-909等飞机.......中国从未设计过本国自主的涡扇发动机,全是引进或合作的。

最典型共4款:康威、斯贝、JT3D、JT8D......至于有没有军用版的TF33,外面语焉不详,我们认为应该有。”

4款航发对应中方4种机型。

康威是C-909主力发动机,斯贝对应三叉戟发动机,JT3D是DC-8配套发动机,至于JT8D,是快帆最新一次升级,赶在美帝封锁前引进的新航发。

“你的意思是,中国从未考虑自主研发?”

在场专家都摇头,中国机型确实比苏联先进,但都不是自主研发的,要么和这国合作,要么和那国合作,要么干脆直接买成熟技术。

经过下面人解释,主席团成员们算进一步理解18英航投共是什么意思了。

从本质来说,这些就是英国在华分部实现了切割,至于中国本土技术人员,大都只能打下手或承担局部研发但还无法挑起大梁。

“中国真的一点都不介意本国技术命脉掌握在帝国主义手中么?”

“好像真不介意.......波音把737卖给了泰国并打算设立技术中心和生产基地,但据克格勃了解到的部分情况,这些东西很可能最终也会归入北京。”

谢列平平静道,“中国与英美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远超—般理解,陈云前两天还在巴黎明确声明,英美的贷款本息只是暂时冻结,不是废止....…”"

香港回归后,中央对其力量格外加强,盘踞在香港大大小小的国际间谍纷纷跑路去泰国了,又以曼谷为多,克格勃自然不例外,往曼谷安插了不少人手,这份情报就是东南亚组发给安德罗波夫,后者再汇报给谢列平的。

谢列平的小弟谢米恰斯内因为斯大林女儿这档子事而丢官,但谢列平继续分管克格勃,面上工作依然到位,无非安德罗波夫不会像谢米恰斯内那样对谢列平言听计从罢了。

众人脸色也是变了又变。

中国发行白银债券后,米高扬、柯西金等人深受启发,也考虑去巴黎发行债券并获得外汇,法国当局的态度很有意思:

-欢迎苏联也来发行;

-要求苏联先把对应的白银存储到法兰西银行,按1:1对等发行,由法国担保;

-支付相应利息为担保费。

说白了,巴黎并不相信莫斯科的信誉,你必须把实物押到我这里才行;转头问瑞士,也是同一个意思。

苏联代表恼火至极,质问这些欧洲银行家:为什么中国不用把白银押在你们这里?

对方笑笑,像看白痴一样看着苏联人,脸上全是不信任的表情。

偏偏主席团又不愿意真把贵金属寄存在瑞士或巴黎,上次好不容易寄存了一次,一口气损失了700多吨黄金和近2000吨白银。

说损失是夸张了,中国当时确实付了钱的,给的还很爽快,只不过市场价格起起落落,一下子没留神便被波动套进去了,导致最后满盘皆输。

你说中国巧取豪夺吧,中国每一笔都付了钱,甚至连指责的话都说不出口,那是莫斯科自己选的。

但说其中一点问题都没有,主席团半个字都不信,谢列平现在说“中国与英美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远超一般理解"就是在暗示,当初没准是中美联合做局呢?

为什么恰好在苏联黄金爆仓、所有现货全归中国后,国际黄金价格就大幅度飙升乃至于达到600美元/盎司了呢?

—想到当初只卖了140美元/盎司,苏联高层就像损失了460美元/盎司一样难受,再让他们把贵金属储备交给法国或者瑞士,那是万万不能答应的。

一边信不过、一边不愿给,白银卢布就没戏了,苏联只能有一搭没一搭地靠出口一些物资换取外汇。

这远远不能满足莫斯科的胃口,尤其是如果需要建设更多产业、上马更多项目的话,外汇根本不够。够

石油和天然气才值多少钱?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